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有效評價
安徽省六安開發(fā)區(qū)皋陶學校 朱長好
評價,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曾經,我們在一級一級的評價下脫穎而出;今天,我們正時時刻刻在評價著我們的學生。那么你眼中的評價是什么?是這樣嗎 ?(PPT展示)是這樣嗎?(PPT展示)還有這樣子嗎?(PPT展示)你們有思考過你的評價是為了什么?你達到預期目標了嗎?你的評價是學生喜歡的嗎?你有反思過你的評價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在“以生為本”的今天,我們能否讓我們的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呢?我想面對這樣一系列的質問,我們心底深處是忐忑的,我們更多的是遵從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去評價的。我曾做過一個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老師對像自己做學生時的表現的學生更偏愛,這樣的學生更容易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比如有的老師上學時是發(fā)言積極、思維活躍積極分子,在他的課堂上對積極發(fā)言思維活躍的學生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表揚,而對于善于思考,不愛發(fā)言的沉悶學生則往往會處在老師的視線之外。
鑒于現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課堂中如何實施有效學習評價?下面結合我近年來在高研班及各類培訓中的學習收獲和自己對評價的一些淺薄思考,和各位同仁進行交流。
這是最早始于日本的一種過程性評價,全稱叫“Leason Study”,它是以團隊的形式,讓一個人進行教學一組人參與觀察記錄課堂上學生學習方方面面的信息,證據,再針對這些信息整合分析,找出更好應對策略,改進教與學。它觀察的維度常有以下5個方面:學習參與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達成狀態(tài)、情感狀態(tài)。其中思維狀態(tài)主要觀察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獨立思考、是否善于發(fā)現問題、交流是否充分、問題能否得到關注、是否會傾聽。
這是屬于中長期的過程性評價,或者稱之為階段性評價,主要包括成長歷程中:探究活動記錄、反思和評價、學習體驗、滿意的作業(yè)、記憶深刻的解題方法等。教材中有作滲透,比如每個單元后“我的成長足跡”就是成長記錄袋。
主要是針對教學中有些問題需要經歷時間去建構。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建構時間差異性特別大,教學時教師必須耐心等待,不能立即做出評價,特別是終結性評價,避免挫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探究熱情,而應該運用延緩評價給學生留足反思、建構的空間和時間。
從時間上看屬于階段性評價,主要用于評價學生一個階段,比如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一個相關知識體系的整個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任務是需要教師結合所學內容精心設計的,一般包括以下的過程提出假設、作出解釋、計劃方向、進行概括、創(chuàng)造新問題。兩種任務分別舉例如下。
封閉性任務:要買一個價值50元的商品,小明已存15元,還需要存多少元才能買下這個商品?
開放性任務:如果你的朋友只有15元錢,想給奶奶送一份生日禮物,請利用報紙或超市的廣告宣傳單上的價目表,制定一個購買計劃?
比較兩個任務發(fā)現:開放性任務對學生的評價的內容更全面具體,能夠清晰看出學生的解決問題時的方法、策略、思維的整個過程,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更能幫助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開放性任務:在星期六售出的雪糕中,有40%是朱古力味。在星期天售出的雪糕中,有50%是朱古力味。于是林彬說,雪糕店在星期天售出的雪糕比在星期六售出的多,因為50%比40%大。林彬說得對嗎?試加以解釋。
這題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用于評價的內容,但我們很少加上最后“試加以解釋”,一解釋,教師就能準確評價出學生個性化的方法,以及對新知的獨特理解。
當然有老師可能會疑問,我們若出這樣的題,那多難批改啊,是的,改革不是個別細節(jié)的變動,它是整個系統(tǒng)的前進,我們嘗試減負增效,我們強調高效課堂。我想我們每個一線教師每天努力一點點,從我們的試卷中減去20分的判斷、選擇,出一道開放題,分步驟按細節(jié)給分,讓我們的學習評價和有效課堂并駕齊驅共同發(fā)展。
課后評價在當前運用最多的便是布置課外作業(yè),但我們布置的課外做作業(yè)受到單一的形式、統(tǒng)一的層次、注重考查結果,不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等等限制,受到學生的排斥和反感,大大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近年來,各地數學老師針對年齡特點和學科特色廣泛使用一種新的開放的形式——數學日記,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學到的數學運用畫圖、文字、圖文結合等表達出來。如低年級常使用的:數學繪本,我眼中的故事;高年級常使用的數學小論文;教室一角的數學園地;通過不拘一格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所學、所想、所悟表達、展示出來,然后開展自評、組評、班評、校展,特別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透過作品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內在思維路徑,例如“尺子的故事”就能看出不同學生對尺子是怎么數學建構的。我特意挑出一些與大家一起分享(見PPT)。
不用贅述,評語是作業(yè)批改、試卷批閱后老師們常用的一種評價方式。但這里我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我們太過喜歡用“你真棒!你是數學小天才……”這類空泛、華而不實的評語了。在有效課堂下,教師的評語應該多關注過程、正面、盡量針對細節(jié)、多做稱贊;腦科學研究證明:我們若稱贊學生的努力程度、通往成功的策略、好的學習過程、順應力等,都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評價方式了,和瑞典、韓國、日本的評估題對比,發(fā)現我國的評估題封閉、單一、重結果輕過程,特別不注重思想方法的評估。今天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由“兩基”到“四基”,以生為本,促進發(fā)展等教學觀以及植入每一位教師的心田,但學習評價中的主渠道——評估題,我們仍沿用老一套,而且對于思想、方法、活動經驗的評價是屬于隱形的、長期的目標。我們到底該如何去評價和評估呢?不用質疑 我們必須既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關注。
1.評估重要的數學內容
2.評估重要的數學認知過程
3.有效的設問或要求(有效的設問指的a.是解釋你的結果并舉一個例子。b.描述或解釋你是怎樣得到你的結果的。c.你同意哪一個解答?解釋你為什么認為該結果是正確的。d.利用信息解釋你是如何得到你的結果的。e.寫一段話描述圖像所示的有關數據)
4.合理的現實情境(結合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過程性思考和體驗)
雖然評價的形式多樣,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學情科學選擇,低年級數學表達、數學理解數學技能尚未形成,我們可以利用簡報、繪本、數學故事的形式進行評價;到了中高年級,要適度提高要求,不僅要求形式多樣,更要內容豐富,評價要求也會隨之精益求精,逐步培養(yǎng)、漸漸提升。但要真正促進發(fā)展我們還要合理處理評價結果,才能確保評價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