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曼
淺談教輔編輯的“工匠精神”
黃 曼
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對于出版行業(yè)中的教輔編輯來說,仍要以對文字內容的認真執(zhí)著、追求完美,繼承傳統(tǒng)、有所創(chuàng)新,甘于平凡、講奉獻,需要耐心和堅守,來踐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教輔編輯;教輔出版
[作者] 黃曼,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年全國“兩會”,“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皟蓵逼陂g及會后,社會各界都在熱議“工匠精神”,從把握發(fā)展理念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工匠精神已成了社會熱詞。實際上,對于出版行業(yè)來說,工匠精神一直是出版人的職業(yè)理念、工作規(guī)范,從未停止對這種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
就廣泛意義來說,工匠精神是指工作者對自己的物質或精神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一種理念。對于出版行業(yè)中的教輔編輯,筆者認為至少應包括:對文字內容的認真執(zhí)著、追求完美,繼承傳統(tǒng)、有所創(chuàng)新,要能甘于平凡、講奉獻,需要耐心和堅守。
(一)教輔編輯的重要作用
教輔編輯首先是一個編輯,首要一條是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作為出版人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使命感。
教輔編輯在基礎教育領域里,為知識的傳承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在行業(yè)內,教輔目前仍是出版社利潤的重要來源,作為教材和教學的輔助,教輔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躁。一本小小的教輔,凝聚了編寫者和編輯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知識的訓練和提升,能同時為幾萬甚至十幾萬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其社會效益可想而知。由此可見,教輔編輯的工作為出版業(yè)實現雙效的統(tǒng)一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二)對內容要認真執(zhí)著、追求完美,提高教輔產品的品質
1.對文字的敬畏之心。不少人覺得教輔產品,特別是低年級的教輔,內容簡單,個別出版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教輔的編校質量,沒有對出版流程嚴格要求,甚至將書稿的編校工作交給“黑馬”等校對軟件來完成,出版物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關于隱秀感,現象學強調“可能之物”的背景,就開啟了一切事物通達“無”“道”與“神”的渾茫意境,可以說,在現象學看來,一切事物皆在“隱”“秀”間閃爍與顯現。海德格爾借古希臘神廟,道說藝術作品的本源時,以優(yōu)美的辭筆,讓神廟在天容海色、天風海濤間卓偉秀出以后,說“神廟作品闃然無聲地開啟著世界,同時把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中。如此這般,大地本身才作為家園般的基地而露面。”?顯然,海德格爾給藝術作品賦予了兩個特點:其一,開啟世界,即神廟牽連的古希臘民族的歷史文化世界,此為“秀”;其二,制造大地,大地關聯于無與道、神與神秘,是掩蔽的,故為“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海氏哲學,是最富隱秀感的哲學。
而出版是與文字打交道的職業(yè),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地區(qū)仍有著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作為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文字和內容,堅守質量這個門檻,竭盡所能不放過任何差錯。編輯們剛入行,前輩們在講授嚴把質量關這個課題時,都會說到這個經典的例子:人民出版社的《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過程中,工匠精神被發(fā)揮到了極致,四卷書中至今未發(fā)現一個差錯。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輔編輯都應該學習的典范。
2.對內容要認真執(zhí)著、追求完美。大編輯家葉圣陶曾指出:“加工之事,良非易為,必反復諷誦,熟諳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長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長所短而加工焉?!倍覐娬{“一句話一個字都不能放過”。歷史上也有不少知名的“編書匠”,他們對書稿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來踐行工匠精神。如戰(zhàn)國末年的呂不韋,曾以一字千金高價懸賞《呂氏春秋》的差錯;西漢劉向,推出了“若怨家相對者”的古籍“死校法”;等等。
的確,教輔是一種特殊的出版物,教材的改動,考試要求的變化,市場對題目更新率的要求等,使得其時效性非常強。教輔編輯每一季都非常忙碌,時間是固定的,但變化是多端的,編校時間被各種因素不合理的壓縮,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不論條件如何變化,嚴把導向關、質量關,都是必須放在頭一條,是必須遵守的原則。要想到教輔產品的受眾是廣大中小學生,出于孩子們對書本知識天然的崇敬心理,督促我們更加需要時刻繃緊這根弦,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一本教輔的產生,需要做很多很煩瑣的工作。從選題的確定、作者的考量,到編校工作的推進、產品的調研等,無處不需要編輯們下力氣。教輔的使用期限不長,通常只有一季,許多人覺得沒必要為這短短的一季花那么多力氣,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作為伴隨孩子成長的教育輔助產品,每一季、每一本都應該精雕細琢,值得編輯們花心思。
例如,小學數學的知識,以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看來非常簡單,不就是做題目嗎?題目做對了不就可以了么?其實不然,小學數學的看似簡單的知識構建就非常復雜,孩子們從對數學的一無所知,到建立起學科理念,培養(yǎng)起數學的思維方式,會抽象、會運算、會運用數學策略,這每一步該如何走,都是值得細細研究的課題。就一個簡單的知識點“三位數加法”來說,若只是看到了知識點就匆匆編寫,或者只要作者出的題目均是三位數加法,答案沒有算錯,就草率地成書,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是否讀透了教材?是否考慮了課標要求及教學大綱?是否考慮了對應的教材版本的承前啟后?該從什么樣的點切入?比如該版本教材是按兩位數的加法,過渡到簡單的三位數口算(不進位),最后才深入到三位數加三位數(進位)的教學順序,教輔是否也考慮到了這個要求呢?這些都應該一一驗證。教輔編輯對“編”的功力是有要求的,不能僅僅會演算。
