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敏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淺談中職衛(wèi)校藥劑專業(yè)學生的數學信念
丁維敏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對其數學學習影響很大。情緒、態(tài)度、信念等是解釋學生數學學習行為的關鍵因素。學生對數學和數學學習的信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對數學的興趣,而其在數學學習方面的表現,也影響著他們數學學習動機。本文以中職衛(wèi)校藥劑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從5方面探討其數學信念差異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中職衛(wèi)校;數學;信念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將信念的培養(yǎng)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他認為:“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就必須對信念給予極大的重視?!编嵷剐耪J為:“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數學信念,不僅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也應被看作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在大量前人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fā)現,“信念”在數學學習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學生的數學信念不僅直接影響其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成就,而且還能反饋與檢驗教師教學情況,為教師調整及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供有效指導。
心理學認為,信念是個體對有關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觀點及思想見解堅定不疑的看法,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激勵力量。數學信念是數學領域中主觀性知識的一部分,是個體處理數學和數學任務時持有的觀點。Schoenfeld給出了一個大致的定義:數學信念系統(tǒng)是個體對數學的觀點[1]。后來他又為這個定義做了進一步補充,認為信念是個體的理解和感覺,這種理解和感覺影響了個體在數學研究與數學學習中的行為方式[2]。我國學者唐劍嵐指出,學生的數學認識信念是指學生對數學知識及其認識過程的樸素或直觀看法,屬于個體認識論范疇。學生的數學認識信念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信念和對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念,這兩個信念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數學信念系統(tǒng)。
數學信念的成分與結構是學生數學信念理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只有弄清數學信念的成分與結構,才能深入理解數學信念的概念,并能在此基礎上探索數學信念與認知領域、情感領域等心理因素的關系。金美月認為學生的數學信念系統(tǒng)可以分為數學信念、數學學習信念、數學教學信念。
肖春梅等[3]將數學信念分為4個維度:知識結構維度、學習能力維度、學習方式維度和知識穩(wěn)定性維度。
周瑩等研究者認為數學信念包括5個維度:知識結構性信念維度、知識穩(wěn)定性信念維度、學習速度信念維度、學習能力信念維度和學習方式信念維度。
筆者從事中職衛(wèi)校數學教學工作近9年,在中職衛(wèi)校眾多專業(yè)中,藥劑專業(yè)的許多課程(如物理、藥物分析化學、藥物化學、藥理學等)都需要以數學作為求解手段,因此我們對藥劑專業(yè)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對一年級藥劑專業(yè)新生問卷調查后,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
問卷信度:計算問卷的內在一致性信度龍巴赫Cronbach-α系數(見表1)。整體信度α=0.815,而此問卷無論是整體信度還是各部分信度,其水平均在0.65以上,具有較好的信度。
問卷效度:經專家鑒定以及從近幾年的使用效果來看,問卷是有效的。問卷由5部分組成,故進行因子分析,了解這5部分是否具有相關性。計算問卷的檢驗統(tǒng)計量KMO(kaiser-meyer-olkin)值和巴特利(Bartelee)值。根據學者Kaiser的觀點,如果KMO值小于0.5,較不適宜進行因素分析,進行因素分析的普通準則至少要在0.6以上[4]。本問卷的KMO值為0.83,指標統(tǒng)計量大于0.80,性質良好,變量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表1 問卷信度龍巴赫Cronbach-α系數
利用SPSS 19.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信息:
(1)性別方面,男女生在知識結構、知識穩(wěn)定性、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及學習方式維度的信念水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民族方面,漢族和其他民族學生在知識穩(wěn)定性維度的信念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漢族學生高于其他民族學生。
(3)學歷層次方面,不同學歷層次學生在知識結構、知識穩(wěn)定性、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及學習方式維度的信念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4)戶籍方面,不同戶籍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學習速度維度的信念水平無顯著性差異,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知識結構及學習速度維度的信念水平明顯高于城市戶籍學生。
(5)學習成績方面,中職衛(wèi)校藥劑專業(yè)學生在知識結構、知識穩(wěn)定性、學習方式維度的信念水平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知識結構性維度,優(yōu)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中等生組和后進生組,而中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后進生組;在知識穩(wěn)定性維度,優(yōu)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后進生組,中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后進生組;在學習方式維度,優(yōu)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中等生組和后進生組,中等生組明顯優(yōu)于后進生組。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數學信念與其知識結構、知識穩(wěn)定性、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和學習方式有著必然聯系,其數學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數學學習行為,數學信念堅定和強烈的學生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因此,教育者應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其樹立積極的數學信念。
4.1 學生自我調整策略
積極、正確的數學信念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和深度理解數學,而消極、錯誤的數學信念會阻礙他們進行有效數學學習。因此,要想促進學生數學信念的形成和發(fā)展,首先就要讓學生從自身進行調整。
4.1.1 明確數學學習目的 學生進行自我調整的第一步就是明確數學學習目的。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可以獲得數學知識,還能鍛煉思維,學會用理性的方式分析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各類問題。作為一名即將步入社會的藥劑專業(yè)人員,不僅要有嫻熟的職業(yè)技能,而且需要具備嚴謹的態(tài)度與求是的精神。
4.1.2 學會發(fā)現數學的美 大部分中職生初中階段數學基礎不好,多以應付的心態(tài)學習數學。要提高學生數學信念,首先要讓學生看到數學中的美,提到數學不再感到枯燥和煩悶。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工作中數學的對稱美、簡約美、抽象美等,從內心深處欣賞數學的各種美。藥劑專業(yè)學生需要接觸大量化學實驗,不同的試劑配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試劑量也是數學的責任。當學生意識到用數學的眼光可以發(fā)現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多的美麗時,其數學信念也會隨之建立與鞏固。
4.1.3 樹立數學學習信心 中職生數學學習信念不足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在小學、初中這個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漸累積起來的。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能力,理性思維不強,因此從一開始就對中職數學課程沒有好感,認為以前沒學好的課程,現在也學不好,與其浪費精力與時間在這個自己早已放棄的學科上,不如好好學習專業(yè)知識。面對這些先入為主對數學持放棄態(tài)度的學生,要提高他們的數學信念很難立竿見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知識開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自信,只有學生堅定數學學習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才能產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
4.2 教師教學改進策略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期待以及能夠掌握的程度很多時候取決于教師。很多中職生初中階段數學成績較差,因此進入中職后對于數學學習期望很高,希望教師給予其一個不同的數學,沒有升學和高考壓力、沒有負擔地學習數學。可見,中職衛(wèi)校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而且還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以及對他們將來職業(yè)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改進教學策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的數學、職業(yè)中的數學,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
4.3 家校聯系對策
大多數中職生是住校生,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離開家長和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開始獨立生活與學習,不僅對學生本人是一個鍛煉,對家長也是一次考驗。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培養(yǎng)數學信念,教師應主動與家長合作,創(chuàng)建學生、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總之,學生的數學信念是在生活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培養(yǎng)學生數學信念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生本人的主觀努力和教師、學校、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數學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立足數學教育實踐,遵循數學教學規(guī)律,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學信念。
[1]Schoenfeld A H.Mathematical Solving[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5.
[2]Schoenfeld A H.Learning to Think Mathematically:Problem Solving,Metacognition,and Sense Making in Mathematics[A].In:Grouws D A.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C].New York:Macmillan,1992.
[3]肖春梅,喻平,顏麗增.高中生數學認識信念的現狀及對數學學習的影響[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3):40-43.
[4]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G421
B
1671-1246(2017)03-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