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則權
(中國孔子研究院,山東曲阜 273100)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重建精神家園成為當代中國人的共識。自2012年起,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三個倡導”①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要求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鑒往知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底蘊是什么?這是一個博而深的大題目,非一篇短文所能論述。筆者謹以曲阜碑刻文獻為視角②曲阜作為孔子故里,歷代帝王、賢臣、名士多有尊崇、拜謁,并留下許多碑刻。其中孔廟約有1170余通,孔林存4000余通,孔府存100余通,少昊陵存20余通,周公廟存50余通,顏廟存60余通,尼山、石門山、梁公林也有不少碑刻。其歷史跨度從西漢至民國,內容有拜謁記功、敘事崇學等。,希望借此透視傳統(tǒng)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底蘊的一些方面。
“天人合一”觀念影響著傳統(tǒng)中國人的認知方式,可以說“天人合一”是傳統(tǒng)中國人價值觀的基石。在孔子時代之前,“天”更多具有一種至上神的涵義,人們認為天命主宰人事?!疤臁薄叭恕苯Y合在一起大約在西周初年,如《尚書·大誥》中記載“天亦惟休于前寧人”。西周后期,人們對“天命”更加懷疑,“人”在歷史中的作用逐漸顯現(xiàn)。
孔子的天人觀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特點??鬃映姓J天命的存在。他曾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畏天命”等等。但他同時又認為“天命”是可知的,因此他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的主體是人自身。不僅如此,孔子還進一步發(fā)揮了周初“以德配天”的思想,強調人事的作用。他說:“咨!而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他認為舜“允執(zhí)其中”地盡人事,才能獲得天命。這樣,天命的神秘性色彩便減弱了??鬃诱J為:君子只有不斷“修己”,才能“知命”。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指出人可以由自身修 “德”實現(xiàn)知“命”,這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對天人關系的新思考,在曲阜碑刻文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饵S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③此碑立于魏黃初年間。原存于曲阜孔子廟,1978年由同文門下移入東廡,1998年移入漢魏碑刻陳列館。載:“皇上懷仁(圣)之懿德,兼二儀之化育,廣大苞(于)無方,(淵恩)淪于不測。故自受命以(來),天人咸和,神氣煙(煴),嘉瑞踵武,休征屢臻。殊俗解編發(fā)而慕義,遐夷越險阻(而來)賓?!笔苊竽軌颉疤烊讼毯汀?,即天命和人事和諧、和順,既得到上天眷顧又得到民眾擁護,這是魏文帝德行至高的表現(xiàn),卻鮮明地突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權穩(wěn)固上的基石作用。又如,《元大德五年重建至圣文宣王廟碑》記載:“道之大原,實出于天。天何言哉?乃以圣傳。傳道者何?唐虞三代,儀范百王,萬世永賴。圣人之功,與天比隆,圣人之祀,垂之無窮”。道出于天,靠圣人而傳,天人之際的媒介即是“道”。再如,《康熙三十二年御制重修闕里孔子廟碑》①此碑立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一座螭首龜趺御制石碑,位于孔廟十三碑亭北面西起第二亭內。載:“朕惟大道昭垂,堯舜啟中天之盛,禹湯文武紹危微精一之傳”。其中,“中天”即為“中立弘德,天人合一”。又如,《清雍正八年重修闕里孔子廟碑》載:“圣人之道,一天道也”?!白鹛熳鹗?,理原合一?!笔ト酥谰褪翘斓?,表現(xiàn)出強烈的“天人合一”思想。
傳統(tǒng)中國人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古”與“今”或者說理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的。這一點與近代以來流行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立的觀念不同。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是一種辯證關系。如,《正光三年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②此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正月。該碑1951年春移入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往東廡,1998年移入曲阜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西起第26石。載:“方之我君,(今猶古也)”?!肚庠甏筇瀑浱燈斚仁タ仔岜发鄞吮⒂谇狻x鳳年間,今存孔廟十三碑亭。曰:“翹勤真跡,惆悵今古?!薄逗槲涫攴捎又]林廟碣》④此石碣立于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仲春,現(xiàn)鑲嵌在孔廟西齋宿北墻,西起第25石。載:“敬仰道德,高明如天,博厚如地,儀范古今,存神過化,俾歷世而尊崇?!薄都尉付觋慀P梧撰五圣贊碑》⑤此碑立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14),今見于孔廟奎文閣前洪武碑亭外北西墻上。在《先圣文宣王贊》曰:“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顯然,“今古”觀念具有超越的觀念。又如,《開元七年魯孔夫子廟碑》⑥此碑立于唐開元七年,今存曲阜孔廟十三碑亭。記載:“元功濟古,至道維來”。又將古今觀進一步向未來延伸,這里靠的是道的超越性。
