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錄元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教學
資源;教學情境;教學活動;
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1—0116—01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既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予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通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去內化。新課程改革提出“教育回歸生活”,“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的基本理念,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熱愛生活,有道德地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做人。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體現“生活化”的理念,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彼J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最好的教科書。因此,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樹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例如,在“校園風景線”這節(jié)課,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新校園,實地了解學校,這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校之情。生活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思考學生的實際與教材的聯系,挖掘更多的生活化資源,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guī)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边@就要求教師抓住學生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生活事件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生硬的課堂成為充滿“綠色”生機的課堂,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在相互的交流感受中,豐富生活情感,陶冶道德品質。
如,以“走近父母”一課為例,圍繞“我們?yōu)槭裁匆⒕锤改?,該如何去孝敬父母”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并從中體會孝敬父母的真實感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穿插講述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做法,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會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還可組織學生表演或課前聯系征求幾位家長配合,通過表演親身體會其中的感受,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體會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艱辛。
三、豐富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思想品德新課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如小品表演、辯論賽、知識競賽、演講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例如,在學習“理解老師”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舉一些與老師不能溝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討論解決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現出來。又如,在“放眼世界,立志成才”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自己眼中的人才,以及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生活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的聯系,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內化了知識,又可以回歸生活,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
四、拓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引導學生感悟生活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也是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的有效手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睘榱俗寣W生知行統(tǒng)一,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引領學生從書本走向實踐,從實踐中感悟生活。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币虼?,無論在課前或課后,教師都應布置學生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調查、參觀、訪問、采訪等形式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學習“我與父母交朋友”后,可布置學生課外活動: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打聲招呼;每天要幫父母干一件家務活;每周與父母談一次心等等。又如,在學習“理解老師”后,可要求學生在課外了解老師,認識老師的優(yōu)點和長處,讓自己更好地向老師學習;采訪老師,與老師溝通,并找到與老師融洽相處的好方法。通過實踐活動,不但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深化,而且還能更好地與老師相處,成為良師益友。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