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貴
【摘要】2020年是我國實現(xiàn)全面小康目標的一年,現(xiàn)在正處在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精準扶貧工作在中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西部地區(qū),扶貧工作更是政府的工作的重點。精準識別貧困戶,是精準扶貧有效開展的前提。黔西南是全國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得非常好的地區(qū),筆者對黔西南州興仁縣A鎮(zhèn)進行了實地考察,該鎮(zhèn)在精準扶貧工作上有許多的創(chuàng)舉,也看到在精準識別環(huán)節(jié)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精準識別 基層政府
一、興仁縣A鎮(zhèn)概況及扶貧工作概況
興仁縣位于貴州省西南地區(qū),是國家級貧困縣,A鎮(zhèn)位于興仁縣城東北部,轄21個村(社區(qū)),共27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023戶64063人,有貧困村數11個,1945貧困戶6653人。轄區(qū)內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自然村落聚居,或是與漢族雜居。偏遠村落少數民族貧困發(fā)生率高,貧困集中成片,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一直以來,A鎮(zhèn)人民政府積極扶貧。充分利用扶貧項目扶貧,提升人民收入,項目進村甚至入戶:種植無籽刺梨,養(yǎng)殖長毛兔,銀杏樹種植,金銀花種植。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完善醫(yī)保、老保險,惠及民眾。實行政策兜底,對于五保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實施危房改造,拆掉危房,為貧困群眾提供部分資金,改善民眾住房條件。
精準扶貧政策政策出臺后,鎮(zhèn)政府積極響應,工作人員入村入戶,與村常務干部積極互動,了解村情,收集群眾信息,摸清貧困情況,做到精準識別。更是成立了精準扶貧常務家長制,鎮(zhèn)常務干部任組長,鎮(zhèn)公職人員作為成員,每個成員作為3~5戶貧困戶的常務家長,參與到精準扶貧中來。常務家長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到自己管理的貧困戶家里,充分了解貧困戶的情況,了解貧困戶的發(fā)展意愿,制定好脫貧方案,并監(jiān)督執(zhí)行脫貧方案,與貧困戶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A鎮(zhèn)通過一系列舉措,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貧困人口基數大、技術缺乏、思想觀念陳舊等嚴重制約了扶貧攻堅的進度。
二、A鎮(zhèn)精準識別存在的問題
在精準識別中,要求做到“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就是要求工作人員進農戶了解情況,看住房生產生活設施和發(fā)展狀況,算收入、支出等情況,與本村(社區(qū))農戶進行比對,議評分是否合理、情況是否真實。了解貧困程度,識別貧困原因,制定合適貧困戶的脫貧計劃,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A鎮(zhèn)一直以“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作為識別的行為標準,但許多問題任然存在。
(一)識別標準單一
2008年以來我國采取低收入標準作為扶貧標準,用低收入標準衡量的貧困規(guī)模和程度是我國分配扶貧資金以及低保資金的重要依據。以收入作為衡量的標準無可厚非,但許多時候,單單收入是不夠說明問題的。
在識別中太多注意了在人均收入上,往往會弱化其他的因素。貧困發(fā)生的原因是多樣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村落,貧困發(fā)生的原因自然是不同的。D村的張某家承包了一個魚塘,每年都能有可觀的收入,但他有兩個孩子在上大學,每年的花銷很大。往往能上學的人家,家境不會太差,但農村有孩子上大學的家庭,往往是支出大于收入的。一收入作為貧困標準,因學致貧的家庭在很難被識別出來。
(二)工作量大,識別困難
基層政府人員少,工作量大,任務重。A鎮(zhèn)扶貧站共五名工作人員,掌握著全鎮(zhèn)一萬五千多戶的經濟信息,工作量巨大;外出打工流動人口多,每年都存在著變動,經濟狀況又難以調查。與此同時,上級為求政績,還會不斷施加壓力。筆者通過扶貧站工作人員了解到,精準扶貧工作經常定期不定期的檢查,而且是明察暗訪,在建檔立卡上,2016年就修改過三次。他們在扶貧工作方面,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處理村干部收集的資料上,還是在不斷加班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三)過于依賴村干部
扶貧工作任務繁重,寥寥數人的扶貧站,無法完成識別工作,很多事情都以來村干部幫忙完成。甚至許多時候,村干部完成“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中的前三,扶貧站工作人員只需要把村干部收集的農戶經濟信息進行比對,挑選出貧困戶而已。西部地區(qū)經濟落后,人口素質低下,中老年人口中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許多群眾甚至會把貧困當成謀求國家福利的手段,往往會上門求村干部,托關系。如此重要的任務落到了村干部身上,若是所用非人,那精準識別就不再精準,甚至許多貧困戶資料都會受到質疑,A鎮(zhèn)就存在村干部受到處分甚至獲刑的案例。
三、A鎮(zhèn)精準識別機制的優(yōu)化路徑
(一)多維度評議貧困。筆者以為應全方位多角度的設立貧困標準,嚴格落實“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不僅要把收入作為標準,更應該考慮支出。也要區(qū)分暫時困難和長久貧困,把救助跟扶貧區(qū)別開來。同時要區(qū)分貧困種類,區(qū)別對待。
(二)嚴格把關村干部選擇,建立識別責任制。村干部在精準識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改進扶貧中的工作方式,往扶貧站投入人力;另一當面則是嚴格把關村干部的選舉。其次要建立精準識別責任制,貧困戶的選擇要把責任落實到村干部和扶貧站雙方身上,確保精準。
(三)完善和落實精準扶貧常務家長制。常務家長對精準識別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要充分發(fā)揮這種作用。常務家長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扶貧站的工作壓力,有效的利用整個鎮(zhèn)的人力資源,實現(xiàn)多方聯(lián)動,確保識別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