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亮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由此可見,音樂的魅力非同凡響。那么如果我們在詩歌教學中也加入音樂元素,是不是也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呢?
一、濃妝淡抹總相宜——音樂與詩歌的關聯
同樣和孔子相關,電影《孔子》的主題曲《幽蘭操》,相信大家都聽過。其曲原名《猗蘭操》。關于其來源,宋鄭樵所著《通志》卷四十九《樂略》第一章有述:“《猗蘭操》亦日《幽蘭操》。世言孔子作??鬃觽诲虝r,以蘭薺麥自喻,且云:我雖不用,于我何傷?言霜雪之時,薺麥乃茂,蘭者取其芬香也。今此操只言猗蘭,蓋省辭也?!?/p>
有詩如此,有樂如此,夫復何求?由此可見,詩歌與音樂確實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此《尚書·虞書》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中也有類似的表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p>
此外,從詩歌的起源看,詩歌與音樂也是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眾所周知,文學誕生于以勞動為中心的人類生存活動,最早的文學樣式是原始勞動歌謠。詩歌的韻律來源于起伏間歇的勞動呼聲,生產勞動的內容是詩歌最早的內容,即勞動產生了最早的文學樣式——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后來詩歌逐漸脫離了勞動生產,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可是詩歌還是和樂演唱的,如漢朝樂府詩的出現可見一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音樂與詩歌教學融合
長期以來,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總習慣于清讀或者在網上下載朗讀配音,教師更多的是給學生講授技巧、手法。而音樂的作用可以點燃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穿越時空,與《國風》《離騷》共舞,與唐風宋韻元曲共鳴。有如此激情,何愁學生不會喜歡詩歌?
1.利用現有的音樂資源,引發(fā)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
無論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現代詩,如果教師能把詩歌唱出來,那么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就能油然而生。其實,把詩歌改編成歌曲的例子有很多。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陸游的《釵頭鳳》,岳飛的《滿江紅》,柳永的《雨霖鈴》,蘇軾的《水調歌頭》,孔子的《幽蘭操》等等??梢韵胂?,在語文課堂上,師生一起伴著悠揚的旋律,唱起雅致的詩歌,仿佛剎那間置身詩風氤氳的先秦,重溫詩歌巔峰的唐風宋韻,與生同樂,優(yōu)哉游哉!
2.嘗試配樂朗讀,開啟詩歌教學的大門
朗讀詩歌,可以配上相應的音樂。筆者在教學杜甫的《詠懷古跡》時,有感于王昭君的悲慘身世,嘗試尋找不同的配樂,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誦。最后選定的配樂有三首,一首是林海的《琵琶語》,一首是日本陶隕大師宗次郎的《故鄉(xiāng)的原風景》,一首是中國古典名曲《昭君怨》。三首配樂都很好,很難取舍。我最后決定同時用上這三首配樂,在導入詩歌時用的是《昭君怨》,配樂朗誦時用的是《故鄉(xiāng)的原風景》,文章結尾點明昭君和杜甫的共同悲劇時用的是《琵琶語》。在凄美的樂聲里,師生一起學會了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主人公悲劇的來源和情懷,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千樹萬樹梨花開——樂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詩歌教學的方式可以是千變萬化的,同樣一首詩歌,選擇不同的配樂,就可以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1.根據詩歌的內容和情感選擇合適的配樂
選擇什么樣的配樂,往往取決于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詩歌內容或軍旅邊塞、或思鄉(xiāng)懷遠、或閨怨懷人、或山水田園,情感或喜或怒或哀或樂,這些就需要配樂的節(jié)奏或輕重緩急,旋律或輕快悲抑。一般來說,詩歌內容積極向上,情感熱情奔放的,大多選擇節(jié)奏輕快、樂音高亢的樂曲作為配樂;而對于內容消極低沉、情感悲憤抑郁的詩歌,更適合選擇節(jié)奏緩慢、樂音低徊的樂曲作為配樂。
2.根據詩歌類型確定不同的配樂
按照形式來分,詩歌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等。而按照詩歌的篇幅來分,大致分為長短兩類。一般對于篇幅較短的詩歌,如絕句,可配可不配;而對于篇幅中等和較長的,更適宜于使用配樂。我們在選擇配樂時,對于楚辭、駢賦類,更傾向于古箏、琵琶類的配樂。對于唐詩、宋詞之類,可以選擇鋼琴類的配樂。而對于現代詩歌,我們可以選擇的余地就更大,就可以選擇古典音樂,還可以選擇一些歌曲作為配樂。
3.根據詩歌的聲韻特點選擇不同的配樂
詩歌的聲律,主要包括詩歌的節(jié)奏、押韻、平仄、句讀以及造成節(jié)奏的修辭如排比、對仗等音樂要素。因此,我們在選擇配樂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些特點來選擇合適的音樂。而所謂詩的節(jié)奏,它往往是生活節(jié)奏與詩人情感節(jié)奏的藝術化反映,它是指詩歌語言音調的輕重抑揚和音節(jié)的長短疾徐的有規(guī)律的交替反復。
四、畫眉深淺入時無——詩歌教學中選取音樂的原則
1.實用原則
配樂不是越好聽越適合作為配樂,切忌華而不實。美妙動聽的配樂有很多,但很多并不適合作為配樂。如《天空之城》《彩云追月》等,這些樂曲固然妙不可言,但是它們要么過于唯美,要么過于嚴肅,要么過于大眾化,作為配樂是很不適合的。
2.就近原則
可以選擇一些你所熟知的輕音樂作為配樂,如果臨時選擇一些不是很熟悉的輕音樂來配樂,很容易在配樂的過程中發(fā)現配樂只是開頭適合,而中間和結尾很容易破壞詩歌的意境。
3.適配原則
我們在選擇配樂的時候,往往要根據不同的詩歌選擇不同的配樂,配樂的節(jié)奏、旋律要能與詩歌的內容情感相適配,毋須為了朗讀而朗讀。畢竟音樂的選擇只是形式,實在沒有合適的配樂,寧缺毋濫。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詩歌與樂曲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融合。在語文課堂上,典雅美妙的音樂和朗朗上口的詩歌的融合,又何嘗不是視覺與聽覺的統(tǒng)一,藝術與文學的交匯,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有詩有樂如此,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