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 要: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念興起于美國,是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性和時效性的教學理念。其在落實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所以說,合作學習教學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诖耍捎美碚摲治龊臀墨I資料等研究方法,就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應用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的必要性、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措施三部分。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生物;措施
一、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實到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發(fā)展的今天,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實到初中生物教育教學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現階段,我國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班級授課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感受,不僅不利于班級總體學習成績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所以,改革既有的教學方式,將探究性、學生實踐性、自主能動性發(fā)揮得比較強的小組合作教學理念融入其中顯得尤為必要。
2.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可以說,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和努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各小組成員之間也能夠取長補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生物知識,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3.課標的需要
課標中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同時,課標下的生物課本也增加了更多實驗探究、觀察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的內容,比較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生物技能的培養(yǎng)。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由上述分析可知,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實到初中生物教學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就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了其重要性,也將其落實到了實際教學過程中,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在開展的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大
也就是說,一些初中生物教師在沒有進行必要教學準備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展小組合作,學生一頭霧水,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么完全退居幕后,要么對學生的管制比較嚴格,使得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
2.小組合作學習中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也就是說,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做好相關的鼓勵和引導工作,也沒有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做到因材施教,進而導致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學生一直在發(fā)言,一些學生一言不發(fā)、漠不關心,一些學生的發(fā)言偏離主題的現象。
3.小組合作學習中形式主義嚴重
也就是說,現階段一些初中生物教師在落實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并沒有預先建立異質小組,也沒有對組員進行相關的培訓,所說的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是利用課上的一點時間,讓前后左右?guī)讉€學生互相討論,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形式化比較嚴重,也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得課堂教學比較混亂。
三、解決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初中生物教學中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時存在隨意性比較大、缺乏評價機制、形式主義嚴重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效果。基于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和措施,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1.重視合作小組的組建工作
做好合作小組的組建工作,是完成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在組建小組之前首先要開展動員工作,讓學生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其次,在人員組建上一般以4人為佳,在組合的過程中要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后,要做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培訓工作,之后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來劃分具體的職責,做到人人有責任,人人有任務。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確保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關鍵。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多了解和關心學生,知道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最需要什么,在設計小組合作時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合作學習開展的過程中要多多鼓勵和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3.掌握指導學生的技巧
指導學生技巧的掌握,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的團隊合作意識;其次,教師要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并給出合理的評價;此外,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討論、學會互助,盡可能確保小組合作學習實現價值最大化。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但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與合作。
參考文獻:
喻德梅.初中生物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文化建構及策略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6(6).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