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林
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方略
——讀《責任與自由》新感
王全林
新修訂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突出強調要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那么,當代大學應如何科學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呢?結合《責任與自由:當代中國青少年成長研究》一書提供的理論建構,從成人之道與成才之方的有機統(tǒng)一、突出問題意識的破與立的有機統(tǒng)一、責任與自由的有機統(tǒng)一等三個層面,探討了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方略問題。
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方略;《責任與自由》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責任擔當問題,不僅是各個家庭的事,也不僅僅是各級各類學校的事,同時也是國家的事、社會的事、人類的事,的確值得全社會與全人類高度關注。為此,皖西學院責任論研究專家程東峰教授的近著《責任與自由:當代中國青少年成長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以下簡稱《責任與自由》),從責任擔當視角,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成長成才與責任擔當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建構與探索。是書立意高遠,立足現(xiàn)實,著眼未來,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性。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教育法》(修正案)第六條規(guī)定,“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六條規(guī)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問題首次進入教育法立法范疇,終于解決了此前教育立法的空白。其從立法上彰顯了“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增強大學服務社會能力”,體現(xiàn)了“教育改革發(fā)展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主題”[1]。而此前10月13日安徽省教育廳出臺的《關于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意見》(皖教辦[2015]47號),可謂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了。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問題如何推進落實,的確值得深思與理論觀照。
那么,當前政府與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及其能力踐行問題究竟該如何系統(tǒng)推進落實呢?近期,從大學生社會責任能力培育視角再讀《責任與自由》一書,便有了新的時代氣息與理性感悟。在筆者看來,是書作為作者責任研究三部曲之第三部(另兩部為《責任論》,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責任倫理導論》,人民出版社,2009),至少從三個有機統(tǒng)一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問題解決的總體理論觀照與實踐解決方略。
要系統(tǒng)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能力,首先必須把握責任是什么。所謂責任,是“行為主體對在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確認和自覺服從”[2]15。當代大學生要履行好責任,首先就必須成人、成才,只有成就德才兼?zhèn)湔撸侥苈男泻酶叩冉逃ㄋx予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級人才培養(yǎng)定位。既然新修定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將受教育者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問題以規(guī)范立法形式予以確認,這當然是新時期高等教育法定的內在任務。既然任務既定,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系統(tǒng)培育與科學踐行了。對此,《責任與自由》通篇旨在解決此宏大敘事問題。
是書從宏觀視角,從世界經濟一體化、科技現(xiàn)代化、政治民主化的大格局、大背景、大時代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和青少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實際,研究揭示了當代中國青少年的成長路徑和成長方法,而成長成才是科學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基本前提。全書12章35.3萬字,按照明暗兩線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解構。
在形式明線上,是書分上下二篇展開。第1-6章為上篇,專題研究青少年的成人之道,主要從破解青少年成長之困入手,先從分清是非、樹立正確價值觀方面,要求青少年筑牢安身立命的基礎,即大學生成人之要——明辨是非、懂事明理,成人之本——樹立正確價值觀;再從以知識為業(yè)、做知識人,以政治為業(yè)、提高政治素質,勤奮刻苦、做普通勞動者三個方面,為大學生設定職業(yè)途徑和成長目標。第7-12章為下篇,主要研究成才之方,主要從“從讀書到擇業(yè)”“從健康到幸福”“從修身到為民”“從交友到婚戀”“從休閑到審美”“從實踐到實現(xiàn)”六個方面專題探討研究大學生成才路徑。
與此同時,為防止做人與處事兩者的相互割裂,是書在字里行間,在立意深處,形分而神合,處處突出成人之道與成才之方的有機統(tǒng)一。成人,主要是指身心成長和人格塑造的完善過程,更多的是從倫理道德修煉上講;成才,主要是指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升,多從做事能力和成事智慧培養(yǎng)上說。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成才是成人的目標。不成人則難以成才,不成才也不足以彰顯成人之效。成才之方和成人之道,有相聯(lián)、相通、互補之處,成人之道的“道”中含有成才之方的“方”,成才之方的“方”從根本上說不能違背成人之道的“道”,因為合“道”之“方”,利國、利民,利人、利己,違“道”之“方”,則害國、害民,害人、害己。成人是做人,成才是處事。人的活力體現(xiàn)在處事之中,也只有在處事中才能顯示出做人的精神、理想和志向。處事乃是做人的活動軌跡,做人乃是處事的行動指南。做人和處事是統(tǒng)一的,成人和成才是一致的,成人和成才是統(tǒng)一的。所以,全書結構嚴謹,內容連貫,布局合理,說理透徹,邏輯性強,為當代大學生成人成才方略指明了方向。
大學生社會責任履行能力如何培育?如何提高?如何破題?《責任與自由》一書從問題意識出發(fā),開篇就開宗明義,從“青少年成長之困、困在何處”破題,凸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讀書學習之困、健康成長之困、擇業(yè)成才之困、戀愛婚姻之困、人際交往之困、建功立業(yè)之困、自我實現(xiàn)之困以及追求幸福之困”等成人成才“八困”,并從中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問題,揭示問題,再圍繞這些問題尋根溯源,宏觀解構與微觀解析結合,期望從中找到問題破解的辦法。
破題遠非目的,而是旨在拋磚引玉,從中揭示問題解決之道。是書始終堅持以問題為抓手,查擺原因與實質,旨在從根源上尋求問題解決之道,最終解決問題。是書并不僅僅局限于圍繞著現(xiàn)實問題轉,并非停留于就事論事,而是以問題為紐帶,進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條陳原因,查找實質,力求從思想意識等根本問題上去想方設法地尋求問題解決之道。要破困解困,就要啟發(fā)大學生的“理論自覺、道德自覺和精神自覺”[3]22。那么,破后究竟該如何立呢?
