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艷
摘 要:學生是在“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索”中發(fā)展,這是重視“過程”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能。當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同時,合作學習也不應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更談不上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更好地為新課程的教學服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小組合作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57-01
隨著新課程內容的實施,一種與新課程,新教材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正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語文課堂學習中,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它使我們過去沉悶的課堂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語文教學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呢?本文就此問題作好如下探討。
1 實施合作學習的基本條件
組建各具特色的學習小組是可行的。小組的組建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所謂“組內異質”是指小組在構成上應體現(xiàn)班級的縮影。必須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各自不同的學習成績、心得特征、興趣愛好、守紀狀況、家庭背景等合理差異組建,使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和個性化。“組間同質”是指各小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從而保持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教師在掌握班內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情況,彼此喜歡程度的基礎上將全班分組,并盡量把相互之間比較喜歡,而經驗和觀點又不同的同學分在一組。這樣即使小組具有較強內聚力,各成員之間又可相互啟發(fā)共同受益。具體操作時要注意:(1)每組應包含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2)應使全班各組的平均成績大致相同。(3)不允許學生自由選擇本組成員,防止出現(xiàn)組內同質的現(xiàn)象。(4)應注意小組成員的性別、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5)每小組設語文基礎知識、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項目組長各一名,并隔一周換一次。(6)填寫小組概況,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和具體的任務,并展開課前資料收集,調查訪問等,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力求造成一致的結論或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在全班交流小組討論的結果時,師生之間的觀點,情感交流是很自然的,很容易形成全體學生對同一問題的深入認識和理解。這種學習或教育不是外部力量強加的,而是學生內心自發(fā)生成的,有著長久有效的學習效果。
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能。剛開始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與交往技能。如在小組討論時,不善于傾聽別的同學的發(fā)言。只關注自己的發(fā)言機會。以我為中心,不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只關注自己的學習行為,缺乏群體精神,瞧不起學習困難同學。竟爭時將小組內認為妨礙獲勝的同學排斥在外,競爭失敗后互相指責埋怨等等。因此,在語文課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1)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明確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積極主動發(fā)言,認真傾聽。(2)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即訓練學生在小組討論時頭腦要出現(xiàn)“是什么?說什么?問什么?干什么?怎么樣?”等問號。(3)要培養(yǎng)整體互補意識,讓學生懂得在小組討論中的發(fā)言是應盡的責任,而不是最終的目的。主要目的是合作學習,互相促進。因此討論追求的是互補。既要誠懇幫助別人,又要學生從大家的發(fā)言中吸取營養(yǎng),提高自己。合作交往過程一般包括;傾聽(尊重與信任)、交流(理解與溝通)、協(xié)作(互動與競爭)、分享(體驗與反思)。
2 實施成功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
教師精心選擇一個有吸引力的教育教學主體是可行的。選擇教育教學的主題,需要語文新課程的價值功能寓于特定的主題教育之中。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應源于課程標準。根據(jù)學生的興趣以及主題本身能喚起師生,學生交流對話的可能和增強小組活動的實踐性來加以確定。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的需要將結構松散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使之成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一個主題。但教師在確定教育教學主題是要注意內容的教育價值,應該是形式個體難以完成的學習內容,也就是主題本身應具有生成性、互動性和開放性。同時要注意探究的“六宜”“六不宜”;即主題宜小不宜大,內容宜少不宜多,方案宜細不宜粗,環(huán)節(jié)宜少不宜多,時間宜松不宜緊。結論宜寬不宜嚴。
3 教師對合作學習過程的適時監(jiān)控和介入是可行的
合作學習是新生事物,是每位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這一新的教學策略對教師的要求是較高的,具體操作的難度也較大,教師如果不做好教學任務的具體化,在學習中加以監(jiān)控和介入,很難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和成功。合作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并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在實施合作學習的最初階段,教師要將教學主題目標具體化,確定小組規(guī)模,強調小組目標,使小組任務具體化,使學生在合作中增長各種學習能力。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目的地指導是不使學生在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處在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中,同時教師也不要越趄代庖,盡量讓小組成員自己去解決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實施合作學習過程中,特別在課堂交流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加以調控,不要讓學生的交流討論變成無意義的爭吵,也不能為節(jié)約時間,草草收場,使合作學習形同虛設。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心理和積極的價值取向以及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的態(tài)度的基礎上,允許學生不同觀點的展示。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異,達成思想上的認同。如果師生、生生之間還未達成一致意見,可以延伸到課外繼續(xù)探討和研究。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實踐證明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信息加工,情感體驗的主體,而不再是知識與原理的接受者。學生是在“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索”中發(fā)展,這是重視“過程”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當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同時,合作學習也不應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更談不上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更好地為新課程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占武.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初探[J].新校園:理論版,2013(1):131-131.
[2] 董淑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初探[J].教育藝術,2011(7):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