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希+楊雪
【摘 要】偽滿洲時期誕生了重要的戲劇大眾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偽滿洲戲劇的發(fā)展,值得后人深入探究。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著手,研究了偽滿洲時期戲劇大眾化思想。在理論方面分析了“民眾化”與“簡素化”的特點,在實踐方面探討了野臺劇和素人演劇的形式,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偽滿洲;戲劇大眾化;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068-01
偽滿洲時期的戲劇大眾化思想,是文藝界中有關大眾化理論的延伸及分流,同時也是我國現(xiàn)代戲劇發(fā)展史上的關鍵構(gòu)成元素。事實上,偽滿洲時期的戲劇理論及實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忽視,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本文對于偽滿洲時期戲劇大眾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偽滿洲時期戲劇的大眾化理論
相關學者經(jīng)過研究之后,提出了偽滿洲時期戲劇大眾化的基本理論。其主要倡導的是戲劇的“民眾化”與“簡素化”,認為戲劇服務的對象是全體民眾,并強調(diào)戲劇的簡化演出具有非娛樂性與非盈利性特點。而關于戲劇“民眾化”的理論,曾有人指出,此類戲劇就是要擺脫特殊階級的控制和束縛,從而回歸到民間。
1939年,《盛京時報》刊登了一篇熊佛西的文章,文中指出了戲劇大眾化的主要對象,即農(nóng)民和工人。文章還提出,戲劇內(nèi)容必須要有實質(zhì)意義,并且要能夠激發(fā)農(nóng)民和工人積極向上的意識。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汲取素材,展現(xiàn)工農(nóng)大眾的日常生活。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偽滿洲國的戲劇大眾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而偽滿洲時期對于戲劇“大眾化”這一概念界定得更加寬泛,涵蓋了全部民眾。當時的戲劇大眾化理論,要求戲劇深入到民間,轉(zhuǎn)化為人人都能鑒賞的平民藝術。所以,創(chuàng)作者要把藝術創(chuàng)作和自己所處的時代緊密結(jié)合起來,利用戲劇反映人們的真實生活,這才是偽滿洲時期戲劇的藝術追求。
另外,關于“簡素化”理論,主要包括多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其反對“經(jīng)濟”與“人事”方面的繁瑣。其次,該理論反對以盈利為目的的戲劇演出,提出要尊重戲劇的大眾化和嚴肅性特點。最后,該理論還反對單純以娛樂為宗旨的戲劇演出,指出要用藝術的偉大性影響人民群眾,提高民眾的思想層次。該理論具有良好的教化效用,并且也和偽滿洲時期的戲劇政策息息相關。
二、偽滿洲時期戲劇的大眾化實踐
受戲劇大眾化思潮的影響,偽滿洲時期的一些戲劇理論者展開了全方位探索,研究出大眾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即野臺劇和素人演劇。野臺劇就是在戶外表演的戲劇,其場地通常是露天或者臨時搭建的戲劇舞臺,也有的在廟口進行演出。該類戲劇的演出形式較為簡潔,并且表演通俗熱鬧,大多與民間習俗相關,是偽滿洲時期十分流行的戲劇表演形式。在編劇方面,野臺劇著重強調(diào)情節(jié)和趣味性,要求動作多而臺詞少。在導演方面,則尤其關注臺步和動作的展現(xiàn),規(guī)定臺步角度要均勻,動作要大。在演員方面,通常是精挑細選,不重視演員的名氣和地位,關鍵是要選出精力旺盛、演技出色的人才,并對演員的聲帶要求很高。
1941年,偽滿洲國頒發(fā)了《藝文指導要綱》,提高了文藝監(jiān)管的整體性與計劃性。從此,野臺劇變成了配合日偽“思想戰(zhàn)”的重要武器,也成為了促進戲劇大眾化發(fā)展的手段之一。都市舞臺劇通常會耗費大量資金,而野臺劇不需要占用太多物資或場地,卻能吸引不少觀眾,因此彌補了都市舞臺劇的缺陷。但當時的野臺劇仍存在一定局限,即過于追求傳統(tǒng)戲劇的表現(xiàn)形式,甚至單純挪用一些舊戲的模式,缺乏民族化內(nèi)容,難以滿足群眾了解并參與時事的現(xiàn)實需求。
素人演劇,實際上就是業(yè)余演劇。“素人”在日語中指的是非專業(yè)人士、業(yè)余愛好者。偽滿洲時期,素人演劇非常盛行,在許多小城市都組建了戲劇團,推動了整個戲劇運動的繁榮發(fā)展。由于素人演劇具有非專業(yè)性特點,且相對缺乏戲劇演出和管理經(jīng)驗,因此產(chǎn)生了演出泛濫的問題。有學者提出,業(yè)余演劇應當重視劇本的選擇,確保劇情的平易性,不可太過繁瑣。對于演員的選擇,應當要求其具備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以便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
三、結(jié)語
從整體角度看,偽滿洲時期的戲劇大眾化理論仍舊處在研究的初級階段,需要廣大學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當前的相關研究已經(jīng)展示出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成果。不論是偽滿洲時期戲劇運動的廣泛性,還是業(yè)余演劇及生活化的發(fā)展,都和當時的戲劇大眾化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偽滿洲戲劇的大眾化理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何爽.偽滿洲國戲劇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夏艷.偽滿洲國時期的戲劇大眾化理論探究[J].名作欣賞,2015,(8):134-137.
[3]楊麗娟.偽滿洲國時期戲劇的生存語境與發(fā)展形態(tài)[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86-89+125.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胡子希(1985-),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戲劇美學;
第二作者:楊 雪(1984-),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東北地域文化藝術。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21號《偽滿洲國戲劇的生存狀態(tài)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吉林省哲學社科基金項目《偽滿洲國戲劇的生存狀態(tài)研究》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