其一,破困解困要克服單一的培養(yǎng)模式,走多元化成長之道
首先,是書從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境界和做人做事的層次構建了五個層次的培養(yǎng)目標,分別為第一層次——做循序成長身心健康的人,這是做人最為基本的物質基礎;第二層次——做智能健全自食其力的人,這可確?;镜纳鐣\生能力;第三層次——做獨立自主理性大度的人;第四層次——做敬業(yè)合群服務社會的人;第五層次——做胸懷大志建功立業(yè)的人。這五個層次之間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割裂平行的”[3]26。
其次,是書遵循因材施教的培養(yǎng)方法和循序漸進的成長規(guī)律,科學構建了三種大學生循序漸進成長方法。第一,大學生要依照知、信、行、果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成長,即真知→篤信→力行→良果。第二,依照孔子揭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規(guī)律,運用詩樂熏陶和禮法約束的方法促進大學生德行的健康成長?!芭d于詩”是初始階段的教育,從感性的形象的教育入手,可達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乃模仿階段的學習方法;“立于禮”是懂事明理階段的教育,注重理性自覺,自覺接受倫理道德和法律制度的約束,突出禮義規(guī)范的約束和梳理,“主要是人的良知、良能、良心的理性化,亦是良知、良能、良心的實踐化,是由知而信而行的成長進步的過程”[3]28;“成于樂”,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的形成,是人格的完善和高尚德性的形成階段,這“是就人格完善德性優(yōu)化而言的,既是一種宗教神圣情感的完成,又是一種高度社會化情操的修煉。成于樂,就是人格在藝術熏陶中成熟”[3]28。第三,依照價值升級規(guī)律,運用真、善、美、圣多管齊下的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成長,即依據科學價值求真、道德價值求善、藝術價值求美、宗教價值求圣的要求,循序漸進依次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和神圣教育。第四、依照人是教育和環(huán)境的產物的規(guī)律,運用環(huán)境熏陶的方法促進大學生成長,即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單位教育、社會教育融為一體,打造教育合力。
其二,破困解困的根本途徑,在于培養(yǎng)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
在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大體相近條件下,內在決定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成人成才的根本途徑在于大學生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的養(yǎng)成。這是因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最大的困惑根源,源自對于多元社會多元價值取向中自己必須作出唯一選擇時的抉擇困難。那么,這種困惑如何擺脫與克服呢?可以說,“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形成是克服多元困惑的唯一途徑”。所謂獨立健全人格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標志,根本特點是“三自”——自立、自律和自為,“三自”的核心是獨立自主和獨立思考。自由意志是獨立健全人格的核心品質,自由意志的人即“保持自己的獨立的意志,不要為物所困,也不要為情所困,真正做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自主的人[3]33。
當然,對于社會而言,也應為大學生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的養(yǎng)成提供必要的條件。首先,就其宏觀大環(huán)境而言,憲政民主、法制社會、自由經濟是大學生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形成的首要條件;其次,僅有民主社會大環(huán)境還不夠,還應有民主、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確保大學生內心獨立自由意識的覺醒;第三,個體實踐環(huán)境,即在社會實踐中鍛煉獨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
責任與自由問題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始終相伴共生?!白杂珊拓熑问且粚\生概念。離開自由沒有責任,離開責任沒有自由?!盵4]故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自然離不開自由做開路先鋒。是書的正標題是“責任與自由”,當然會涉及對責任與自由關系的探討。
其一,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
“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責任心,從小養(yǎng)成負責任的習慣,確立責任意識。樹立責任意識是實現(xiàn)青少年理想抱負的保證,責任心是追求理想抱負的不竭動力和長期有效的監(jiān)督。如果沒有責任心配合,理想有可能成為空想,抱負有可能成為志大才疏的浮夸和吹牛。責任心是理想抱負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是理想抱負同持之以恒的工作態(tài)度的有機統(tǒng)一。”[3]82-83
其二,突出大學生責任心培養(yǎng)過程中的自由選擇問題
“要培養(yǎng)孩子自由選擇并對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的精神。為了彌補孩子知識欠缺和經驗不足的弱勢,在孩子自由選擇之前,一定要向他說明白可供他選擇事物的性質、形狀、功效和特點,至于選什么完全由孩子自己作主,但是一旦他自主選定了,不允許其半途而廢,不允許其浪費財物和隨便不負責任地拋棄,要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3]79對自身的自由選擇負起責任,科學履行責任擔當,這才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能力的最好方法。而且,與其說它是方法,不如說它是訓練,只有長期訓練,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可能養(yǎng)成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大學生自覺擔負社會責任的德性。作者認為,責任和自由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沒有自由就不需要負責任,有了自由,就要對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就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對自己的自由行為負責的人,是要受到道德和法律制裁的;不對自己的自由行為負責的人,也是人格上不成熟的人。對此,可以參照借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責任與自由的問題上必須明確“己所欲必施于己”。
