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
摘 要:西方音樂史的教學重視知識點的記憶,學生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感性認識,難以真正學好音樂史?!耙魳坊钡奈鞣揭魳肥方虒W,可以讓學生在感悟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西方音樂歷史的感性認識,便于學生對音樂史知識點的更好理解和掌握,真正達到西方音樂史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知識;音樂化;西方音樂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6)06-0065-03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的藝術美總是通過“音樂化”的聲音來表現(xiàn)。人們在探索音樂的過程中積累各種音樂知識,音樂知識是人們在藝術實踐中對“音樂化”的聲音進行客觀認識的成果。學校音樂教育常常通過傳授音樂知識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但音樂知識的學習又必須與具體的音樂作品緊密聯(lián)系。“如果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淡化了音樂意識,忽視音樂教育的音樂特點,那么就會把整個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變成死氣沉沉的文化課,自然很難完成音樂教育的任務?!?[1 ]
西方音樂史是普通高校本科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它是聲樂、器樂、理論作曲和音樂師范教育專業(yè)的共同課,也是其他文理科學生的一門選修課。與音樂技能課程相比較,西方音樂史屬于音樂知識課程。在過去的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以梳理音樂史知識為主,學生對書本上的音樂史知識進行記憶。常聽到有同學說:“西方音樂史修完就全還給老師了。”也有人批評,音樂史是一門有歷史而沒音樂的課程。本文將在分析音樂本質(zhì)特征的基礎上,研究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內(nèi)容和目的,探討西方音樂史“音樂化”的教學模式,希望通過“音樂化”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感悟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了解西方音樂歷史,擴大藝術視野,增強整體藝術素質(zhì),最終實現(xiàn)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
一、音樂作品是音樂史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西方音樂史課程中的知識內(nèi)容主要包含音樂作品、音樂風格和音樂風格的成因等三個層次。在實際的音樂史教學中,如何向?qū)W生傳達西方音樂史這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音樂作品是音樂史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了解音樂風格和音樂風格成因的前提和基礎。劉經(jīng)樹先生在《簡明西方音樂史》的前言中指出:“音樂是屬于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門藝術,而音樂是什么,只有靠音樂本身才能說清楚。光憑文字記載無法重建起音樂史真正的‘過去。音樂歷史的主體是音樂作品。” [2 ]學生如果沒有從音樂作品入手,不去了解音樂歷史上偉大作曲家的優(yōu)秀作品,那么,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也必然缺乏感性的把握,難以真正學好音樂史。同時,對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和音樂風格成因的分析和探究,是對音樂作品的感性認識的理性升華,反過來又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起促進作用。如對音樂歷史的過程和作曲家的生活經(jīng)歷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也難以真正在專業(yè)領域里討論西方音樂歷史的傳統(tǒng)。
音樂化的音樂史教學與一般以音樂史知識為主體的音樂史教學的著眼點不同。一般以音樂史知識為主體的音樂史教學,常借助傳記主義史學和歷史主義史學的方法,根據(jù)歷史解釋學的原理用音樂作品來詮釋作曲家的生平遭遇和精神氣質(zhì),或根據(jù)精神同一性的原則,讓人們在音樂作品及其生成的社會、文明之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強調(diào)的是對音樂史的理性把握和思維訓練 [1 ]?!耙魳坊钡囊魳肥方虒W,則突出對具體作品音響的感性把握。課程教學時,把音樂史的知識壓縮到最低的限度,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都只是在與創(chuàng)作發(fā)生直接關系的時候才做簡單的介紹,讓學習者進行大量音樂作品的欣賞,對音樂歷史獲得一種最直接的感受和體驗。通過聽覺的渠道,接受作品音響的刺激,產(chǎn)生豐富生動的聯(lián)想和想象,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境,獲得美感,并為之感動 [3 ]。這種通過音樂體驗所獲得的直覺和感性的認識,最為真實,超越于所有的語詞描述。
要從聆聽音樂作品入手,實施“音樂化”的西方音樂史教學,課程音像資料的建設和相應的教學模式探究,是其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二、課程音像資料的建設
