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秋
用文字貯藏教育深情
——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校刊《石梅苑》辦刊瑣憶
曹麗秋
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從歷史中尋找??瘎?chuàng)辦的意義,在反復思量中去追尋???,又以編委的全心全意筑起???,使得校刊《石梅苑》成就并守護了學校的書香文化。
???;內容;編委;書香
在素有“學道名邦”美譽的古城常熟,在濃蔭蔽日的虞山南麓,有一片典雅、莊重的灰白建筑群,那就是常熟市石梅小學。學校有著濃厚的書香氣息,其??妒吩贰吩@江蘇省“最美??钡葮s譽。
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的前身,是建于清雍正年間的游文書院,以邑人言子(子游)擅長文學而名。翁心存曾經當過書院院長,其子翁同龢曾在書院讀書。在近三百年的悠長“旅行”中,學校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潛心會文”的書院精神,守護著“書香”滿園。
2007年8月,前任校長顧泳上任。一天,她在校園內尋走,巧的是在典雅的桂花廳旁偶遇正在編輯校志的老書記,手中正捧著一本微微泛黃的冊子,封面上赫然寫著“石梅苑”三個字。顧泳校長翻看著這本多年前的??诼燥@斑駁的文字里讀到了那個年代石梅人對教育的理解、對孩子的珍愛、對未來的期待。于是,在她心中有了一個想法:一定要把《石梅苑》接著辦下去,讓她成為石梅歷史最真實、最珍貴的記錄,成為石梅文化最寬厚、最充分的傳承,也讓她成為石梅教師思想交流的苑地、精神棲居的家園。
由此,《石梅苑》在經歷了走走停停二十余載后,于2007年正式改版復刊,形成一年四期的出刊常規(guī),面向學校內部及教育同行發(fā)行,至今已出刊39期。
石梅小學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石梅苑》也知道。
1.我們追求欄目與內容的豐實美。
??O有 “刊首”“大家”“回眸”“人物”“課堂”“講述”“讀書”“詩歌”“茶座”“人文” 等欄目。這些欄目大多每期固定,但有時也會結合學校的特色活動而靈活變更,比如每年六月會增加“畢業(yè)季”欄目。我們期望它能呈現(xiàn)最真實的石梅、最完整的生命個體。刊物各欄目的內容如下:
“刊首”由責任編輯曹麗秋老師結合本期內容撰寫。
“大家”分為“大家約稿”和“大家雜談”兩個小欄目,是刊物的重要板塊。每期刊物都會策劃一個主題,然后邀請教育教學專家和本校的教師一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高端與平實的碰撞間,給讀者帶去啟示與思考。2007年《石梅苑》第一期的“大家”欄目,就“教育的兒童立場”這一話題,邀請了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副教授許錫良和學校同仁共同討論。
許錫良說:“任何教育工作者,在面對人的生命的時候,都要學會敬畏和謙卑。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我們不能夠給孩子生命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只能夠小心呵護孩子生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p>
我校陳芝娟老師就此話題也發(fā)表了自己的感言,她在《孩子是玻璃做的嗎》一文中這樣說:“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嗎?不,當然不是。有時,我們能‘看透’他們,但千萬不能‘說透’他們?!鄙螓愋吕蠋熢?《別輕易走到孩子對面》里這樣闡述:“在孩子們有失誤和過錯的時候,別輕易走到孩子們的對面,我們完全可以輕輕地走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類似的主題很多。比如“當今時代,師生關系應該如何定位?”“找尋教育的原點”“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何謂好教師”“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什么是好的課堂”“回到童年”等等。
“回眸”分為“石梅記憶”和“畢業(yè)生”兩個子欄目?!笆酚洃洝庇涗浀氖鞘沸S褜W校的回憶,“畢業(yè)生”記錄的是他們目前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我們希望所有的石梅學子深記:石梅是他們永遠的家園,他們是石梅永遠的牽掛。
“人物”包括“對話”“記錄”“素描”等小欄目。每期刊物我們都會挑選一名教師作為采訪對象,有專門的編輯與其對話并記錄整理,然后再邀請同事、學生、家人或朋友等從多個角度來進行“人物素描”,豐滿形象。這些教師或是班主任有工作突出的,如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周麗娜;或是教學能力高超的,如蘇州市名教師高麗;或是多才多藝的,如愛好旅游、攝影、運動的蘇州市體育學科帶頭人皇甫屹春;或是熱衷公益事業(yè)的,如學校愛心團團長、團支部書記汪明波等等。“人物”欄目聚焦的是鮮活的個體,折射的則是一所學校的精氣神。
