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生本閱“讀”略談
福建省晉江市南僑中學 張紅梅
新課程理念下的建構(gòu)式生態(tài)語文課堂教學更重視文本的閱讀,文本的解讀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朗讀”中悟出語感、“默讀”中析出意境、“品讀”中賞出精彩,真正讓學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
語文課堂文本 閱讀 朗讀 默讀 品讀
《課程標準》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文本的解讀應(yīng)當交給學生,讓他們結(jié)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讀”出自己的不同領(lǐng)悟。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diào)“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語感”呢?《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表達的“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所有學段必不可少的“目標”。在“評價建議”中還有這樣的表述:“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lǐng)悟?!崩首x是培養(yǎng)良好語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徑,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伯牙善鼓琴》一文,學生與伯牙不是知音,所以對“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理解有一定難度,讓學生反復(fù)讀這幾句,個別讀,全班讀,配樂讀。并讓學生說說他這樣讀的理由:“‘峨峨兮’中‘兮’后讀音可以拉長些,‘若’提高調(diào),‘泰山’讀重些,因為我覺得‘泰山’巍峨挺拔,應(yīng)當重讀。”“‘峨’有高峻,盛美之感了,讀時也可以拉些音,好似抬頭仰望之感。”
接著提問:“鐘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里聽出了什么?”有同學說:“是不是有點站在高山上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又有同學說:“是啊,站在山頂視野開闊,心情超爽?!庇钟姓f:“對,感覺心胸豁達了!”……依理“洋洋兮”就是“站在江河邊有總‘海闊天空’的釋懷?!薄坝薪菢訉拸V的胸懷。”……最后,就可以理解鐘子期聽出了“俞伯牙傾注在琴聲里像峨峨泰山一樣的志向,像洋洋江水一般廣闊的胸懷?!?/p>
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笨磿仨毾纫熳x,讓書上的語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那就要大聲的讀出來,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通過聽覺感受體會作者心中所想,悟出作者內(nèi)心所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
默讀,《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出聲的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薄墩Z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默讀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可見默讀的重要性。“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蹦x不用出聲,利于集中思考、理解所讀的內(nèi)容。默讀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邊圈畫,遇到重點、難點之處尤其要著重圈出來,并反復(fù)讀,細細品,有時還可停下來思考一番。
《河中石獸》一文有關(guān)物理的問題,而七年級還未開設(shè)物理課,因此反復(fù)讀,反復(fù)揣摩課文,學會從文字上賞析出文本的所涉及的物理知識,成了課堂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默讀的方法,讓學生不出聲反反復(fù)復(fù)讀,為注意抓住課文中關(guān)鍵字從字意上來理解,并要求試著在稿紙上畫出沖刷的示意圖。由于課文內(nèi)容比較深,學生默讀后,稍作討論并讓學生自己談。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激’音同‘擊’我想有‘沖擊’的意思,‘嚙’從口,從齒。有‘咬’的意思,水沖刷沙子,被石獸擋住就形成坑洞,這時‘嚙’應(yīng)該就有侵蝕的意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yīng)該就是指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學生默讀后,能夠靜下心,運用知識的遷移,對有些難解字詞有了聯(lián)想式的解讀,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明析。
學生在無聲的默讀中靜下心來沉浸在文本當中,調(diào)動知識的積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反復(fù)揣摩文本,與文本碰撞出情感的火花,產(chǎn)生獨特的體驗,這樣就能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描繪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間蘊涵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與作者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
語文教學要學會品。關(guān)鍵地方,要深入思考,叫品味。學生讀書時要求他們用兩只眼睛看書,“一只眼睛看紙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清紙的背后”(歌德)所蘊涵的意思。品味文本要抓住關(guān)鍵詞語,品詞品句讀精彩,入境入情賞美境。
《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寫道: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學習《荷塘月色》一文,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一段,進行一番美讀后,我讓學生欣賞這段文字美在哪里?一開始許多同學還答不上來,又讓學生不出聲張嘴默讀,并讓他們?nèi)Τ鰟釉~、找出修辭手法。大家都拿起筆,低下頭在文中圈畫。很快有同學有答案了,有個同學率先站起來說:“‘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用了擬人的手法,‘挨’這個動詞賦予了葉子人的動作。”“老師我畫出了‘瀉’‘浮’‘洗’‘籠’等動詞?!疄a’字有一瀉千里的氣勢,把月光籠罩大地寫活了,有了動感?! 梢愿惺艿角囔F的薄,與葉花貼得很近,似有似無,給人輕飄之感……”
課文中有優(yōu)美的景物,有我們用眼睛看不見的美。怎樣讓學生看到那些看不見的美,就要讓學生學會品讀,結(jié)合上下文多讀幾遍,停下來思考、質(zhì)疑,不受任何限制,讀到動情處可以細細咀嚼,再三品味,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思維和理解能力。
上海特級教師張大文認為,閱讀教學的思路就是“語言——思想——語言”。其核心就是:“教師要讓學生弄明白,這樣的語言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而不用別的語言表達?!痹鯓拥拈喿x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讀”,多種形式的“讀”可以讓文本有不一樣的感受。
“閱讀就是學生滿懷激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去晤見作者并觸摸其靈魂的過程,就是學生默默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獲取智慧經(jīng)驗和情感的過程?!蔽谋臼且粋€很好的例子,利用好文本可以讓閱讀遷一發(fā)而動全身,讓我們陶醉于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其中的精彩。
劉震宏.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yǎng)探幽【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