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峰+張一山
面對新材料作文,我們每每對材料中的人、事形成概念并做出判斷,進而將這種“判斷”變成“中心論點”,謀篇布局而成議論文。比如,我們以“大樹的夢想”為材料,讓學生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材料如下——
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濃蔭匝地,是飛禽、走獸們喜愛的休息場所。飛禽、走獸們說著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經(jīng)歷。
大樹也想去旅行,于是請飛禽、走獸幫忙。
飛禽說,你沒有翅膀,于是拒絕了。大樹想請走獸幫忙,走獸說,你沒有腿,也拒絕了。
于是,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它結(jié)出甜美的果實,果實里包含著種子。
果實被走獸們吃了后,大樹的種子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上面這則寓言材料,說的是大樹在自己有缺陷的情況下,不能像飛禽走獸一樣去旅行,但是通過自身努力卻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這里的關鍵詞是“夢想”“缺陷”與“成功”。
事實上,大樹本身是難以實現(xiàn)“去各地旅行”的夢想的,但是,為了“成功”,大樹做了“變通”式思考:“沒有翅膀”“沒有腿”,而如果結(jié)出甜美的果子,讓飛禽、走獸們把種子帶到世界各地,不也就實現(xiàn)了“去各地旅行”的夢想嗎?從這點上看,大樹在夢想難以實現(xiàn)的時候能夠變通、學會轉(zhuǎn)彎,盡管沒有條件也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書寫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成功”例證。
應該說,材料中的大樹與飛禽、走獸相比,在客觀條件上有著不足之處,但畢竟“成功”了。這樣看,在追求夢想、渴望成功的過程中,大樹就是“變通”的例子、“變通”的榜樣。這個新材料作文中有兩個關鍵詞突出:“成功”與“變通”。
一位學生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為題目,以“學會變通”為中心論點作文,但在作文評價時卻得到了極低的分。我們看作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學會變通,人生才能成功。是的,畢竟一個人解決困難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們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懂得變通。正如材料所言,沒有翅膀、沒有腿的大樹,變通了另一種方法去旅行,讓自己的種子播種到了世界各地。
學會變通,可以幫助人排解壓力。被稱為“史學天才”的林嘉文,一邊準備高考,一邊出版了幾十萬字頗有研究價值的史學著作,最后卻以跳樓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僅18歲的生命。
是什么讓他放棄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在來自生活與社會的壓力面前,他沒能學會變通,沒能化壓力為動力。他因此患上了抑郁癥,從而引發(fā)了跳樓的悲劇。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能夠?qū)W會變通,那么,便很難擁有輕松快樂的人生。
學會變通,是人生的催化劑。我們驚嘆于莫奈出生的貧窮,未經(jīng)過專業(yè)的學習,竟然創(chuàng)立了印象派,揚名于畫壇。可曾想過,當同伴們都在一點一點臨摹大師作品、學習繪畫技巧時,他卻懂得變通,觀察到盧浮宮窗前光與影的不同變化。當同伴指責他不務正業(yè)時,因為懂得變通,他堅持了三十年光與影的追求……當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出現(xiàn)時,有的人固執(zhí)陳舊的觀點,不加以改變,而有的人卻懂得變通,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因此,他們獲得了成功。反觀現(xiàn)在,有多少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是一味致力于自己舊的甚至錯誤的觀念,而不肯變通?
誠然,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因自己買不到座位,母親身體不適,強制別人讓座就對嗎?因為對方不讓座,便責備女孩子不尊重老人、態(tài)度惡劣,這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嗎?為什么不能變通自己自私自利的思想,以解決母親沒有座位的困難?如果補齊差價,或者與乘務員說明情況,或者去餐廳坐一下,不是也可以的嗎?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的惰性與懦弱。當人們習慣一種生活后,便懶得去變通。并且,人們不愿意面對變通后的新事物,沒有勇氣去解決因為變通帶來的事情。
古詩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著角度的變化,所看到的景色也不相同。所以,讓我們學會變通,才能看到人生不同的風景。
這位學生的作文,在70分的賦分中,僅得了36分,問題出在哪里呢?
應該說,文章開頭,她的觀點非常正確。文章的第一句便提出了“學會變通,人生才能成功”。這里,她把“變通”與“成功”緊密聯(lián)系,和材料中大樹的“成功”原因基本保持了一致。的確,“沒有翅膀、沒有腿的大樹,變通了另一種方法去旅行,讓自己的種子播種到了世界各地”。按照這樣的觀點成文,應該是中心非常鮮明的議 論文。
但當“一個人解決困難的能力有限”時,她提出的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學會變通。這里的“學會變通”針對的是“解決困難”,并不是指向“成功”!她忘記了另外一個關鍵詞——“成功”!
