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
點評
學校文化建設:戰(zhàn)略布局與扎實推進
李如密
學校文化建設;系統工程;統籌兼顧;探索過程;精益求精
盡管學校歷來與文化密不可分的事實不容置疑,但學校文化本身的研究卻并不夠深入與成熟。目前,學校文化建設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的普遍關注,并各自在其具體實踐中進行了多方探索,他們所取得的經驗對于其他學校,具有多方面的啟示,值得加以總結和升華。從前面8所學校的理性思考和實踐經驗來看,至少以下兩點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fā)展中對學校本義的回歸,它使學校的定位更為合理與精準。總的來看,學校文化的構成非常復雜,有物質文化層面的,有精神文化層面的,有制度文化層面的,還有行為文化層面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學校文化建設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的戰(zhàn)略思維來全面規(guī)劃。切忌就事論事、想起就做,“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其一,學校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工程,要全局把握。一方面,其頂層設計當然就是十分必要且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從頂層設計來俯瞰全局,學校文化建設才能做到高瞻遠矚。另一方面,組成這一系統工程的幾大支柱如校本課程建構、物型文化建設、特色項目建設、識別系統建設等,也要全面而堅實,才能真正支撐起所承擔的分量。像江蘇省張家港實驗小學的學校文化建設實踐,就既在頂層設計時注重深入挖掘“范賢”文化的傳統意蘊與當代意義,以“核心素養(yǎng)”為依據和出發(fā)點,來保障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又注重優(yōu)化識別系統,創(chuàng)新物型文化,以特色項目建設、課程建構為突破,夯實學校文化的支柱。通過系統化的扎實工作,再構“范賢”文化,并在傳承中升華“范賢”文化,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提高育人質量。這樣,有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全局意識,才更好體現運用系統思維進行規(guī)劃的優(yōu)勢;有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長遠考慮,才不致在具體操作實踐中因小失大。
其二,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學校文化建設應將“人”置于核心地位。如江蘇省天一中學在其學校文化建設中,就一直把“人”放在學校管理的中心。要求管理者不斷強化“貼近教師”“貼近學生”“貼近教學”的意識與習慣,熟悉師生的個性素質和個性發(fā)展需求,心甘情愿地為教師個性的展示和發(fā)展提供舞臺,創(chuàng)設崗位,為師生個性的發(fā)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務,并努力促使每個人在學習、工作中感到充實和發(fā)展。這所學校的校長沈茂德的相應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來,校園經過長期的建設,的確漂亮。但細想之下,倘若校內沒有3000學子、300教職工活躍的身影,那校園就不過是軀殼而已;倘若校園沒有了夜自修的燈光,那不過是一片寂靜的土地;倘若沒有了書聲、歌聲,那樹、那花不過是沒有思想的草木而已。校園內因為有了這么多孩子而變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令人夢寐以求,因為有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學子學校才有了品質與特色。今天的學校要成為永久的名校,管理者應該不斷詢問自己,學校究竟因誰而美麗?由此,管理者就必須竭盡智慧和可能,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提供最大的關注和幫助。說到底,“學校終究是為了學生而存在的”——這既是一份教育的基本常識,更是需要堅持的教育真理。
其三,要充分考慮到學校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并處理好與現代辦學理念的辯證關系。學校優(yōu)良傳統的生命在于傳承,學?,F代教育理念則具有引領方向的功能。二者的結合,是學校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在整體上具有了張力。如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七百五十余載風雨歷程,七百五十余載鐘靈毓秀,成就了學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學校從“文化傳承與課程創(chuàng)新”的視角,置素質教育推進于傳承“德潤文光”精神的文化背景之中,在課程、教學方面堅持進行深入研究,更好地實現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尋求文化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發(fā)展新路。學校追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與其個性相適應的最大發(fā)展”的課程理想,整合環(huán)境課程、活動課程、學科課程,形成以“德潤文光”為品牌的課程文化群。如此一來,學校文化優(yōu)良傳統的延續(xù),與現代辦學理念的引領,就構成了學校文化建設的互應互促與良性循環(huán)。
其四,學校文化建設要以特色項目為抓手,突出富有成效的個性特色。一所學校的文化往往擁有自己獨到的色彩和韻味,這與學校長期以來的目標追求、所形成的優(yōu)勢項目密切相關。如江蘇省揚州市竹西中學在校園物型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通過具體生動的“竹”形象打造、傳承和彰顯傳統文化中的“竹”內涵,并使之成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代表物。在這所學校觸目所及皆是竹的符號與形象,并且深入人心,成為師生理想與追求的對應物。這所學校的校本課程也是基于“竹文化”特色,設立了以“竹”為主題的六大類課程:人文素養(yǎng)類、信息技術類、藝術修養(yǎng)類、生活技能類、科學素養(yǎng)類和身心素養(yǎng)類。這六大類課程涵蓋面廣,將竹子虛心、有節(jié)、大氣、挺拔等品質融入其中。他們深深認識到并努力去做到,在學校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用“竹”裝點好學校里的每一處,從而讓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梢?,特色項目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抓手,它的成果可以突出一所學校文化的鮮明獨特的個性風格。