只有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下,才能真正理解曲阜碑文中常見的“稽古”一詞的內涵?!盎拧辈坏扔凇皬凸拧?。如,《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載:“政教稽古,若重規(guī)(矩)”。再如,《史晨前碑》載:“臣以為素王稽古,德亞皇(代)”。又如,《黃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載:“若乃紹繼微絕,興修廢官,疇(咨)稽古,崇配乾坤,允神明之所福祚,宇內(之所歡)欣(也),豈徒魯邦而已哉!”“稽古”更多表達的是對傳統(tǒng)中具有超越性價值的一種繼承。當然,還有一些盡管沒有出現(xiàn)“稽古”一詞,也傳遞著相近的觀念。如,《大業(yè)七年修孔子廟之碑》⑦此碑立于隋大業(yè)七年,今存曲阜漢魏碑刻博物館。載:“我大隋炎靈啟運,翼下降生,繼大庭之高蹤,紹唐帝之遐統(tǒng),憲章古昔,禮樂惟新,偃伯修文,尊儒重學,以孔子三十二世孫、前太子舍人、吳郡主簿嗣悊封紹圣侯”。再如,《咸通十年文宣王廟記》⑧此碑立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原在孔廟同文門,今存曲阜漢魏碑刻博物館西屋。曰:“國朝弘闡文明,遵尚祀典,不違古制,大振皇猷”。又如,《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制詔碑》⑨此碑石立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九月,現(xiàn)位于孔廟十三碑亭南面東起第四亭內中偏東。載:“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
這些碑文多與祭祀孔子有關,傳統(tǒng)中國人很容易與孔子的古今觀相聯(lián)系。事實上,孔子的古今觀也不是復古的??鬃拥摹皬闹苷f”常被貼上“復古”的標簽。從孔子說的“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句話中,我們很難讀出復古的含義。這句話只是表明孔子站在春秋末期的時間點上,以“文”的標準在“夏、商、周”三代中所做的一個選擇而已。因此,“吾從周”不能成為孔子“復古”的證據?!盎拧敝荒苷f明孔子重視繼承三代及其前代的文化傳統(tǒng)。
不僅如此,孔子還注重“因時而制”。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薄皳p益”說就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因時而制”??鬃訛楦改感迚灥氖论E也反映了這一觀念。《禮記·檀弓》載:“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谑欠庵?,崇四尺??鬃酉确?,門人后。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鬃硬粦?,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笨鬃訉⒏改负显?,為了便于以后尋訪祭拜,便積土為墳,這顯然不同于古代的觀念,而是當時人們情感和思想觀念的現(xiàn)實反映。
不僅傳統(tǒng)中國人如此,現(xiàn)代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這一點,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對新舊思想要“兼容并包”。當代中國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也是“天人和合”的某種表達。
總之,“天人合一”觀念所揭示的“天命”與“人事”的辯證關系,作為傳統(tǒng)中國人價值觀的底蘊,深刻地印在其文化記憶的深層。重“人事”關“天道”,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有著諸多啟示。與此相應的“古今”觀中體現(xiàn)歷史的“變”與“不變”的關系,也發(fā)人省醒。
“天人”關系的紐帶是什么呢?既然傳統(tǒng)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是“天人合一”,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呢?那就是個人應修養(yǎng)內在德行,這是傳統(tǒng)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暗隆弊殖霈F(xiàn)很早,有學者認為商代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如,徐中舒編的《甲骨文字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甲骨文編》都收錄了“德”字。當然,這時的“德”觀念未必形成。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深感“天命無?!保_始提出“德”的思想。正如侯外廬指出的:“周代道德觀念才從其制度中反映出來。”①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4頁。周代的“德”文化初步建立起倫理學和道德哲學范疇。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將“德”的內涵向道德修養(yǎng)方面進一步發(fā)展,更多強調以德修身。孔子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德與人自身修養(yǎng)的關系。此后,孟子繼承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了王道主義。到了漢代,“五常德性”成為后世人們普遍的觀念。宋代理學家進一步從認識論上區(qū)分了“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儒家的德論有了新突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將“德”與“道”作為一對認識論范疇進行闡述,把德論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峰??