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萍
摘 要: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是一種以探究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以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獨立參與,也可以作為小組成員參加,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逐漸體會到數學和生活、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并逐漸發(fā)掘數學的樂趣,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將論述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策略
綜合實踐課是小學數學課程設置的一大亮點,教學環(huán)境更加開放、活躍,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教學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將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學質量因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效果,下面將構建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供廣大數學教師參考和借鑒。
一、合作教學模式
由于小學生長期受到家長的溺愛,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傲慢、自大的心理,不能發(fā)現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所以數學教學工作很難順利開展。合作教學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大家集思廣益,共同解決數學問題,比學生獨立學習更有效率。同時,合作教學還營造了和諧的班級氛圍,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美好品德,學生也會主動要求進步,學習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和長處,改正自身的缺點和陋習,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有裨益。
比如說學習“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每個小組成員以桌子為中心,分別坐在不同的位置,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圖片、玩具、模型放在中間,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看到的畫面;然后互相交換位置,再描述一下此時物體的樣子。學生會發(fā)現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通過這樣的訓練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全面。很多學生會存在疑惑,觀察物體和數學有什么聯系呢?這是因為很多數學計算都存在規(guī)律,比如說125+241+275+359求和,如果依次相加計算量較大,很容易算錯,可是通過觀察會發(fā)現125和275相加是400,241和359相加是600,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最終結果是1000,所以說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
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數學源于生活,很多數學定理都是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另一方面,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經常設計生活化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與此同時,小學生的大腦發(fā)育尚未完善,但是我們已經對其智力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fā)。以學生所處年齡段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能力,在不對知識科學性學習造成影響的基礎上,巧妙借助生活化的語言對其思維進行引導,讓其在童趣化的語言中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科學的學習。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并不要急于教學,而是詢問學生最細化哪個數字?為什么會細化這個數字?有的學生說喜歡4,因為家里有4口人,有的學生說喜歡7,因為我們是7班,更有甚者說喜歡1,因為他有一個夢想:期末考試要考第1名。和此相類似的回答有很多,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學生結合學習、家庭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效降低了學習十以內數字的難度,構建了高效的課堂,促進了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三、游戲教學模式
數學知識的靈活性高,趣味性強,教師可以用其他的教學形式來替代枯燥單調的書本知識,將學生從固定思維中解放出來,使其逐漸發(fā)掘數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并且學會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獨特的數學思維。游戲是其中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有趣的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中,能夠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比如說以《田忌賽馬》為例設計游戲,讓學生抽取標有數字的卡片比大小,每個人抽三張,采取三局兩勝制。第一個學生抽到了8、4、1,第二個學生抽到了9、5、3,當所有學生都認為第一個學生輸定了的時候,教師要讓其思考勝利的方法,如果學生想不到,教師應從旁指導,這時學生就會產生恍然大悟之感,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類似問題,在游戲中逐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為數學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轉變了僵化、呆板的教學模式,營造了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能夠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參與到數學問題的研究中,對數學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透徹。教師應加強啟發(fā)和引導,并經常使用鼓勵性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快樂學習,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夏大勝.小學綜合實踐課的難點和策略淺析[J].新課程(小學),2015(4).
[2]畢迎春,李雪梅.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的現狀及教學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