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
(重慶市現(xiàn)代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院,重慶 100015)
當今中國第一難題管見
——關(guān)于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冷思考
易超
(重慶市現(xiàn)代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院,重慶 100015)
讓纏訪者息訪被業(yè)內(nèi)稱為“當今中國第一難題”。其一是滿足纏訪訴求難;其二是與纏訪人員溝通難;其三是靠譜的接訪人員難找;其四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破解息訪難題要采取“依法治訪”的方法,用貴和尚中的思維方式代替簡單片面的法治思維方式,要用天理國法人情統(tǒng)籌兼顧的行為方式代替見法不見人的行為方式,要用道法自然的濟世定力代替功利心,找回平常心。
纏訪;息訪;破題;思考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用喜劇手法講述了一個“螞蟻變大象”的纏訪故事。包括中央首長在內(nèi),劇中人物都是失敗者。官方得以解脫不是因為問題已經(jīng)解決,更不是因為李雪蓮的心結(jié)終于被人打開,而是由于秦玉河的意外死亡,作品最終將“怎樣才能讓纏訪者息訪”的社會問題踢給了觀眾,使太多的尷尬、無奈、迷茫、厭世等負面感受揮之不去,發(fā)人深思。
農(nóng)婦李雪蓮與在化肥廠工作的丈夫秦玉河懷上了2胎,為避免秦玉河被開除公職進行了假離婚,準備待孩子戶口上好后再復(fù)婚,豈料秦玉河假戲真做很快就跟別人結(jié)了婚。李雪蓮將秦玉河告上法庭,要求判決離婚是假的、然后跟秦玉河重新結(jié)婚、最后再跟秦玉河真正離婚。法院根據(jù)“離婚證是真的”判決李雪蓮敗訴,李雪蓮不服找了法院院長及縣長,還到市政府門前靜坐了幾天,可非但沒有人理會她,還把她關(guān)進了拘留所……
李雪蓮出來后心灰意冷,于是找到秦玉河,心想世上只有秦玉河知道離婚是假的,只要秦玉河承認離婚是假的,她就打算不再折騰了??汕赜窈硬坏怀姓J離婚是假的,反而說她是潘金蓮,因為她在新婚之夜親口承認跟之前的戀愛對象上過床。潘金蓮是有夫之婦與人亂搞,并且謀害親夫,她是正大光明與人談戀愛,并沒招誰害誰,怎么就成了潘金蓮呢?這使她剛剛平息的怒火再次燃燒起來。
她認為當?shù)毓賳T都不是“明白人”,為了證明離婚是假的以及自己不是潘金蓮,她就到北京去找“明白人”評理。對她傾慕已久的老同學(xué)趙大頭在本省駐京辦當廚師,李雪蓮有幸在駐京辦投宿,時值召開兩會,李雪蓮鬼使神差見到了中央首長。首長果然是“明白人”,認為“人民公仆吃著人民的俸祿不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才使“芝麻變成了西瓜、螞蟻變成了大象”,省長聽后雷厲風行地將院長、縣長、市長統(tǒng)統(tǒng)免職。
后繼者似乎仍然“不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關(guān)于“離婚的真假以及是不是潘金蓮”的問題還是沒人把它當成一回事,迫使李雪蓮每逢兩會就一定上京告狀,結(jié)果不是被有關(guān)部門攔回、接回就是被北京方面遣回,根本沒有辦法再見到“明白人”。年復(fù)一年,以至積怨越來越深,各方壓力越來越大。法院院長、公安局長、縣長、市長,紛紛親自出面,想盡一切辦法,甚至調(diào)動上百名警力圍追堵截,最終也沒能阻擋李雪蓮告御狀的腳步,李雪蓮在這條路上整整走了20年。
這年她的牛老死了,臨死前她問牛今年還告不告?老牛流著眼淚直搖頭,于是她“聽牛的話”決定不再告了??筛骷夘I(lǐng)導(dǎo)不相信,甚至認為是拿牛在罵他們。她不服官員們總把她的真話當成假話,在此時已經(jīng)喪偶的趙大頭的幫助下,李雪蓮擺脫了便衣警察的監(jiān)控再次上京告狀。
途中趙大頭用盡各種方法使李雪蓮徹底放棄了繼續(xù)告狀的想法,并決定回去就與趙大頭結(jié)婚過日子。豈料這等好事里面居然隱藏著想當副院長的法官賈聰明的陰謀,賈聰明鼓動膽小的趙大頭不顧一切把李雪蓮拿下,承諾只要趙大頭能夠讓李雪蓮跟他結(jié)婚過日子不再上京告狀,他賈聰明就保證能讓縣長把趙大頭兒子工作轉(zhuǎn)正的事兒擺平。趙大頭把李雪蓮拿下后,賈聰明卻只向縣長說了副院長的事兒,于是2人在電話上吵起來了,并且正好讓李雪蓮聽見了。這讓李雪蓮五雷轟頂、羞辱難當,頓覺自己“真成潘金蓮了”,告御狀的怒火再次熊熊燃燒,要告的人中又多出了趙大頭、賈聰明。
九死一生之后,李雪蓮終于再次來到北京,在什么事情都還沒做的情況下就被等候多日的家鄉(xiāng)官員逮住了。此時秦玉河因車禍去世了,離婚的真假以及是不是潘金蓮再也無法查清了。李雪蓮萬念俱灰,在北京郊外果園上吊,被果園主人救下后最終放棄了尋死的念頭。李雪蓮回到家鄉(xiāng)后張羅著開一家餐館,20年前因她免職的縣長如今成了生意人,2人在餐館不期而遇,說了些看破紅塵的話后全劇終。
讓纏訪者息訪,被信訪界稱為“當今中國第一難題”。撇開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社會風氣有待進一步好轉(zhuǎn)、以及西學(xué)東漸之后帶來的諸多影響等不論,單從息訪工作本身而言,它就至少有“四難”。
