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李超
[摘要]大學生網絡行動正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傳統(tǒng)、結構和走向,網絡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進入了“風險管理”階段。大學生網絡行動不同于普通公民的網絡行動,是大學生憑借各大網絡平臺進行信息動員,并實現人員網上或網下集結,為達某一既定目標而開展的集體行動。大學生網絡行動分為話語網絡行動和線下網絡行動。大學生網絡行動的路徑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網絡動員結構發(fā)揮作用,實現信息動員并獲得集體認同;其次是組織關系建構并發(fā)生循環(huán)反應;最后是意見領袖的協(xié)調與串聯(lián),推動網絡行動的實際展開。明晰了大學生網絡行動的分類與路徑,能更好地助力學生管理工作并規(guī)避風險。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行動;大學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34
1大學生網絡行動的分類
人類歷史發(fā)展表明,對于人的管理實質就是對于信息的管理,對信息的掌控能力與對人的管理能力正相關。當管理者對信息具有控制權甚至壟斷權的時候也就是其管理最為順暢的時候,而當信息呈現“溢出”效應,即管理者對信息失去主導權與控制權的時候,也就是管理最為困難甚至失控的時候。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擁有了信息重組、加工、再生產及擴散的權力,相應地便擁有話語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信息權力的流變史。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的流通與傳播具有了平權特質,實現了信息的泛民化,極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流通能力?;ヂ?lián)網作為一種信息的集散平臺及媒介,為大學生言論及行為實踐的網絡化提供了路徑可能,具有互動性與聚合性的特征,在大學生公共議題的形成中是一種經濟、高效的溝通方式。網絡新媒體提供的技術平臺可能成為大學生宣泄情緒、表達訴求、追求正義、實踐善行、進行抗爭的武器。可以說,新媒體正在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傳統(tǒng)、結構和走向。大學生網絡行動是指大學生憑借網絡平臺(如貼吧、微信群、微博、QQ群等)進行信息動員,并實現人員網上或網下集結,為達某一既定目標而開展的集體行動。大學生網絡行動作為一個分支,既具有普通公民所進行的網絡行動的共同點,又具有這一群體所特有的癥候特征。大學生網絡行動包括兩種形式:話語網絡行動和線下網絡行動。線下網絡行動是指為達某一具體目的,通過網絡動員并線下集結而展開的行為實踐,如拯救動物、旅游探險、群體集會等。話語網絡行動主要是指針對具體對象為目標以觀念說服或思想壓制為目的的集束式話語釋放。
2大學生網絡行動的過程
大學生網絡行動從信息的動員到行動的展開,有一個時長2天到7天的運作期。這期間會顯露出一條清晰的行動路徑,即網絡動員并獲得集體認同,組織建構并發(fā)生循環(huán)反應,意見領袖線上線下協(xié)調行動。把握了這條路徑,也就能為大學生網絡行動的規(guī)范及管理提供干預先機。
第一,網絡動員結構發(fā)揮作用,實現信息動員并獲得集體認同,這是大學生網絡行動的起點。任何群體性行動都要經過動員才能達到規(guī)模運作效應,而動員結構對于動員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動員結構是指推動個體或組織參與集體行動的載體。動員結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而不斷擴容,呈現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在前網絡社會,促使公眾參與集體行動的傳統(tǒng)動員結構主要是社會連帶、社會網絡及社會運動組織,這是因為在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下,社會流動性較低,動員功能的實現是建立在血緣、地緣、族群、機構組織基礎上的,依附于血緣關系、宗族關系、地緣關系、族群關系及組織關系的動員結構對于溝通信息、強化認同、開展行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tǒng)的動員結構共同的特征就在于都是建立在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具有圈子化特征。
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后,網絡的興起促進了個人及組織表達訴求、進行抗爭和參與行動,因而被視為一種新的動員結構。網絡動員結構相比傳統(tǒng)動員結構,體現出動員用時短、動員范圍廣、動員力強、動員成本低等特征,具有強大的激發(fā)力量。通過跟帖、點贊、評論、轉發(fā),信息被不斷強化,外圍信息不斷被黏附在核心信息周圍,形成傳播能量的雪球效應。登哈特認為,通過組成團體,一些具有共同想法的個體在政策中所占有的聲音要大于他們作為個體在政策制定中所能夠具有的聲音。網絡動員的力量就在于這種強大的擴音效果。由于網絡信息煽情意味濃厚,具有誘導性與鼓動性,因此極易實現情緒傳染,形成群體感染效應。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動員結構實質是一種召喚結構,這種召喚結構具體體現為一種情感的呼應與情緒的集聚。在召喚結構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網絡決定了參與者及行動事件的最終走向。
