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學校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了。《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guān)注具有指導性的教學方法,同時也給我們的古詩閱讀教學增加了要求,根據(jù)課堂教學實例,本文對初中古詩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guān)鍵詞】初中古詩;古詩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泛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瑰寶。作為滲透著人文精神的古詩,已經(jīng)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必將會使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心靈共鳴。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古詩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筆者認為古詩閱讀就是實現(xiàn)文本、老師、學生之間的對話。那么,怎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好初中古詩呢?經(jīng)實踐教學,筆者在古詩閱讀教學中略有心得,同大家分享。
一、重視誦讀
古詩看起來比較簡潔,但是對于現(xiàn)代的初中生來說卻不容易理解。但是,一旦學生讀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很容易閱讀,這是因為古詩不僅具有聲韻而且具有音樂美,美富有韻律,所以讀起來會朗朗上口。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就開始教他們古詩,甚至在孩子還不認識漢字的時候就能夠熟讀甚至背誦古詩了,這給孩子以后的古詩學習奠定了基礎。
誦讀包括朗讀和背誦。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誦讀仍應為重要的古詩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不重視朗讀,僅僅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以及應付考試,老師對古詩做了過多的講解,要求學生背誦,而學生的朗讀太少,這種教學方式是不正確的。學生沒有對古詩有很好的理解而是死板的背誦,不僅會覺得古詩很難學,慢慢也會對古詩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學生要縱情的朗讀,可以對古詩的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誦讀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小組競賽,比一比誰能朗讀的更生動,更投入,誰能更快的背誦古詩。通過比賽的方式,能夠煥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對古詩的學習充滿興趣。而朗讀時,教師應該起到模范作用,在字音、語氣、感情等方面給學生做示范。
二、重視古詩背景的講解
首先要給學生仔細講解古詩的背景,即作者作詩的背景,作者生活的環(huán)境等。在講解時,最好用生動的語言,這樣能夠勾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對古詩背景的了解,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作詩時的感受,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古詩并且背誦古詩。例如,在學習《逢入京使》這首詩時,如果沒有很好的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了解作者當時想要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但同時又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思念之情,可能學生很難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感受,也就不能夠做到對此詩的深刻理解。再如,《回鄉(xiāng)偶書》一詩,是賀知章在辭去朝廷官職,告老還鄉(xiāng)時創(chuàng)作,作者年邁,心中有無限感慨。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可能很難理解古詩的中心。
古詩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和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的時代不同。初中古詩篇幅雖然短小,但是內(nèi)容豐富,情感復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眼中枯燥乏味的詩歌講成生動的故事,因為本來詩歌就是故事,讓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故事中。有些古詩并不是故事,是抒情詩,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對古詩中的人物或其他描寫對象進行生動的描述,把古詩講述成形象的故事。例如《夜雨寄北》就是寫了詩人身居異鄉(xiāng),表達了對妻子的懷念,并且對今后重逢的設想。綿綿的巴山夜雨漲滿了秋池,作者設想與妻子在窗下談心,共剪燭花。
三、設置古詩閱讀情境
設置情境是借助教材設置形象具體并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場景氛圍,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老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想象,做到對古詩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可以對古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體驗,對古詩中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有更深的體會。對古詩進行評價和賞析,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是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所作,一句“君向瀟湘我向秦”體現(xiàn)了作者的無限愁緒,學生可以從身邊或者自身的例子體會作者當時與友人分別時的心情。再如,杜甫的《望岳》,學生可以親臨泰山,感受泰山的氣勢磅礴。
四、總結(jié)
總之,中國古詩源遠流長,在我國的文化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詩具有簡潔凝練,韻律和諧,意境優(yōu)美等特點。古詩閱讀教學很復雜,我們要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古詩閱讀的能力。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我們要摒棄以前那種機械呆板的舊教學模式,改革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運用以上這些古詩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中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發(fā)揮好引導作用,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愛上古詩,讓學生體會到中華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孫曉東.新課程背景下古詩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8).
[2]李慶樹.展現(xiàn)語言魅力,打造立體課堂——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4).
[3]康翠玲.對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分析[J].學周刊,2014(1).
作者簡介:鄒曉林,女,1973年生,四川自貢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