其一是滿足纏訪訴求難。大凡纏訪,或多或少與纏訪訴求的滿足難度有關(guān)。李雪蓮“離婚證是真的”,意味著只能判決李雪蓮敗訴,不可能判決離婚事實不成立,而李雪蓮纏訪的目的恰恰是要求把真的離婚證的還原為假的。秦玉河“已經(jīng)跟他人結(jié)婚”,意味著不可能通過做工作或者法院判決,讓李雪蓮與秦玉河重續(xù)夫妻關(guān)系,而李雪蓮正是要求在還原假離婚之后,“再與那龜孫子結(jié)一回婚,然后再離婚”。如此難以滿足的訴求,是造成息訪難的根本原因。
其二是與纏訪人員溝通難。纏訪人員大都具有認死理、鉆牛角尖、不到黃河心不甘等個性特征。接訪人員卻必須顧大局、講妥協(xié)、外圓內(nèi)方,這意味著博弈雙方常常不在一個對話平臺上。李雪蓮只求還原事情真相,并不在意事情的結(jié)果。官員們只看重事情結(jié)果,并不在乎事情真相。李雪蓮認為本地官員都不是明白人,官員們卻認為李雪蓮腦殼進了水,前者非要找明白人討說法,后者認為告御狀就是給大家添亂、甚至是給黨和國家抹黑。雙方不在一個平臺上,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其三是靠譜的接訪人員難找。纏訪總與各級接訪人員的思想素質(zhì)、業(yè)務(wù)水平不對付相關(guān)聯(lián),息訪工作舉手投足都是學(xué)問,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此完美的官員鳳毛麟角。法官王公道力求公道實則并不公道,在他手里“假的變成了真的、真的變成了假的”,不是李雪蓮給和諧社會添堵,恰恰是執(zhí)法者把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搞亂了。公安局長錯誤領(lǐng)會市長“把她弄走”的含義,將李雪蓮關(guān)進拘留所。這些人都成了李雪蓮的控告對象,他們都不是明白人,所以李雪蓮只能上京告狀。為了防止20年前“一擼到底”的悲劇重演,各級官員丑態(tài)百出、顏面盡失,“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成了他們自嘆命苦的共同心聲,直到秦玉河去世,官員們才從長達20年的噩夢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他們中沒有一個是靠譜的,正是他們“集體不對付”才使“螞蟻變成了大象”。
其四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纏訪往往有意外因素推波助瀾,意外因素不是官方所能控制的,這就進一步加大了息訪的難度。李雪蓮從拘留所回來后,本已決定不再折騰,只需秦玉河私下承認離婚是假的、稍稍給她一點面子就成,豈料秦玉河“勝訴不饒人”,非在大庭廣眾之下論其是非,發(fā)生爭執(zhí)后,因在眾人面前掛不住臉,脫口反罵李雪蓮是潘金蓮,這一偶然事件成為李雪蓮上京告狀的直接原因。李雪蓮在北京見到中央首長純屬機緣巧合,正是這種巧合導(dǎo)致一干人等紛紛落馬,并為李雪蓮20年不斷上訪提供了勇氣和決心,且讓后繼官員20年如坐針氈、提心吊膽。20年后李雪蓮本已徹底放棄告狀的念頭,恰巧聽見趙大頭與賈聰明在電話上爭吵,導(dǎo)致已經(jīng)熄滅的怒火再次熊熊燃燒起來。
可喜的是與《我不是潘金蓮》(以下簡稱《潘劇》)幾乎同時熱播的還有一部叫做《安居》的電視連續(xù)劇,如果說《潘劇》不經(jīng)意間將“當今中國第一難題”踢給了觀眾,則《安居》就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絕妙的實踐樣版。
該劇講述了一個拆遷小組的系列故事。搬遷戶中,有非要兩套房子才肯搬遷的,有不給解決養(yǎng)雞場就堅決不搬遷的,等等,不一而足。面對形形色色的搬遷戶,該小組不是簡單地從政策法規(guī)出發(fā),更不是為了完成任務(wù)而完成任務(wù),而是以常人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以常人的思維追問拒絕配合的原因,以常人的方式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不管這些問題是份內(nèi)的還是份外的,只要能夠打開心結(jié)、有利搬遷,他們都盡最大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安居》的平常心與《潘劇》的功利心形成鮮明的對比,平常心能夠讓繞不過的冰山融化,功利心卻不能讓繞得過的心結(jié)豁然開朗。
李雪蓮的實際問題只有兩個,其一是離婚真假問題;其二是關(guān)于她是不是潘金蓮的問題。至于有官員罵她“刁民”、讓她“滾”、不相信她的真話、讓她寫保證書、甚至搗鼓趙大頭把她睡了,都屬于衍生問題。如果最初的實際問題處理得當,就不會發(fā)生任何一個衍生問題。《安居》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在于,只要用心發(fā)現(xiàn)問題、面對問題,辦法總比問題多。
李雪蓮生的 2胎是她和秦玉河的,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最大事實,結(jié)合妊娠時間、計生政策、秦玉河在城里工作條件比李雪蓮更優(yōu)越等情況,李雪蓮的話是基本可信的。對此,法官王公道心知肚明,可王公道不是從事實本身出發(fā),而是從法律條款出發(fā),不是從平常心出發(fā),而是從職業(yè)心出發(fā)。結(jié)果就機械片面地使用法律條文,而忘記了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立法本義,親手把明擺著的假離婚判成了真離婚。