大學生網絡行動的信息動員,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以某一平臺為基點,進行信息發(fā)布與傳播,實現信息的內部擴散及成員鼓動;其次是信息的遷移,通過群組成員的社交網絡平臺進行擴散,實現圈子內的嵌套與圈子外的勾連。也就是說,第一層次是屬于網絡虛擬組織的內部信息擴散,這個層次主要是因為弱連帶關系在發(fā)揮作用。而第二層次則是現實人際關系的鼓動與說服,也即體現為強連帶關系的作用。
在動員階段,信息以其情感號召力引發(fā)情緒的集聚,在情感趨同后最終獲得集體認同,這種集體認同勾連著心理認知并獲得推廣。大學生網絡動員的本質是社會心理與大學生的情感共振。這種共振能夠實現精神理念的歸一并將原子式的個體聚集起來,實現個體的組織化與集群化,對精神異質性個體進行重塑,強化集群身份認同。在每一個活躍但面目闕如的賬號背后,個體以“復寫”的形式被裹挾進群體之中,人力資源被整合出聚沙成塔的效應,形成一個思維理念、價值信仰、行動步調高度統(tǒng)一的場域。該場域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與封閉性。所謂整合性是指在大學生網絡行動整個過程中,指導思想、運動目標、行動過程高度一致。所謂封閉性,是指場域內部對于異質觀念和異質行動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說:“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p>
第二,組織關系建構并發(fā)生循環(huán)反應。集體行動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社會建構。組織關系的建構能力是集體行動能否順利展開的前提。大學生網絡行動的展開同樣離不開組織關系的建構。大學生網絡行動的組織關系建構以虛擬與現實的交叉運作為主要特征,網絡行動從行動發(fā)起、人員招募、信息擴散、行動展開都是虛擬與現實共同作用的結果。網絡集體行動的組織方式與行動特征不同于傳統(tǒng)的組織,而表現為一種“網格化”“扁平化”的網絡組織結構。所謂的“網格化”即是按照不同的分工,將網絡行動劃分為若干不同的單元網格,通過對單元網格的統(tǒng)一調度與指揮,建立起相對獨立又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網格化管理在操縱網絡行動方面具有較強的制度優(yōu)勢,通過權力的下沉,使得組織與個體之間實現連接優(yōu)化。而“扁平化”的組織特征則是因為網絡行動往往具有龐大的群體數量,因此分權管理勢在必行。并且為適應網絡行動的快速反應這一要求,“扁平化”的組織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網絡行動的管理效能。組織機構建立起來以后,還需要循環(huán)反應來推動網絡行動的展開與深入。針對集群行動,布魯默提出了“循環(huán)反應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循環(huán)反應包括三個階段,即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三個階段。
第三,意見領袖協(xié)調機制下線上線下的串聯(lián)與行動,推動網絡行動的實際展開?!耙庖婎I袖”是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傳播學術語,用來指憑借信息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意見領袖作為“信息富民”,在傳播行為中起著中介或過濾作用。意見領袖一般被追隨者認定為價值理想的化身,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意見領袖往往依托自己的人格魅力對信息進行加工與闡釋,擴散與傳播,對所屬群體進行支配與引導,對行動進行協(xié)調或干擾,從輿論及行動態(tài)勢上引導著信息及族群。大學生網絡行動中的意見領袖不一定都是大學生,但其對大學生網絡行動的展開及行動走向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結論
大學生網絡行動是大學生世界觀、思維觀念、價值取向的生動體現,是以行動的方式對觀念的激烈表達與回應。它是一把雙刃劍,從行動的醞釀到行動的展開及至結果的呈現,都呈現出正向效應與負向效應的二重性特征,“迎合了廣大青年生理與心理的沖動式存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教育者與管理者應提升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將管理工作節(jié)奏提前,以預判化解風險。
參考文獻:
[1] 陳先紅,張凌草根組織的虛擬動員結構:“中國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聯(lián)盟”新浪微博個案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5(4):142-156
[2] 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1
[3] 張文泉,李泓澤組織理論的演進與發(fā)展[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0(5):5-9
[4]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5
[5] 米歇爾·克羅齊耶,埃哈爾·費埃德伯格行動者與系統(tǒng)——集體行動的政治學[M].張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6] 李華俊網絡集體行動組織結構與核心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2
[7]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54
[8] 黃俊,董小玉論自媒體空間的四種青少年亞文化[J].今傳媒,201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