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班級文化的核心,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是一種柔性的戰(zhàn)略管理手段,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班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的理念文化,處于班級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貞[1]認為: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應該做到四點:一要,樹立高遠目標,增強引領力和向心力;二要,培養(yǎng)優(yōu)良班風,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樹立集體輿論,增強集體的約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營造和諧氛圍,增強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詩軍[2]認為營造高尚而先進的精神文化是班級環(huán)境建設的核心,他認為,要建設好班級文化,必須做到:其一,確立班級正確的共同價值取向,整合班級結構;其二,加強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感教育;其三,加大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力度,把傳統(tǒng)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過抓典型、樹榜樣確立正確的班級輿論導向;其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和弘揚班級精神文化。
田言輝[3]認為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開展主題班會活動;二是,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三是,深化評比和競賽活動。本文對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進行了幾點簡單的思考:
1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是以班級管理者為主導的以學生為主題的班級文化,它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由班級管理者強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級管理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商務價值追求,催化他們參加班級文化精神建設的活力,要善于為學生服務,為他們創(chuàng)造各種成長的環(huán)境和條件。
2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要重視調(diào)查研究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涵,不認真進行調(diào)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實踐證明,片面了解情況,往往使班級管理者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出現(xiàn)偏差而留下遺憾,為此,不論大小事情都要先進行情況了解,找到問題的癥結,詳細思考解決班級問題的最好方法。這樣在班級管理中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種縝密,謹慎的班級精神文化,學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中會受到影響,逐漸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況,然后再作評價或者根據(jù)事實作出判斷和處理,這就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加強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感教育
教育家魏書生說過:“班級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們?nèi)缧值芙忝冒慊ハ嚓P心著、幫助著,互相鼓勵著、照顧著,一起長大了,成熟了,便離開了這個家庭,走向了社會。”現(xiàn)在的家庭普遍是獨生子女,最多就兩個孩子,這些孩子被嬌慣著,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不適應班集體的約束和管理,所以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感教育在班級的精神文化建設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學生既是班集體教育管理的對象,又是班集體的主體。作為班級管理的組織者、指導者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把班級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上,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班集體意識、團結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真正使學生樹立起“班榮我榮,班差我恥”的集體榮譽感,進而逐步升華為自覺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5]
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感能夠培養(yǎng)當代人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能夠激勵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是以社會主義集體為價值目標,以個性發(fā)展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增強個體的主人翁責任感,然而個體對社會,個體對他人的責任離不開人的自我責任意識。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社會、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內(nèi)在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能為社會、為他人負責任。自我責任意識,意味著個體的自律,和對善的追求。每個成員應該發(fā)揚閉隊精神,培養(yǎng)集體觀念,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逐步培養(yǎng)向己作為一個集體成員的責任心,盡到自己的責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責任意識,啟動了他的內(nèi)力,才能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通過這些教育,發(fā)揚集體主義思想,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關系。[6]
4 多舉行競賽和評優(yōu)的班級活動,不斷強化和弘揚班級精神文化
在班級中,可以通過開展“評優(yōu)秀,樹標兵”,“學雷鋒,見行動”等活動,在班級選出學習標兵、勞動標兵、讀書標兵、守紀律標兵等,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集合班級環(huán)境布置,開展自創(chuàng)班級格言評選活動;結合創(chuàng)建文明班級,開展班級建設金點子的評選活動,依此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熱情。[7]
班級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種現(xiàn)象,一種萌芽,只有通過管理者的倡導、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為主流性班級精神文化,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所以,作為班級管理者,我們應該實事求是,講究策略,執(zhí)行群眾路線,樹立榜樣,不斷加強和弘揚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的班級形象,使每一位班集體中的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淑貞.班級精神文化的構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袁詩軍.新課改條件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08(7).
[3]田言輝.以班級文化建設為切入點,營造學生的精神家園[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2).
[4]趙小劍.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影響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論壇,2007(4).
[5]徐玉蓮.高校班級文化面臨的現(xiàn)實困難與主要問題的解決[J].學理論,2010(14).
[6]張震.班級文化的成因、構建與作用[J].職教通訊,2000(4).
[7]周勇.我是怎樣建設班級文化的[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90-20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