鑒于秦玉河已經(jīng)再婚,法院不可能判決秦玉河離婚,而且李雪蓮也并不追求與秦玉河破鏡重圓,因此法官可依法對李雪蓮闡釋清楚,引導(dǎo)李雪蓮撤回起訴再重新起訴。比如重新請求法院判決秦玉河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支付二胎孩子撫養(yǎng)費等。這些比原來的訴訟請求更加實在、更加有利于解開李雪蓮的心結(jié),使失去平衡的社會關(guān)系得以迅速修復(fù)。至于是不是潘金蓮的問題,更可以直接通過名譽權(quán)訴訟就能做到案結(jié)事了,比如法院可以商請有關(guān)部門為李雪蓮安排一名援助律師,將李雪蓮的問題納入法定程序中去處理。
但是,《潘劇》官員只看到“離婚證是真的”以及“秦玉河已經(jīng)與他人結(jié)婚”這樣的表面現(xiàn)象,沒有深究李雪蓮心里到底需要什么。她需要的僅僅是事實的真相,官員們寧可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阻攔李雪蓮告狀上,也不肯對李雪蓮的訴求稍加思考,在長達20年的歲月里,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過李雪蓮的訴求,以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芝麻變成了西瓜,螞蟻變成了大象。
2005年國務(wù)院出臺《信訪條例》,信訪工作納入政府官員績效考核范圍。2009年提出“發(fā)展是第一要務(wù)、維穩(wěn)是第一責任”,全國公共安全支出增幅達47.5%;2011年維穩(wěn)預(yù)算達6 244億元,首次超過軍費預(yù)算。多數(shù)的錢花在了“揚湯止沸”方面,千方百計阻止百姓上京告狀蔚然成風。
(一)貴和尚中的思維方式
長期以來“依法治訪”的法治思維一枝獨秀,以至機械適用法律條文、肢解法律條文、對法律條文各取所需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此息訪很容易導(dǎo)致目的與手段脫節(jié),甚至事與愿違、南轅北轍。從思維方式上講,息訪破題當以人治思維為引擎,德治思維和法治思維為雙翼,3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圣賢為王的人治思維。人治思維主要是對接訪者說的,就是要把接訪人員的綜合素質(zhì)擺到第一位。壞人和庸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在壞人和庸人手里不可能實現(xiàn)好的社會治理,好的社會治理說到底在于民眾對政府人格的普遍認同。有德謂之圣,有才謂之賢,德才兼?zhèn)浼礊椤笆ベt之士?!薄巴酢钡?橫指天、地、人,可引申為天理、國法、人情,誰能將天理、國法、人情貫通起來,誰就可以“王天下”。有良吏必有良民,官員“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小處入手、大處著眼,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則沒有人不擁護這樣的官員,他說的話沒有人不信服,如此則息訪目標不再遙遠。故此信訪機構(gòu)必須配備精兵強將,接訪人員必須以“圣賢之士”作為自己的人格追求。
內(nèi)圣外王的德治思維。德治思維主要是對來訪者說的,就是要把激活、強化信訪人的道德自覺放到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善惡顛倒、是非混淆、正邪不分、和稀泥不可能做好息訪工作。當今社會誠信迷失、是非混淆、極端個人主義泛濫成災(zāi),通過接訪人員身體力行,垂范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導(dǎo)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漢代“引經(jīng)決獄”的司法實踐,唐代“引禮入律”的立法實踐,最終導(dǎo)致公序良俗法制化,法律制度經(jīng)義化,法律就在舉手投足之中,就在待人接物之中,無需刻意遵守什么,人的行為卻已經(jīng)納入法律調(diào)整的框架之下。不要把來訪者當成鬧事者,要把他們當成確有話說的好人。社會公德先人后己,職業(yè)道德重義輕利,家庭美德重情輕理,個人品德內(nèi)圣外王,激活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這些道德因子,還有什么心結(jié)不能打開呢?正如《荀子·王制》所言:“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薄缎谭ā飞嫌袀€“無罪推定”原則,接訪當以“好人推定”為首要。法家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解惑莫過于激活、強化來訪者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自覺。
