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紅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受地域的限制,環(huán)境的影響,農(nóng)村低年級的學生識字能力弱,識字量小。這就要求我們要重點解決在識字教學中種種問題,讓農(nóng)村學生突破識字的難點。
一、提高學生識字量的主要源泉:扎實、高效的課堂教學
1. 聯(lián)想形象識字法
語言文字來源于生活,聯(lián)系生活進行聯(lián)想識字,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識記效果,而且對于生字的實際應用也有很大的幫助。如:學習“傘”字,“傘”它像把小雨傘,上面的“人”是雨傘的布篷,下面的是小雨傘的支架。這樣一想,這個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又如區(qū)別“勺”、“勾”二字時,向?qū)W生稍加提示:“勺”、“勾”有區(qū)別,“勺”里有粒米(、),“勾”字有個鉤(厶)。這是利用漢字部件與某種東西相似的聯(lián)想,形象生動地加以區(qū)分。
2. 部首表義歸類法
從漢字的造字法看,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識字教學時,指導學生對所學的字進行適當?shù)臍w類,既對學生提高識記效果有很大的幫助,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記的范圍。如:“兩點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關系,如“凍、冷、凜、冽、凝”等,而用“三點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關系,如“江、河、湖、?!钡取S秩绻艜r大凡和鬼神迷信有關的字都是“礻”旁,如“社、祖、神、禮、?!钡?。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東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襯、衫、補”等。這樣把一些帶有共同點的字進行歸類,通過比較,提高識記的效果,也有利于學生區(qū)分形近字。
3. 編故事識字法
編故事識字法,就是把漢字的幾個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識記字形復雜的字。多數(shù)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如果發(fā)揮想象,把幾個部件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讓一個個抽象的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這樣既使枯燥抽象的筆畫變得富有靈氣,又給識字增添了趣味性。如:“喝”字(喝水要用嘴巴);“游”字(有一個戴著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左”字(左邊的人在認真工作);“右”字(右邊的人在大口吃東西)。這樣一想,這些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一刻也得到了發(fā)展。
4. 比較法
對形近的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形義的理解。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陽,太陽只有一個,所以口的中間只有一橫;“目”是眼睛,眼睛每個人都有兩只,所以“口”的中間有兩橫。又如“鳥”和“烏”,“鳥”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漆)烏黑。
二、及時鞏固生字
鞏固識字,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中多次見面。根據(jù)兒童“先快后慢”的遺忘規(guī)律。當堂和認字之后兩三天內(nèi)進行復習鞏固尤其重要。因此在平時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會采取以下的方法鞏固學生的識字。
字詞配對。將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然后再將可以配成詞的字放在另一邊,如:將“泡、飽、跑、包”等字放在一起,然后再讓學生找一個可以與“步”字配成詞的字。
動物找食。老師在黑板上貼上帶有漢字的食物畫,如:小蟲、竹葉、青草、蘿卜,又在另一處貼上幾種帶有漢字的動物畫,如青蛙、熊貓、山羊、小兔,讓學生分別讀出各種動物和種食物的名稱,然后幫助動物找出它們各自喜歡的食物。
畫謎猜字。讓學生根據(jù)畫面猜字,或根據(jù)字來畫畫。將繪畫與識字結合起來。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繪畫中認識了生字,激發(fā)了他們的識字愿望,也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繪畫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鞏固識字量的關鍵:廣泛的課外活動
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生活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在多彩的世界中,漢字隨處可見,如:同學的姓名、校園里的墻報、商品的標簽、電視里的字幕、車站上的站名等。因此在課余時間,學生利用我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和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就能很好地主動識字,掌握的字也就越來越多,大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愿望。
開展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在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字以后,我會指導學生看一些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的帶拼音讀物,如:《幼兒古詩》、《兒童詩歌》、《安格生童話故事》等,學生閱讀了一些小故事后,我就在班上定期舉辦故事會、朗誦比賽、推介新書等。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認識了更多的字,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和句子,培養(yǎng)了語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