學校教育是百年大計,任重道遠,其文化建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學校文化建設不僅要重視建設的成果,更要注重建設的過程。它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一旦藍圖在手,其施工怎樣才能保障質量和效果,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就成為重要的檢驗指標。不能只看規(guī)劃,不看實施;也不能只看數量,不看質量;更不能只看成果,不看效果。也就是說,假如離開實事求是的精神,其實是很難達至精益求精的境界的。
其一,學校文化建設永遠都是“未完成的”,因為學校實際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當中。這就涉及學校文化建設規(guī)劃的執(zhí)行、路線的調整、效果的優(yōu)化、境界的完善等,其中任何一項的完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至于學校文化怎樣形成魅力、產生影響,則更是一個逐步積累、積淀、提煉、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全員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所以,學校文化建設要有“臻美思維”,意即美雖不能一步到達,但卻可以不斷接近。如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 “十二歲以前的語文”的課程建設就是在探索中逐步展開的,其內涵也是逐步得到開掘并豐富的?!?2歲以前的語文》是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語文校本教材,它由一篇文章引起,逐步發(fā)展成1~6冊語文教材?!?2歲以前的語文”更是一種課程設計,是北京東路小學全體語文教師積極主動改變語文教育的信念體系,并逐步形成的學校獨有的語文課程文化。到目前為止,“12歲以前的語文”已經成為北京東路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但它的自我建設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應該是不會隨便“停止”的。
其二,學校文化建設要注重文化特質的深層把握。學校文化是厚重的、滲透的、長久的,任何貼標簽的行為都是淺薄的、短視的、功利的,需要在具體建設行為中加以避免。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即認識到,學校文化的 “自然”意蘊,就是探索到學校文化建立的要義,至少是合乎價值,合乎審美,合乎人的發(fā)展。具體表現在:調整氛圍改變學校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授權發(fā)揮著最大影響力的亞文化、改變彼此間關系的本質或互動的模式等。這就有效避免了將學校文化表層化的弊端。在蔣惠琴校長看來,浸淫在這樣的學校文化中,他們所期待的,就是教師在學校這么重要的時空,能放下“歇腳”的念頭。因為這畢竟關乎生存的品質,可以稱得上學校發(fā)展的大事了??梢哉f,這一思考是獨到的和深刻的。無數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證明:只有深入下去的,才是真正的文化;至于浮在表面的,只不過矯情的虛飾而已。
其三,學校文化重在建設,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逐步推進。學校文化是一代一代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一起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縱然說得天花亂墜,如果不能付諸實踐,也終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在學校文化建設實踐中,要勇于開始,善于探索,敢于超越。如浙江省衢州二中就注重挖掘本土“南孔”文化資源,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搭建校園活動平臺,開發(fā)各類校本課程,在提煉校園文化、傳播校園文化、打造“儒學校園”,提升學生素養(yǎng)上作了有益探索。應該說,他們的學校文化建設過程就注重務實去虛,多做實事,工于細節(jié),于細微處見精神,精益求精。由此可見,各項工作做得扎實到位,其實踐效果也就自然顯著。任何急功近利的、粗糙應付的做法,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終究是無益的。如果有人問學校文化建設的精品是怎樣做“精”的?答案就是靠著一種努力不懈、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而長期堅持的必然結果!
其四,學校文化建設要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學校文化發(fā)展的鏈條和趨勢上,需要實現永續(xù)發(fā)展。也就是要符合發(fā)展趨勢,具有前瞻性;或者放眼未來,具有超越性。如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qū)的建設,就緊緊抓住學校發(fā)展的新機遇,選擇“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為價值追求,確定“為了人與他們的生活”為學??臻g價值演繹的基本原則,“融合”為學??臻g價值演繹的基本策略,“利于生發(fā),演繹學??臻g價值”為學??臻g價值演繹的基本結構樣態(tài)。同時,學校通過建構新的文化系統、構筑新的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課程實踐的策略與方式,讓學校文化在場?,F在,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qū)的文化建設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頭,只要可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風景里的學?!本蛯⑹沁@所學校成功塑造的未來文化形象。所以,在特定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學校文化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即是文化力量生生不息的最好見證。
G528
B
1005-6009(2017)58-0054-03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