“課堂”包括“主題論壇”“科研在線”“教育論文”幾個小欄目。這一板塊努力還原石梅教師們的實踐、研究與思考現(xiàn)狀,努力呈現(xiàn)團隊合作的面貌與力量。我們每一期的“主題論壇”內容均來自各學科研究中心組的相關主題研討活動,如數(shù)學組的 “自主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語文組的“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策略的研究”等?!翱蒲性诰€”每期提供一名教師的課題研究成果。
“講述”包括“老班方略”“班級故事”和“家有兒女”三個小欄目。“老班方略”的誕生來自于改進《石梅苑》辦刊質量的問卷調查,有不少教師建議,可以引他人智慧來為我所用。因此我們會從《今天怎樣“管”學生》《第56號教室的奇跡》等書中精選內容放入這一板塊,拓寬教師們的視野與治班思路。“家有兒女”的作者有時是本校教師,有時也會邀請優(yōu)秀家長撰寫,比如我校魏芳老師撰寫了《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的系列“家教”篇,來分享培養(yǎng)出蘇州市理科狀元女兒的經驗。
“讀書”這一欄目有時呈現(xiàn)的是教師們的閱讀心得,好書推薦,有時也會呈現(xiàn)學?!靶撵`之約”讀寫社團的共讀筆記。我們希望,閱讀永遠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閱讀與分享就像空氣般自然存在。
“詩歌”一所學校要有詩歌才柔軟,因此學校欣欣文學社邀請全國詩歌學會會員浦君芝常年擔任輔導老師。一本刊物要有詩歌才空靈,因此我們的刊物上或是刊登學生的詩歌,或是刊登教師的作品,還有學校舉辦詩歌會后的特別策劃等。
“茶座”這是一個休閑板塊,“微時光”里是教師們的旅游時間、閑暇愛好等,一幅幅圖,一句句話,勾勒的滿是真性情;“慢生活”里記錄的是教師們的心靈小語、喜怒哀樂;“小驛站”中有好玩鮮活的課堂軼事。
“人文”包括“游學見聞”和“教育往事”兩個小欄目?!坝螌W見聞”是教師們出國研修或帶學生一起游學的所見所聞,每期“教育往事”我們都能讀到由學校教師整理的歷史上卓有成就的某位教育大家的往事?!叭宋摹睓谀渴沟每餄庖绯鲆环莺裰馗?、歷史感。
2.我們追求封面封底的靈動美。
封面、封底無疑是一本刊物的形象代言,封面封底主要包括這樣幾個元素:一是刊名“石梅苑”,沿用自二十多年前的老版《石梅苑》,是老校長王化民先生的題詞,意在精神的傳承;二是封面圖片,基本上是一年一主題,如:學校風光、典型建筑、兒童作品等,這一畫面延伸至封底,形成一個整體,意在文化的表達;三是主要欄目與文章名列舉,意在主旨的引領;四是期刊數(shù)、總刊數(shù)、校名等信息的羅列,體現(xiàn)了封面設計的完整性。
封二是人物系列,我們做過 “石梅校友”系列,“學科團隊”系列,“石梅教師”系列等。該板塊主要用圖片配上簡短文字介紹的方式,為老師及團隊的精彩亮相提供了空間。封三則是學校一階段重要活動的照片,比如讀書節(jié)、親子登山、藝術節(jié)、足球聯(lián)賽等,體現(xiàn)了及時性,生動而鮮活。
3.我們追求作者聲音的真實美。
《石梅苑》上的文章作者除了特別邀請的“大家”,以及“老班方略”的引用外,全部是學校的教師。我們有時是針對主題特意邀請教師撰寫,有時是從學校教師博客中去挑選。這些教師的文字有的嚴謹有的詩意,有的辛辣有的清新,但書寫的無一不是對教育的凝望,對孩子的眷注,對教學的深思,對生活的熱愛。
凡初定的稿件,欄目編輯都會與作者聯(lián)系,提出修改建議,然后作者用心修潤,之后編輯再進一步調整,如此幾個回合方可確定。等到印刷廠初稿拿來,編輯再次將稿件返還給作者,請他們進一步修改,糾錯等,最后經責任編輯一一審讀,方可進一步正式印刷。
我們的編委都是身邊的教師。主編顧麗芳是校長,她既是《石梅苑》的最大支持者,也是《石梅苑》文章發(fā)表的最好示范者。教師成長中心的顧明星主任是刊物編撰的直接負責人,她為這份刊物傾注大量心力,也對《石梅苑》愛得深沉。其他的編委都是各學科的骨干,更重要的是,她們都愛文字,都飽有生命的詩意與熱情。
一直記得那個秋日的午后,編委們相約長廊討論刊物事宜。不知誰提出設計一張“教師稿件錄用函”的創(chuàng)意。美編周毅老師接過了這個任務,沒過幾天,我們便欣賞到了好幾張不同風格的“錄用函”,有素雅的、古典的等等。為了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她將好幾個夜晚耗在了上面。無數(shù)次的聚首,編委們?yōu)闄谀績热莸恼邕x反復推敲,為找到一個合適的插圖絞盡腦汁,為等待樣稿的出爐而焦急興奮??锍闪怂芯幬餐氖非榻Y,教育情結。
華師大出版社的朱永通老師曾這樣評價我們的編輯,他說《石梅苑》的編輯們無疑都是“業(yè)余”的,但無不努力往專業(yè)水平上靠近,不斷在不變中求變,這是石梅人開放的一種表現(xiàn)。
百年石梅,暗香疏影,點點書香筑起它無憂無慮的時光。??妒吩贰酚梦淖值姆绞蕉ǜ窳藲v代石梅人的背影,也貯存了歷代石梅人最質樸的教育深情,并最終內隱成這所老書院的優(yōu)秀文化。這種文化用柔軟而溫和的暗示形成一種約束與力量,構成了石梅人獨特的行走方式。
G528
B
1005-6009(2017)58-0062-03
曹麗秋,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江蘇常熟,215500)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