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地峰
在前段時間聽了《角的認識》兩節(jié)同課異構課,同樣的知識,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借助這兩個教學片段,以此來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整體深度參與的生態(tài)課堂。
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來復習一下線段、射線和直線。請大家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也可以同桌討論一下。
生1:線段,是直的,兩個端點,有限長。
生2:射線,是直的,一個端點,無限長。
生3:直線,是直的,沒有端點,無限長。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進行板書,接著檢測練習。
師:同學們已經(jīng)對線段、射線和直線掌握得很好了,請把下面的表填好,看誰填得又對又快。
到此時大約用了23分鐘。
片段二:
出示了同樣的表格并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并匯報。教師巡視指導,小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此時大約6分鐘完成了整個教學片段,通過隨后的檢測發(fā)現(xiàn)學生已能較好地掌握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雖是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但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取得了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F(xiàn)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來對比分析這兩個片段所涉及的問題。
一、顯性的現(xiàn)象比較
(一)教學時間比較
第一個教學片段用了23分鐘,而第二個教學片段用了6分鐘,
不言而喻,誰的教學效率高,一目了然。為什么明明用五六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第一位教師卻用了20多分鐘呢?我想,第一,因為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教師不放心學生,怕生出意外的枝節(jié),為了順利完成教學,只有采取“牽著走”的方式。其次,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偏離了本課的教學重心。這節(jié)課講的是角的認識而不是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認識,由于教師認知的偏差才導致了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認識教學上。
(二)教學效果比較
最后經(jīng)過檢測取得了同樣的效果,但第一位教師寶貴的教學時間卻白白地浪費了那么多,對下一步角的教學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對角的教學所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隱性的現(xiàn)象比較
(一)索然無味與富有挑戰(zhàn)的課堂
第一個教學片段中學生索然無味地、機械地配合教師在臺上的表演,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劇本,積極配合教師表演,如果用一個詞來定位的話,那教師就好比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是低效的,沒有任何學習思想、學習方法的生成。
第二個教學片段中教師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有效的學習途徑,不怕學生出現(xiàn)問題,留給學生充分、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挑戰(zhàn)意識。如:以小組的形式派代表回答,其他小組來補充。試想一下,這句富有挑戰(zhàn)的話一講,哪個小組不想把自己小組的答案回答得盡善盡美,不給別的小組留有補充的機會。事實證明,這種富于挑戰(zhàn)的課堂,學生是喜歡的,是能達到學習要求的,而且比教師機械的灌輸記憶時間要長得多。“挑戰(zhàn)”“不愿落后”是每個人的天性,特別是學生更喜歡挑戰(zhàn),更不愿落后。這種富于挑戰(zhàn)的課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挑戰(zhàn)意識,同時提高了他們梳理、歸納、構建、總結(jié)知識的能力。
(二)我的課堂你做主與我的課堂我做主
有一句很出名的廣告語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從學生的角度,我不禁想問“我的課堂你做主還是我的課堂我做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嗎”“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等等,這都說明了課堂是學生的“地盤”,那就應該讓學生來做主。當然,讓學生做主不是無限放大他們在課堂中的“權利”,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在課堂上充分行使“主人”的權利。我想只要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就能得到提高。
教師讓學生充分、自主、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減輕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累”。
(三)個別表演與整體深度參與
這兩點也是我們教師的致命傷,例如片段一中教師只給了幾位學生“表演”的機會,看似小組討論但沒有真正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參與了但只是膚淺的、表象的。片段二中學生整體深度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之中。整體參與并不難,難就難在既有整體參與,又有深度參與,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做到“三備”,即備教學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其次要有“臨危不亂”的教學機智,避免“個別表演”,力爭打造整體深度參與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幸福。
?誗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