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第一中學 黃 珺
今天,我怎樣站上講臺?
■ 武漢市第一中學 黃 珺
今天怎樣站在講臺上?這是我這個在講臺上站立了20年的教師的舊命題和新思考。今天怎樣做老師?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從有教師職業(yè)以來就是從未停止過的話題。然而,不同時期,答案必然大不相同。
“教師”這個詞,核心固然是“師”,然而,不論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道德身份,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身份,都不能忽視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教”。
“教”就是傳授,以傳授為本職的人才是教師。所以能以“師”相稱的人不少,比如“技師”“畫師”“琴師”“鏢師”“律師”……但是他們不一定都能“教”;能教的,不一定必須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絕對高手,比如“大師”,他們往往學藝精湛、技藝超群,但如果不能以授業(yè)為目的,也不是我們需要的老師。
“教”與年齡沒有必然關系,“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常青樹讓人折服,然而初出茅廬者也能獲得眾生擁戴。我們經(jīng)常看見白發(fā)蒼蒼的老教師不僅受人尊敬,而且往往輕松地讓受教者豁然開朗,如沐春風;我們也看見未脫稚氣的年輕老師不僅備受親近,而且課堂生態(tài)鶯歌燕舞,教學質(zhì)量不輸前輩。
這就是我們始終在探討和實踐的課題:“教與學的辯證關系”。
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解決“滿堂灌”的問題,很多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努力從時間比例關系上預留學生自學、討論時間,其實學校教育背景下的教學問題遠不是簡單的時間比例問題。
教師,根本任務和本質(zhì)目的是“教”——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教師最簡單而又最重要的職責。每節(jié)課中,我給自己設定四個預定目標: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二是讓老師的講解科學、精煉,三是讓課堂對話解決實際問題,四是讓課下師生都有所得。
我自認為我是按照這四個預設的目標在推進自己的教學。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作為教師又該怎樣教呢?我想,這既是教育與時俱進的關鍵,也是每個教師必須完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發(fā)展命題。只是我們所有的從教者,必須認清三個重要事實:
一是“桶水瓢飲”教育理論,我們要警惕它的時代局限性?!敖o學生一瓢水,教師需要一桶水”,這個曾經(jīng)充滿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不能適應今天的教育了。在海量信息背景下的自媒體、流媒體的時代,學生群體的眼界和觸角早已超越我們的想象,誰都不是“取一瓢飲”的自給自足的原始時代。無論教師如何勤奮和淵博,知識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屬于教師專屬。
如果固步自封,恐怕我們曾經(jīng)自鳴得意的一桶水,不僅滋潤不了學生求知若渴的心靈,反倒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路旁“一溝絕望的死水”,“一‘腐’當關,萬夫莫開”。
二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我們?nèi)砸匾曀南葲Q性。先賢提出的四字教育理論早已在我們的教育誓言中滾滾發(fā)燙、滾瓜爛熟,致命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并未辨材、識材,只是沿襲統(tǒng)一教學大綱下的教學模式,完全漠視了施教的前提是“因材”。任何妄圖不辨石材,卻想點石成金的幻想不僅幼稚,而且有害。
今天學生的價值觀念、體驗方式、教育背景、心理狀態(tài)等等,與教師的“代溝”差距空前。基于此,一個好老師,除了自己知識的更新和提升外,更重要的學習是研習不斷成長、成熟、更替的學生。知彼方能知己,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學相長,才能有教學實效。
三是“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論,我們必須奉為永遠的職業(yè)精神。不論學生如何成長,時間怎樣流逝,知識如何更新,教育永遠沒有止境。我們唯有尊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職業(yè)精神,才能不辜負我們肩負的使命。
咫尺匠心,詮釋極致,立德樹人,追求卓越。只有不懈追求,我們才能品味從事陽光下最光輝職業(yè)的幸福,才更能感受陽光照耀下花開滿庭的芬芳。
責任編輯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