還有,教輔也是講究版式和使用合理性的。比如什么樣的開本合適?出于追求高定價而盲目擴大開本也是不合理的。又如單欄好還是雙欄好?這也是需要考慮學生的年級的。再如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難度是否合理,插圖是否美觀,留空是否合適,題量是否足夠……都是需要做足功課,細細考量的。
認真做好每一本教輔,堅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極致,讓每一本教輔都有高品質,是教輔出版人該有的責任和擔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有一腔為教輔事業(yè)“灑熱血”的決心,沒有相應學科知識的積累和研究,也是無法真正做好“編書匠”的。
1.對政策的研究。作為教輔編輯,理所當然地要對自己負責科目的學科要求有深入理解,大到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針對教材及教學的方針政策,小到每個地區(qū)的文件精神,都應該關注和了解。
2.對教材的研究。編寫的教輔需要符合教材,緊緊圍繞教材,才能起到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所以對教材的研究是必修課。編輯們需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在審稿的過程中判斷作者提供的內容是否合用。
3.對教學的研究。教輔好不好用,就需要考慮多方的因素。對教師來說,一本教輔是否能達到針對所學內容,是否能在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很好地給學生訓練學到的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否能通過教輔的指引和練習掌握所學內容;對家長來說,是否能從孩子完成訓練的情況了解其學習進度,都是需要編輯們考慮的。
4.需要通過市場調研檢驗研究成果。編輯們的研究是否透徹、到位,需要市場的檢驗。一般來說,教輔編輯每年春、秋兩季至少需要調研一次,有條件的更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著作者團隊多與學生、教師、教研員、家長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什么樣的教輔才是最好用的,需要傾聽他們的意見,閉門造車是做不出好產品的。通過調研,收集意見和建議,為下一季的改版修訂,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是每一位編輯必須要做的工作,也是產品能“接地氣”的有效保障。
(四)不僅要繼承傳統(tǒng),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
1.尊重傳統(tǒng)。出版人的繼承體現在對傳統(tǒng)的尊重上。過去工匠入門,需要拜師,沒有師父的指引,是很難學到本領的?,F代社會,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師父言傳身教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關鍵之處的點撥,比什么都重要。目前,我們許多出版社,特別是教育出版社,依然有著“傳、幫、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老帶新,將出版人的良好品質,代代相傳。
2.創(chuàng)新是工匠精神的靈魂?!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隨著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教材的內容、教學的方法也在不斷地變革,教輔產品也要緊跟這些變化。
首先是內容要有創(chuàng)新,近年來迅速發(fā)展壯大的民營出版企業(yè),產品更新率更是可達60%,他們緊貼教材,適應市場需求的更新使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傳統(tǒng)出版企業(yè)更是要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時刻注意產品的“新鮮度”,考慮受眾需求,多開發(fā)新產品,讓產品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其次是注意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隨著教育產品及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的發(fā)展,在紙質產品上融入科技元素,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已是大勢所趨。
有些人認為,教輔是一種低門檻低層次的品種,不需要考慮什么科技含量,其實不然,教輔不僅可以傳播知識,也是新科技的有效承載,緊跟引領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輔也需要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使之能為受眾提供更貼切的服務。
(五)要能甘于平凡、講奉獻,需要耐心和堅守
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當下,尤其要發(fā)揚奉獻、耐心、堅守的精神。我們教輔編輯因為特殊的生產屬性,往往與所謂的“大獎”無緣,但是我們對教輔產品仍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質量及品質的信念,憑責任和良心把這些“練習冊子”做好。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多一分耐心,腳踏實地,堅守信念,要發(fā)揚工匠精神,為基礎知識的傳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目前,出版業(yè)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在產業(y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整個行業(yè)的環(huán)境和從業(yè)者的職業(yè)心態(tài)也在變化,“亂花漸欲迷人眼”,作為出版行業(yè)里的教輔編輯,仍需秉承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教輔產品,以自己最大的誠意,為基礎教育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貢獻一分力量。
[1]聶震寧.工匠精神乃務本之道[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06(5).
[2]陳鵬鳴.當編書匠其實不簡單[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06(5).
[3]傅偉中.“知行合一”:出版人的DNA[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06(5).
[4]李大偉,崔傳高.用工匠精神做好教輔產品[J].出版參考,2016(6):31-32.
[5]劉義杰.教材教輔出版離不開工匠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6-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