依法治訪的法治思維。荀子認為,求“仁”的著力點在于“義”,求“義”的著力點在于“禮”,求“禮”的著力點在于“法”,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仁”是一種愛世情懷,“義”是對仁愛尺度的理性把握,“禮”是落實仁義道德的公序良俗,“法”是保障公序良俗的強制規(guī)范。故不能用人治思維否定德治思維,也不能用德治思維否定法治思維,依法治訪是必須的。目前,國務(wù)院、地方政府、地方人大,均有關(guān)于信訪方面的制度安排,但總的說來柔性有余剛性不足。故應(yīng)當抓緊制定信訪活動基本法,比如《信訪活動管理法》,為國務(wù)院、地方政府、地方人大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依據(jù)。長期以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居高不下,意味著公正司法、案結(jié)事了的提升空間很大。中央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可法院系統(tǒng)只公布案件受理數(shù)、案件結(jié)案數(shù),對案件上訴、申訴、抗訴、改判等情況避而不談,這種只見數(shù)量不見質(zhì)量的考核方式,怎樣讓老百姓看到公正司法的希望所在呢?所以,要根本改善司法公信力的尷尬,必須狠抓“服判息訴率”,讓人贏得理直氣壯,讓人輸?shù)每诜姆@才是檢驗司法公正的真正尺度。群眾的守法意識是以司法公正為前提的,是以“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前提的。“依法治訪”必須解決“無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雙重困境。
片面強調(diào)“依法治訪”,必然導(dǎo)致“有利必得、寸利必爭”,讓人變得斤斤計較、甚至唯利是圖,我們既要反對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xiàn)象,更要反對見法不見人、機械運用法律條文的教條主義現(xiàn)象。思路決定出路,以貴和尚中的總體思維,處理好人治思維、德治思維和法治思維的關(guān)系,是息訪破題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二)統(tǒng)籌兼顧的行為方式
與貴和尚中思維方式相適應(yīng),息訪工作的行為方式可概括為統(tǒng)籌兼顧,即兼顧天理、國法、人情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也就是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不能像《潘劇》法官那樣見法不見人,機械地使用法律條文。
天理乃自然之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荀子·天論》)就是最高最大的天理;家國一體、國家至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不予不取、公平合理就是最高最大的國法;趨利避害、禮義廉恥、喜怒哀樂就是最高最大的人情。
中國人從小就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很少有人真正相信宗教,但多數(shù)都有哲學(xué)家的頭腦。和實生物、萬有必和、差別常在,被規(guī)定為宇宙的終極法則。落實到人世中,“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榮辱》)的“群居和一”之道就是最高最大的天理。落實到人生中,忠孝傳家、仁以待人、義以正己、修己以安人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就是最高最大的天理。落實到行為方式上,執(zhí)兩用中、明機巧而不用、或者用而不求其極的“中庸之道”就是最高最大的天理。國法和人情無不源于天理。
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群體之中,每個人在群體中都擔任著一定角色,每個角色都有相應(yīng)的崗位職責,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為人處世,就能共享群體的好處,不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為人處世,就可能被淘汰出局,這就是最高最大的國法。國法與倫理總是同步的,倫理是自然法,國法是人定法,人定法是對自然法的強制化、技術(shù)化、權(quán)威化。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法律方面的專家,雖然不一定接觸過法律條文,但人們通常能夠與法律的精髓保持驚人的一致。天理、國法、人情,三者在任何時候都是水乳交融的,就一定意義而言,人情就是國法,國法就是天理,既沒有人情基礎(chǔ),又沒有天理總攬的國法,那一定不是好的國法。