在這樣的“疏忽大意”下,《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作者,在論證展開部分分別提出三個分論點——“學會變通,可以幫助人排解壓力”“學會變通,是人生的催化劑”“ 不能變通,是因為人的惰性與懦弱”。這三個分論點均沒有鮮明地揭示出“變通”與“成功”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在行文過程中就極容易把材料中的“變通”當作一個“孤單單”的概念來理解,從而自由地生成基于“變通”的各種判斷。這樣的作文,便不是由新材料引發(fā)的作文思考,而是由“變通”引發(fā)的自由思考了?!稒M看成嶺側(cè)成峰》得分低,原因就在 這里。
比如,作者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學會變通,可以幫助人排解壓力”時,用的是被稱為“史學天才”陜西西安高三學生林嘉文自殺的例子。2016年林嘉文一邊準備高考,一邊出版了頗有研究價值的史學著作,而最后卻以跳樓方式結(jié)束了18歲的生命。作者認為,出版兩部著作的林嘉文之所以“放棄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在來自生活與社會的壓力面前,他“沒能學會變通,沒能化壓力為動力”。這樣的判斷,便是基于“變通”而生成的“自由”判斷。這個判斷,與作者在開頭提出的“學會變通,人生才能成功”完全不吻合。作者最后得出結(jié)論——“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能夠?qū)W會變通,那么,便很難擁有輕松快樂的人生”,也基本沒有指向“成功”。
而如果我們把這個例子與材料中大樹的故事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樹是通過“變通”而“成功”,這位學生是通過“變通”而“快樂”。這是兩個并不相同的關鍵詞,它們構(gòu)成的判斷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為了保持分論點與命題作文材料之間的“高度相似性”,需要作者立足材料的大背景來審視關鍵詞,在材料大背景上來建構(gòu)關鍵詞之間的判斷。
同樣,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作者論述的“學會變通,是人生的催化劑”,我們感覺作者的論述也沒有完全揭示貧窮的莫奈是如何通過“變通”而創(chuàng)立印象派的。作者講的莫奈故事中,更多的是在強調(diào)“同伴指責他不務正業(yè)”。在本應該圍繞莫奈這個材料進行“變通”與“成功”關系揭示時,作者卻淺嘗輒止,論述起了“有的人”。這樣,莫奈的“變通”與“成功”間的關系,就不很讓人信服。這便給人一種在議論文寫作中簡單地“堆積材料”的印象。至于選擇“因自己買不到座位,母親身體不適,強制別人讓座”這個材料來論述“不能變通自己自私自利的思想”,來揭示不能“變通”是“人的惰性與懦弱”等等,這和材料中大樹因“變通”而“成功”基本上就沒有什么相似性了。
因此,在高考作文審題與構(gòu)思的過程中,一定要立足材料的大背景來審視材料中的關鍵詞,做到“詞不離境”;在建構(gòu)以關鍵詞為主要概念的判斷關系時,抽象的“判斷”不能脫離命題者提供的材料大語境,要做到“判斷不負材料”。
就“大樹”這個材料來說,在立意行文時,我們要看到,大樹有實現(xiàn)旅行的愿望,它在直接請求飛禽、走獸幫忙而被拒絕的情況下,采用自己結(jié)出甜美的果實的方式,從而將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大樹美麗在哪里?不就是在被飛禽走獸拒絕后,并不灰心喪氣,而是懂得變通,努力去爭取嗎?這樣審視“變通”,才是正確的立意方式。
2016年江蘇高考作文低分頻頻,原因也是這樣??忌恢绹@“個性”與“創(chuàng)新”自由作文,卻不知道放在“話”這個大背景、大語境下審視“個性”與“創(chuàng)新”,不知道在“話”的范圍內(nèi)思考“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情形,導致作文紙上論述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與命題材料中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考生應該注意,即使是基于作文材料的背景提出了自己的判斷——中心論點,在選擇生活材料、建構(gòu)論證層次時,還要把材料放到命題的語境中比較比較,看看是不是有相似點,是否脫離作文材料的論述范圍限制。這樣,構(gòu)思作文才能得到高分。
(江蘇省六合市高級中學;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