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新課程理念倡導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勞動與技術教育應注重多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充滿著勞動的情趣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一堂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從學生課堂活動的角度來看,它是層次分明的,即每個學生都通過現實的親自操作過程獲得直接經驗,獲得操作體驗。學生通過 剪、裁、貼、拼等操作活動,加深自己對材料、對工具、對技術過程的理解,達到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從而升華到情感的體驗,最后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同時形成良好的勞動行為和習慣,此為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四個維度。
一、操作的活動——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第一維度
這一維度的活動特點是體驗、觀察、操作 。
案例:教學“中國結”。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中國結”的裝飾物,了解“中國結”的編結方法,準備有關材料;課堂上,播放“鞭炮結”編結方法的錄像,讓學生掌握“鞭炮結”的基本編結方法;讓學生嘗試獨立操作(進行編結)。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體驗。
勞動與技術課程基于“做中學”和“學中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基本技能與態(tài)度的習得是以每個學生的個體經驗和親身實踐為基礎的。因此,強調每個學生都應該通過現實的操作過程獲得直接經驗和操作體驗。不管是“家政”部分,還是“技術初步”部分,很多內容都需要每一個學生個體進行實踐操作。
首先,要使學生掌握操作的方法。一是熟悉操作的步驟。如“鞭炮結”,一般需經過“彩繩對折、環(huán)扣、插入短線繩、收緊環(huán)扣、‘井字互套法、收緊套繩、反復互套穿編、互聯成串”的步驟。二是掌握操作的要領,如“井”字互套法的要領是①壓②,②壓③,③壓④,④壓①。三是化解操作的難點,如環(huán)扣的方向,如何收緊套繩,收尾時如何使短線繩不脫落。
其次,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個體進行熟練的操作。
二、知識技能的獲得——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第二維度
這一維度的活動表現形式有討論、探究、創(chuàng)新等。
案例:上例嘗試進行編結活動之后,此時我設計了一個相互交流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怎樣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股數編結出自己喜愛的“中國結”? 讓學生充分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層層深入。最后舉辦“我的中國心——中國結”展覽。情意盎然、大小不同的“中國結”,展示了一幅幅學生實踐操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美麗畫卷。
[設計理念]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體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己設計。
學生是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人,是勞動體驗、動手操作的主體,更是技術探究的主體。通過一件件作品的設計、制作和評價,通過一個個技術現象、技術問題的發(fā)現和探究,通過一項項技術小試驗,為學生提供了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的廣闊舞臺。
三、情感的體驗——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第三維度
這一維度的目的是人人參與,享受成功的快樂。
案例:我們在編織茶杯套后,我們在課堂上討論還有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給哪些東西“穿上衣服”?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便?班級有一名學生就覺得,我媽媽的手機磨損很厲害了,我想給她的手機“穿衣服”。后來,在她媽媽生日的時候,該生果然送給了母親一個親手編織的手機套。
[設計理念]作品穿行于生活,體驗“勞動課堂”后的學以致用。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勞技本身的價值就是能否將學校所學延伸到課外,走向社會。“勞技教育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知識轉化為能力,利用書本知識在實踐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勞技教育實踐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整合?!弊プ〗逃钠鯔C,我們勞動與技術課堂上諸如“編織類”“布藝類”等作品可以成為家中的裝飾品,也可以成為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因此,只要我們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就一定會讓我們的勞技課堂走向家庭,真正將勞技教育實踐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整合。
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第四維度
這一維度的重點內容是適時運用激勵性評價。
教師要重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重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態(tài)度和情感,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欣賞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活動,適時地給予激勵,給予學生自覺投身學習活動的助推劑。
案例:在《滌綸彩球》一課中,我采用的評價方式:
(1)學生制作時實施過程評價。點評獎勵獲得“合作標兵”的小組;能注意衛(wèi)生保潔,及時處理垃圾的獲“環(huán)保標兵”小組;操作過程中保障安全,能使用好針線后及時歸放的獲“安全標兵”小組。
(2)教學成效比較展示評價。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小組評議,做得最好的,請小組派代表把小組牌貼在彩球的下面。
(3)小組互議,說說為什么投票,其他組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出“制作優(yōu)勝”標兵組。
(4)激勵學生課后探究滌綸紙的其他用途,舉一反三設計制作彩球,改進或創(chuàng)新設計制作,通過義賣檢驗,體驗勞動的快樂,實現自身的價值。
[設計理念]以欣賞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活動。
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給學生激勵。個性差異決定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理解、體驗、發(fā)現程度各有不同。學生對技術的理解或深或淺、體驗或多或少、創(chuàng)新或有或無,但只要他們能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總會有自己的收獲,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由此可見,有效的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活動應具備層次性和梯度感,要層層推進,最終實現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的四維目標。在《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的指導下,江蘇勞技教育教學活動蓬勃發(fā)展起來,勞技教師們教育教學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課堂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勞技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中區(qū)吳中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