要實現(xiàn)“音樂化”的西方音樂史教學,強調(diào)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和鑒賞,音樂史中的音像資料建設是關鍵。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作家作品不可勝數(shù),這些都給音樂史的編寫工作和音響資料建設帶來很大的困難。近年來,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西方音樂史本科教材的建設,但在教材建設中,作品音像資料的建設仍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個別教材附帶了部分音像資料,但在音像資料的選擇上,沒有太多的針對性。對于西方音樂史音像資料建設,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首先,音像資料建設要講求音樂史的學術規(guī)范。音像資料的建設要抓住音樂作品乃歷史性的文化現(xiàn)象這一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音像資料建設時,既要講究內(nèi)容的全面性,盡量做到音樂史中的每一個音樂事件,都能擁有相對應的作品音像,又要講究音像資料的歷史代表性,只有準確地選出具有歷史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來讓學生欣賞,通過音樂的欣賞,傳遞出音樂史的信息,才能引導學生獲得對音樂史最直覺的感性認識,達到真正了解音樂歷史的目的。
其次,音像資料的建設過程中,應把資料按照課程教學的需要進行細致分類。既要根據(jù)音樂史教學的內(nèi)容需要,把音像資料按時代、流派、作曲家等進行分類,還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安排,分清哪些作品用于課堂教學,哪些作品要求學生去“精聽”,那些作品可以讓學生課外“泛聽” [4 ]。這些音像資料的收集和分類工作是教材文本建設的重要補充,教育工作者必須引起重視。同時,這種音像資料的建設,需要我們音樂工作者共同努力來完成,也需要一個長期完善的過程。
其三,音樂史的音像資料建設應該盡量做到還原歷史。音樂是一門表演的藝術,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總是要借助樂隊、樂器,或者人聲,通過音樂表演轉化為聽覺的聲音才能為聽眾所接受。不同時代的樂隊編制、樂器構造和表演風格又都會直接影響音樂作品的歷史風格。例如,在巴洛克時期以前,樂隊編制是浮動的,樂隊的組合帶有相當大的隨意性與即興性;從巴洛克時期發(fā)展到古典時期,樂隊的編制逐漸固定下來;到了浪漫時期,樂隊又增加了豎琴,擴大了木管、銅管和打擊樂組等等 [5 ],樂隊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載體,樂隊編制的變化影響樂曲風格的變化。再如,由于樂器工藝的不斷改進,從19世紀初開,給銅管樂器加上活塞,使它們演奏起來變得更加靈活,鋼琴采用了鑄鐵結構和更粗的琴弦,使它獲得了更加濃厚和更輝煌的音色。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作曲家作品的原貌,近些年,一些藝術家開始用作曲家當時的樂器、樂隊編制來詮釋音樂歷史上的音樂作品。如在鋼琴音樂會上用巴赫時代的鋼琴演奏巴赫的作品,莫扎特的作品用莫扎特時代的鋼琴演奏。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選擇這種樂隊、樂器和表演風格更能貼近作曲家年代風格的音像資料,更能給西方音樂史的學習者帶來真實的歷史感受。
三、課內(nèi)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單靠課堂教學而沒有課外的實踐訓練,學習者很難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耙魳坊钡囊魳肥方虒W,要培養(yǎng)音樂風格的感性認識,同樣需要一定量的訓練。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聲音要在時間里展開,一首作品短則幾分鐘,長的可達一小時。要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歷史的感性認識,單靠課堂有限的時間而沒有課外的實踐訓練,學習者也很難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們聆聽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外,還必須調(diào)動人們愛聽音樂的天性,引導學生課外聆聽音樂,為他們建立起一套課內(nèi)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完成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任務。
在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聆聽音樂作品,傳授學習方法。首先,教師可以把音樂史分成若干個專題,如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各種現(xiàn)代派等等。教師在梳理專題的音樂史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把少數(sh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拿來與學生一起精細賞聽,把音樂的章節(jié)、段落單獨提出來細細地品味,邊欣賞邊分析,分析音樂是如何引入、如何展開、如何結束的,分析音樂各主題的形象特征,以及它們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調(diào)和與對比的,作曲家是怎樣使音樂全篇的組織精密合理的,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又有那些區(qū)別和突破等等。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的這種聆聽和分析,包括一些音樂史知識的引導,更多的是為了傳授一種音樂史的學習方法。