趨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本能,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兩利相當取其近,兩害相當取其遠,人人都會無師自通。若是人人都只顧自己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勢必導(dǎo)致“人對人像狼一樣”。因此孔子強調(diào)“無欲速,欲速則不達”“無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得學(xué)會算大賬,鍋里有了碗里才會有。于是人們懂得了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道理,天下太平是每個人的洪福,是每個人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的最大公約數(shù)。于是有了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正其宜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顏元《習齋先生言行錄》)既要“正其宜(義)”又要“謀其利”;既要“明其道”又要“計其功”,這就是最高最大的人情。
天理、國法、人情統(tǒng)籌兼顧只可意會難以言說,需要用心去感悟。禪宗認為,說出來的不是禪。法之理既在法內(nèi)更在法外,執(zhí)行法律只見條文不見立法本義,看似秩序井然,實則人心不古,這不是我們所要的生活。大凡做人的工作,舉手投足都是學(xué)問、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像王公道那樣機械地“照章辦事”,非但不能解決纏訪難題,就是最初的簡單爭議也不能做到案結(jié)事了。
(三)道法自然的濟世定力
信訪人是沖著上級總有“包青天”的美好愿望才逐級纏訪的,我們不少官員也正是日復(fù)一日地扮演著“包青天”的角色,既是“扮演”,時間長了自然很累。其實不必扮演什么青天,踏踏實實做你自己就行,這就是所謂“道法自然”的濟世定力。
中央政法委出臺了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著力構(gòu)建信訪工作導(dǎo)入、糾錯、退出機制,試圖解決信訪工作“入口不順”“程序空轉(zhuǎn)”“出口不暢”等突出問題。可是通過幾年的貫徹執(zhí)行,并未帶來被動局面的根本改善。實踐證明,沒有“道法自然”的濟世定力,很容易從條條款款出發(fā),很容易從領(lǐng)導(dǎo)意圖出發(fā),很容易從本位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出發(fā),無論這樣看待問題還是這樣處理問題,都很容易導(dǎo)致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
道法自然的濟世定力就是在濟世渡人的息訪工作中始終保持平常心態(tài)。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實事求是、抑惡揚善,就是最高最大的自然,也是我們每個人心里都自然存在的“平常心”。“平常心”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失去常態(tài),息訪成敗恰恰取決于我們能不能保持這種心理常態(tài)。
20世紀以來,我們差不多完全照搬了西方的哲學(xué)、法學(xué)、政治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社會學(xué)等理論學(xué)說。西學(xué)是建立在“天人分離”“人我相爭”的理論預(yù)設(shè)上的,我們的國學(xué)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實踐經(jīng)驗上的。誰能在這種情況下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誰就是圣賢、就是包青天,就是纏訪者最終打開心結(jié)的希望所在。形象大于思想。電視劇《安居》官員身體力行,為我們唱響了“平常心”的時代主題,與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官員的“功利心”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劇官員心態(tài)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行為方式不同,最終導(dǎo)致工作效果的天壤之別。
[1]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2]謝家銀.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jié)的法治支持體系研究[J].廣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5(3).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易超.重建法治范式讓法治實踐說“漢語”——論中國特色社會治理范式的建構(gòu)[J].長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6).
[責任編輯:志 洪]
I207.352
A
1674-3652(2017)02-0130-05
2016-12-20
易超,男,重慶涪陵人。教授,主要從事哲學(xué)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