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紀濤
在班級中,有一類學生成績并不差,但是習慣不好、個性十足,平時獨來獨往、不合群。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行為背后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和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教師面對這些我行我素的學生,只有找準他們的心理根源和心理需求,才有可能做出適切對癥的指導,使他們擁有正常的行為習慣。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類個性學生并非人們所謂的“問題學生”,教師應當對他們保持人格的尊重,再給予心理的幫助和行為的指導。否則,如果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結果必將事與愿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認知失調論》中所提出的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相協(xié)調的,因此不需要改變態(tài)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如做了與態(tài)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從這一理論來分析,這一類學生的行為、個性和態(tài)度是相符的,可謂我行我素一以貫之,幾乎不存在認知失調的可能性。這恰恰說明,在他們這些行為的背后,有著某種價值觀念和心理動機的支配。
其次,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激勵理論》告訴我們,動機需求是人類的行為動力,而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類學生學習成績不差,個性十足且行為舉止帶有攻擊性,可見他們在人類的需求層次上,早已超越了生理、安全這兩個需求層次。正因為獨來獨往、不合群,所以存在愛與歸屬的需求。教師對其心理幫助和行為指導的關鍵所在,是讓這些學生體驗到教師之愛、同學之愛乃至社會之愛,讓他們對班級產生歸屬感,學會關心同學,關愛其他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受到同學和教師的尊重,才能在班級中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進而成為一個幸福充實、樂群愛人、上進有為的青少年。
最后,教師應當利用教育智慧,尋求教育時機,實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心理教育。應用心理學認為,臨床治療是需要團體共治的。如何實施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臨床治療,十分考驗教師的教育智慧。這需要教師對班級學生加以區(qū)分,讓有智慧和愛心的同學當自己的助手,以在關鍵時刻引導班級輿論、實施行為援助,營造臨床治療的心理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讓保持中立態(tài)度的學生,不產生影響臨床治療的負面言行;讓具有對立情緒的學生,認識到這樣的臨床治療利人利己,最終實現班級的共同進步。
尋求教育時機,同樣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這類學生習慣不好,原因很多,并非刻意與全班同學為敵。這就需要教師留心觀察和搜集這類學生的言語和行為,甚至作為一項心理學研究的課題,擺在自己的案頭,耐心等待教育時機的出現。一方面,教師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他們那些無關大局的言行暫且放過,要抓住“牛鼻子”,從關鍵問題和真正反映心理動機的事情入手解決問題。教育是慢的藝術,之所以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需要等待時機。當這類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出場,幫助他們反思自身言行,開展正面引導教育。
事實證明,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時機,活學活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規(guī)律,完全可以促成這類學生的行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