言而無文,其行不遠。在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方面,還必須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首先,在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邏輯性、層次性等方面當然必須不遺余力,才能發(fā)揮科學施教的作用。其次,在形式上,教育教學的藝術性、語言表達的說服力與感染力也同樣重要。
在語言表述上,不少學術著作在行文風格上往往在關注學理上不遺余力,而對于語言敘述本身生動與否往往不太關注,有的甚至于干巴生硬。而是書作為理論著述,在注重體系系統(tǒng)完整、注重邏輯層次的同時,作者語言富有動感,表述生動明了,且字里行間充滿詩情哲理,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提倡青少年詩意地棲居時,其富有詩意的語言就很有表現(xiàn)力:“詩意地棲居是人們用美惠的心靈,通過靈巧的手腳,在大地上鐫刻生命的詩句,這詩句在農民是稻海麥浪、山歌炊煙,在工人是馬達歡歌、飛輪勁舞,在戰(zhàn)士是寒夜巡邏時的與星星對話,是在海防礁石邊站崗時的與海浪親吻,在學生是晨起的誦讀和夤夜的書寫與演算……”[3]237那些充滿哲理的語句,讓人回味,如:“讀書要思,讀人要想,讀事要悟。思、想、悟,異曲同工,但又各不相同?!?、想、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思中有想,想象中有悟,悟中亦有思?!盵3]326思、想、悟是天人合一的粘合劑,亦是激發(fā)情、理、神(神圣感)的媒介和引擎,還是溝通靈與肉的轎梁。作者對思、想、悟的揭示和運用,讓讀者受益非淺。再如;“國民是祖國的一部分,熱愛祖國是要求我們每一個國民和祖國血肉相連、情感相依,是一種舍不掉、割不斷的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這種對祖國無限熱愛的真摯感情,生于父母,長于故土,形成于學習、生活、工作和交往之中的千絲萬縷的牽掛與貼近,爆發(fā)于國家危難和個人處于有可能游離祖國懷抱的危機之中。熱愛祖國是真實地存在著的,愛國之情是每每表現(xiàn)為愛國之行的。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聽到家鄉(xiāng)的小曲,看到祖國的親人,體會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關懷和問候時,那盈眶的熱淚,那夜不能寐的激動,就是濃濃的愛國之情。”[3]273理論文本的這種詩意表達富有濃郁的感染力,特別適合大學生閱讀,容易為他們接受。
總之,在培育指導大學生社會責任領域,《責任與自由》一書是一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術著作,閱讀她,對于大學的利益相關人而言,如大學生及其家長,大學教師與大學管理者,各條戰(zhàn)線的工作人員和勞動者,都會從中受益。可以說,《責任與自由》不僅僅是一部責任勵志之書,能砥礪大學生在體悟成長之道與成才之方中自覺前行;而且也是一部有益于責任管理之書,管理者在管理中也需要培養(yǎng)新手,也要了解青年員工的心理和需求,更要培養(yǎng)新人的責任擔當,否則,便難以針對性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故,該書作為大學生科學踐行社會責任方略的指導之書,特向教育界與學術界予以推薦。
[1] 湛中樂.大學治理的重要保障——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修改與完善[J].中國高教研究,2016(6):31-36.
[2] 程東峰.責任論——關于當代中國責任理論與實踐的思考[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
[3] 程東峰.責任與自由:當代中國青少年成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謝文郁.自由與責任:一種政治哲學的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82-195.
責任編輯:劉海濤
TheCultivationStrategyofCollegeStudents’SocialResponsibility——Anewreflectionsfromreadingthebook“ResponsibilityandFreedom”
Wang Quanlin
The new revised law of education and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all emphasiz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en, how should we cultivat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ally for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With the theor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Responsibility and Freedom:the Growth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Youth”,it discusses the three strategies of organic unit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such as the way of adult and the method of becoming talented,the destruction and estabilishment of focusing on the sense of problem.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strategy of cultivating;the “Responsibility and Freedom”
G40-05
:A
:1673-1794(2017)04-0078-04
王全林,皖西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處處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安徽 六安 237012)。
2017年度安徽高校學科(專業(yè))拔尖人才學術資助項目(gxbjZD25)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