劉桂珍
在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今后的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思維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
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其中,把“觀察”作為首要活動、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在頭腦中建立表象,有助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
1.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圖
根據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小,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較差的特點,我發(fā)現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所有版本教材中提供的學習材料都非常貼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選擇了富有童趣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素材情境,比如我們青島版第一冊,孩子人生中的第一節(jié)數學課“數數”,教材以兒童畫“海底世界”為素材,描繪出在神秘的深藍色海底中,生存著巨大的鯨魚、美麗的魚群、可愛的水母,還有遨游海底的潛水員等等,充滿幻想的畫面,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去數數,大大提高數學的觀察興趣。數的認識的起始單元“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教材中以兒童即將開始的校園生活為素材,通過“科技小組活動”“快樂課堂”“老鷹捉小雞”“拔河比賽”四個富有童真童趣的情境圖,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活動素材,這些材料的選擇,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觀察興趣。
2.創(chuàng)設現實的情境
結合現實的情境學習,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低年級學生尤為重要。只有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激發(fā)學生進行觀察、學習與運用,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含義。杜威指出:“知識的學習應當融進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而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兒童對已有的經驗進行重新構建和重新組織”。例如,在一年級上冊教學“認識位置”時,教師先創(chuàng)設一個做“拍手”游戲的情境,先說明和演示游戲規(guī)則,然后二人結伴玩“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游戲中認識“上下、左右、前后”,認識這些方位詞,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感,給學生充足的游戲時間,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現實情境中,調動觀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數學的熱情。一年級下冊教學“人民幣”時,先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超市場景,學生充當營業(yè)員或顧客的角色,來運用人民幣進行交換,這樣通過對人民幣的觀察,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而認識“元、角、分”,學生置身活動中,真正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又能激起學習數學,觀察數學的強烈興趣。
二、注重引導,培養(yǎng)觀察方法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其觀察的方式主要來自本能的視覺,很少用大腦來觀察。因此,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觀察方法是提高觀察能力的前提。
1.培養(yǎng)學生有序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觀察事物往往是無序的、隨意的。雜亂無章的觀察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年級入學第一節(jié)數學課(準備課)“海底世界——數數”。這一節(jié)課滲透著分類、方位、大小、多少、比較、圖形、統(tǒng)計等多方面的知識,當學生們翻開這五彩繽紛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會一下子投入到數這些多彩的海洋生物中,但是他們是無序地數、無序地觀察、看到什么數什么,老師要肯定學生們數數的正確性,同時也要及時的借助數的好的同學的例子,引導學生按照數量1條大鯨魚、2只海龜、3個潛水員……的順序數,或者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一個對著一個地數,滲透按方位有序地數,對好的數物方法要及時表揚,培養(yǎng)學生有序觀察,掌握觀察方法。這對以后信息量逐漸增大的信息窗觀察是方法的引領,掌握觀察方法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注重分析、對比進行觀察
通過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及時分析、比較,都是幾個加數相加,和原來學習的加法算式不同的是,這些都是相同的加數相加,為認識乘法的意義做鋪墊;教學第二課時“變葫蘆”用8個5相加引入乘法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乘法是建立在幾個相同加數的基礎上,理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的乘法意義。由此,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形成清晰的數學概念,提高觀察能力。
3.引導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觀察
三、引導觀察要全面、深刻,提高觀察效率
數學觀察并不是停留于表面的一種感知,而是需要思維活動的參與。觀察越全面、越深刻,大腦參與的思維水平就會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面、深刻地觀察,提高觀察效率,提升思維水平。例如,青島版一冊數學“智慧廣場——移多補少”,通過芳芳和晶晶做紙花兒這樣一個情境圖,獲得數學信息“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10朵花”,解決問題“芳芳給晶晶幾朵花兩人就同樣多了?”
很多學生通過表面觀察出現第一反應“給晶晶4朵花兩人同樣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深刻觀察:①芳芳比晶晶多做多少多花?(4朵)②用學具擺一擺,芳芳給晶晶4朵花,兩人一樣多嗎?③芳芳一朵一朵的給晶晶花,認真觀察思考,每一次芳芳給晶晶花后,兩人還差幾朵?給晶晶幾朵后就同樣多了?通過操作觀察得出結論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學生思考:“芳芳比晶晶多4朵花”,“芳芳給晶晶2朵花,兩人的花就同樣多”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全面引導觀察,發(fā)現第一個問題是求多出的部分;第二個問題是求移動的部分,比較抽象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長此以往,指導學生全面、深刻的觀察事物,就會提高觀察效率,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的觀察能力。
綜上所述,是我對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數學觀察能力的一些淺顯的看法,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注重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這是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打基礎的階段,同時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制定出適合每個學生的方法來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