課外,布置學生廣泛聆聽相關的音樂作品。教師要布置學生運用課堂教師傳授的音樂史學習方法,在課外聆聽更多的音樂作品,并設計一些與之相關的音樂史問題,讓學生在平時欣賞音樂時關注這些問題。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姐妹藝術來幫助理解音樂,如在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讀讀巴洛克時期的文學作品,翻翻巴洛克時期的畫冊與建筑圖片;欣賞德彪西等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時,可以讀一些印象派詩人的詩篇,品味一下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等等。另外,很多標題音樂作品取材于詩歌、戲劇或繪畫,如能對原作有所了解,進行比較欣賞便可“一箭雙雕”,美不勝收。此外,課堂上教師還要檢查學生課外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問學生聽了那些作品,有何感受,可以讓學生口頭描述,也可以用分組討論。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又可以組織課堂精讀。如此下來,經(jīng)過幾次課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較好地掌握該專題的音樂史教學內(nèi)容。
由于聽覺藝術的特殊性,音樂欣賞可以伴隨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與一般的衣食住行同步進行。年紀稍大一點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唱片里播放一段過去的流行音樂,只要音樂一響,我們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是文革時期的,那是80年代、90年代的,雖然我們沒有見到過這些作品的文字介紹,沒有對這些作品的音樂風格進行過歸納總結,但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頻繁地接觸過那個時代的音樂,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種神奇的能力。對于西方音樂歷史的學習,多接觸其中的音樂作品,也同樣能產(chǎn)生這樣的神奇效果。在信息媒體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音樂史中所涉及的眾多音樂作品,都可以輕松地從圖書館或網(wǎng)絡媒體找到。學生可以把自己能找到的音像資料,按音樂史課堂上討論的專題進行分類,并下載到自己的播放器中,分時段進行播放。比如,這個月聽古典樂派的作品,下一個月聽浪漫樂派的作品。可以戴耳機聽,也可以用音箱聽;可以把音量調(diào)小當做學習生活的背景音樂,也可以作為日常生活過程中的休閑娛樂,如吃飯、散步、坐車時都可以聽聽音樂。當我們把各歷史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作品都聆聽了一遍之后,就能獲得一種特殊的能力,哪怕對一些曾經(jīng)從沒聽過的作品,判斷它們的風格、流派,也會八九不離十。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了解也可以采取同樣的辦法,集中時間選自己鐘愛的某個作曲家作為主攻對象,如這一段時間集中欣賞莫扎特的音樂,過一段時間集中欣賞貝多芬的音樂。這樣對不同作曲家的各類作品進行逐個欣賞,過段時間換一個主攻對象,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對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對音樂史的感性認識皆會大有裨益。
愛聽音樂是人類的天性。如果能在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引導下,培養(yǎng)學生平時聽音樂的好習慣,讓這種習慣伴隨著他們的大學生活,甚至跟隨他們走到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去。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真正感受到西方音樂史學習的樂趣,會更進一步引發(fā)他們?nèi)ニ伎?、探索更多的音樂歷史問題。
就高校本科生而言,打好基礎,培養(yǎng)對西方音樂歷史的感性認識是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耙魳坊钡奈鞣揭魳肥方虒W,從音樂史的學科規(guī)律出發(fā),抓住音樂史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內(nèi)容“音樂作品”,抓住音樂是聲音藝術、聽覺藝術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對西方音樂歷史的文明進程最直接的感受和體驗,逐漸形成具備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能力,積累西方音樂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最終達到擴大藝術視野、增強整體藝術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曹 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
[2]劉經(jīng)樹.簡明西方音樂史[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1.
[3]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xiàn)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58.
[4]匡 君.音樂欣賞的精讀與泛讀——讀黃自先生《音樂欣賞》有感[J].黃河之聲,2010(3):26-27.
[5]牛津音樂簡明詞典·管弦樂隊條[K].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