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平
摘 要:針對目前課堂上出現“華而不實,注重形式,輕視文本”的教風,提出注重語文課堂“語言文字訓練”,注重語文教學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訓練中追求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更新,發(fā)揮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言文字;訓練;整合;張揚個性;更新;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課堂現狀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材更完善,更能體現新時代的一些新觀念,更能讓學生發(fā)揮其主動性;隨之而來的課堂教學方法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是多姿多彩,一改往昔單一的、生硬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人文性凸現了,語言感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新的學習形式也在課堂中屢見不鮮……但是,從許多公開課、示范課中,隱隱覺得在課堂上“語言文字訓練”有一些受冷落,因為課堂上很少看到語言文字的訓練,看到的多數是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演,多媒體演示,學生積極的討論,搞活動,上臺表演。不是說這不是在訓練,應該說是課本劇表演更恰當一些。
當然,課改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確生硬、呆板,一遍又一遍地讀字詞句,一遍又一遍地抄生字詞,沒有去體驗學生的感受,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為了使語文課程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認為可以把課改前后的課堂模式中庸一下,既能在語文課堂上使語言文字得到訓練,又能在語文課堂上體現語文的人文性,既能讓學生有過硬的語文基本功,又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二、加強語文課“語言文字訓練”的措施
首先,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到一個“實”字。在教學中,雖然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水平千差萬別,但是其教學目的是一樣的,都應該做到一個“實”字,落實到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訓練。如教學《荔枝》一課,對描寫母親剝荔枝的細節(jié)的詞“撫摸”“劃破”“托著”等詞,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體會到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驚喜、好奇的動作、表情。
在“新課堂”教學中應該以文本為中心,圍繞文本進行教學,不能游離于文本之外進行教學,課堂“生成”應該有度,不能搞無限延伸。
“新課堂”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不但使學生易于理解課文,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教學《游子吟》一課時,一位教師在教學課文前,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回憶、收集母親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關懷的事例,在上課時給同學們講一講。然后,結合課文講母親對兒女真摯的愛,這樣,學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會深刻一些。
在“新課堂”中應該注重訓練的整合,要經常對字詞句篇進行綜合訓練,教學中要考慮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綜合,應盡量減少課堂練習中單一型的訓練,要盡量將訓練由單一訓練轉為多元維度上去,盡可能在訓練中充分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比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教學中,在思考題中,可以這樣設計:想一想,在烈火中的邱少云會想些什么?你站在邱少云的角度,你會想些什么?從邱少云的故事中,你體會到什么?
然后,在“新課堂”的基礎訓練中,也應該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不應該追求唯一的答案,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給學生個性張揚的機會。
在“新課堂”的語言文字訓練中,要在訓練內容與訓練形式上追求創(chuàng)新。比如,組詞,我們不能總是“前面一個字,后面一個括號”的形式出現,可以用“選字填空”“找朋友”等形式出現。教師要在設計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設計方式的時候不斷更新,不斷以新的訓練方式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訓練在求異中出靈感、出新意,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高。
我認為,新課程改革中倡導的主體型的課堂,活動型的課堂,開拓型的課堂等等,與加強語文課的語言文字訓練并不矛盾,課改要求改變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只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另一種形式。在課堂上,除了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外,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語文學科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把握教材,了解學生,教好語文,讓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