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濼 劉梅 薛靜
我國有0~6歲聽障兒童13.7萬人,每年新增2.3萬人。2000年,我國將新生兒聽力篩查納入婦幼保健常規(guī)檢查項目;2009年,中央財政啟動貧困聾兒搶救性康復項目,連續(xù)3年每年為3000名聽障兒童免費配戴助聽器和提供康復訓練經(jīng)費,為500名聽障兒童免費植入人工耳蝸并補貼康復訓練經(jīng)費?!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對聾兒康復的扶持力度,經(jīng)費投入增加到了19.7億元[1]。
人工耳蝸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可以幫助重度、極重度聽障患者重建聽覺,是他們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2]。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逐年普及,我國對聽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年齡逐步降低,實現(xiàn)了對聽力障礙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目前,大部分聽障兒童選擇單耳植入,另一側輔以助聽器,而有的兒童只單側佩戴人工耳蝸。教師在集體課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問題,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很難準確地進行聲源定向,而雙耳進行聽刺激對聽障兒童有很大幫助[3],筆者觀察分析了本園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的聆聽情況,并提出了相關解決方案,以期為基層康復教師提供參考。
選擇小班兒童9名,中班兒童8名,共計17名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聽覺補償范圍為最適,在50 cm、1 m、2 m處進行聽覺測試,給聲為自然聲(鼓聲),測試環(huán)境為集體課、有雜音,跟蹤記錄情況見表1。
表1 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跟蹤記錄情況(自然聲)
通過筆者觀察,單耳配戴人工耳蝸聽障兒童在集體課的大環(huán)境下聆聽自然聲近距離聲源定位較好,聆聽準確率小班66%,中班75%,遠距離聲源定位出現(xiàn)了來回張望及看前面的集體課教師而不是測試者的現(xiàn)象。2 m距離的小班準確率為0%,中班兒童25%,準確率均較低。
選擇中班兒童9名,大班兒童12名,共計21名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聽覺補償范圍為最適,在50 cm、1 m、2 m處進行聽覺測試,測試聲音為熟悉人員的聲音,測試環(huán)境為集體課、有雜音,跟蹤記錄情況見表2。
通過筆者觀察,單耳配戴人工耳蝸聽障兒童在集體課的大環(huán)境下聆聽熟悉教師的聲音近距離聲源定位較好,中班近距離聆聽準確率達75%,大班準確率達77%,遠距離聲源定位出現(xiàn)了來回張望及看前面的集體課教師而不是測試者。2 m距離的中班兒童準確率為0%,大班兒童41%,準確率均較低。
表2 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跟蹤記錄情況(熟悉人員的聲音)
選擇小班兒童8名,大班兒童12名,共計20名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聽覺補償范圍為最適,在50 cm、1 m、2 m處進行聽覺測試,測試聲音為陌生人的聲音,測試環(huán)境為集體課、有雜音,跟蹤記錄情況見表3。
表3 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跟蹤記錄情況(陌生人)
通過筆者觀察,單耳配戴人工耳蝸聽障兒童在集體課的大環(huán)境下聆聽陌生人的聲音近距離聲源定位一般,小班近距離聆聽準確率為62%,大班為75%,遠距離聲源定位出現(xiàn)了較多來回張望及看前面的集體課教師而不是測試者的幼兒。2 m距離的小班準確率為0%,大班兒童41%,準確率均較低。
通過以上實驗表明,單側配戴人工耳蝸的兒童遠距離聲源定位的能力較弱。
很多家長認為植入了人工耳蝸就不需要其他助聽設備,其實這樣不僅剝奪了孩子雙耳聆聽的權利,更讓孩子錯失了聆聽更多更真實的聲音。雙耳配戴助聽設備可以讓兒童具有更佳的語言辨識能力;在團體和噪音環(huán)境下有更佳的語音清晰度;排除頭部影子效應,擴大收聽范圍;避免沒有配戴耳的聽力退化;具有更佳的音質等,雙耳配戴助聽設備兒童對聲源定位更佳準確,這是單耳配戴助聽設備兒童解決此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4]。
在康復機構,老師可以利用教室環(huán)境,讓兒童學習聆聽自然環(huán)境聲以及音樂聲,學習的順序是由遠及近的練習,由有意識聆聽到無意識聆聽。例如,輔課老師可以每天在不同的位置上對孩子們進行點名練習,主課老師進行指導。可以由小環(huán)境到大環(huán)境進行練習。
指導家長利用家庭環(huán)境以及外部環(huán)境,讓孩子學習聲源定向[5]。利用爸爸、媽媽的音質不同,讓孩子玩尋找爸爸、媽媽的游戲,或者在家庭中媽媽在廚房喊在客廳的寶寶。讓寶寶在自然生活中慢慢習得聆聽技巧。
聆聽需要習得,在孩子學習聽聲音的長期過程中,聆聽的學習非常重要[6]。聽是一個生理過程,而聆聽更多的是一個心理過程,它的發(fā)展要經(jīng)過聽覺察知、聽覺分辨、聽覺識別、聽覺理解4個階段,這4個階段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呈螺旋式上升。實際上就是對聲音反復認識、辨別、記憶,最后形成聽覺概念的循序漸進過程。最大限度的聽力補償和聽力重建是康復訓練的前提。
培養(yǎng)和建立程序:與聽覺發(fā)展的4個階段相同,聆聽意識分為4段漸進的水平。第一階段聲音察覺,即兒童能感知聲音的存在,是最基本的聽覺水平;第二階段聲音辨別,即兒童判定聽到的聲音是相同還是相異,從而具備的一種基本的聽覺水平;第三階段聲音識別,是兒童能夠將聽覺刺激與發(fā)聲客體進行標識的一種聽覺水平;第四階段聲音理解,即兒童能夠通過聽覺理解語言的含義,是一種較高的聽覺水平[7]。
通過以上康復方法,經(jīng)過長期、系統(tǒng)訓練,才能讓兒童的聲源定向能力逐步提高。
[1]黃麗輝.嬰幼兒的早期聽力診斷.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5,13(5):321-323.
[2]胡向陽.聽障兒童聽覺口語教學示范教材[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3-5
[3]烏蘭.植入人工耳蝸另側配戴助聽器個案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5:52-54.
[4]胡向陽.攜手重建聽的希望[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2):13-15.
[5]林寶貴.聽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M].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19-20.
[6]張凡.學前幼兒家長讀本[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7.18-29.
[7]胡向陽.聽障兒童全面康復[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