傊?,“德”作為中國古代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在曲阜碑刻文獻中,“內在修德”的觀念貫穿歷代中國士人的精神世界。首先是對孔子德性的推重。漢代的《史晨前碑》認為孔子功德僅次于古今圣王,稱之為“德亞皇代”,因此才言:“臣蒙厚恩,受任符守,得在奎婁,周孔舊寓,不能(闡)弘德政,恢(崇)壹變,夙夜憂怖,累息屏營”。魏晉時期的《黃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載:“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后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誦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斯豈(所)謂崇(化)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唐代的《乾封元年大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記載:“信立德立言,泰上謂之不朽?!薄皣@重泉之可作,聞盛德而必祀?!薄暗屡淝ぃ瑯I(yè)暉辰象?!薄逗槲淞陱埦U謁廟記碣》②此石碣現(xiàn)鑲嵌于孔廟西齋宿南墻,東起第19石。張綰為明代奉議大夫僉山東等處提刑按察司事。載:“歷(代罔)不欽崇,所(謂)盛德(百世)必祀者,其在茲乎?”“盛德(百世)必祀”成為祭祀孔子的緣由?!堕_元十一年御制老孔顏贊殘石》③此碑立于開元十一年,今存漢魏碑刻陳列館。載:“臣竊以為尊儒重道、褒賢紀功,本于王庭,以及天下,一則崇先圣之德,一則紀先圣之文。”元朝《至正八年代祀記碑》④此碑位于孔廟十三碑亭院東南部西區(qū),南排西起第9石。載:“世之三綱正而九法敘,皆其功德之福斯民也?!泵鞔煸霸诮右娍卓藞詴r說:“童子之言,爾祖尚記之不忘,況道德之奧者乎?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榮矣,此非爾祖之遺蔭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內(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雹荨吨煸芭c孔克堅、孔希學對話碑》,此碑位于孔府二門內側東面,南首?!逗槲涫攴捎又]林廟碣》⑥此石碣立于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仲春,現(xiàn)鑲嵌在孔廟西齋宿北墻,西起第25石。載:“敬仰道德,高明如天,博厚如地,儀范古今,存神過化,俾歷世而尊崇。嗚呼,至德大矣哉!予讀圣人書,□獲游于圣人門,疇昔之志足矣?!薄爸恋隆保饕感⒌?。《孝經·開宗明義》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碧菩谧ⅲ骸靶⒄?,德之至,道之要也?!薄逗槲涫吣陝⑿拗]林廟詩碣》⑦該石碣現(xiàn)鑲于孔廟西齋宿南墻,東起第2石。劉修為明代嘉議大夫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載:“道德尊前圣,文章發(fā)后賢?!眲⑿拊诖速澴u“素王”孔子的道德文章、教書誨人、安貧樂道以及后人對孔子的尊崇等。清代《康熙二十五年闕里至圣先師孔子廟碑》①此碑立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位于孔廟十三碑亭北面東起第三亭內。載:“殆與覆載合其德,日月并其明,四時寒暑協(xié)其序焉?!薄犊滴跞暧浦匦揸I里孔子廟碑》②此碑立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位于孔廟十三碑亭北面西起第二亭內。載:“道備中和,德參天地。”《嘉慶六年葺修大成殿記碑》③此碑立于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六月,現(xiàn)位于曲阜孔廟十三碑亭南面東起第四亭內,西排南石。載:“德為民(彝),道實公器。”民彝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倫理道德準則。《書·康誥》載:“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蔽覀冊谶@里不厭其煩地列舉歷代士人對孔子德性的推崇,就是為了說明“修德”在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如何進行德性教育呢?《大德三年闕里廟之學記碑》④此碑立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八月十□日,現(xiàn)位于孔府二門里東側,面北。載:“(古人)有(言):在(早諭教)?!庇衷唬骸埃ㄉ俪扇籼煨裕晳T如自然?!薄笆枪誓苎阅苁常词疽远Y。蓋(幼稚)之時,其心未放,則教易入,筋骸易束,德性易(養(yǎng))也?!薄胺蜃樱ń滩~)以學《詩》學《禮》,欲其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薄啊缎W》之教,(節(jié))目纖悉?!边@里分析了《小學》之教的意義,并提及孔子教育孔鯉的故事?!吧俪扇籼煨?,習慣成自然”,幼時是開展教育,培養(yǎng)德性、心智的最佳時期,因為“(幼稚)之時,其心未放,則教易入,筋骸易束,德性易(養(yǎng))也”。
修德的特色在于其實踐性,這樣才可以理解為什么顏淵在孔門弟子地位之高了,也可以明晰顏廟碑刻中對顏淵的頌揚之語并不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溢美之辭,而是發(fā)自肺腑的。如,《至順二年追封兗國復圣公及其夫人制碑》⑤此碑立于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九月,位于曲阜顏廟復圣殿下西首。載:“朕惟得孔氏之門,入圣人之域,顏子一人而已。觀其不遷怒,不貳過,以成復禮之功。無伐善,無施勞,益著為仁之效”。又如,《元統(tǒng)二年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載:“曲阜侯顏路,魯之君子,孔門高弟,忘其貧約,依歸圣人。其日用常行之間,道德之言,仁義之行,耳濡目染,心感神會,固以熏陶而成其德矣。況有亞圣之嗣,同師圣門,簞瓢陋巷,不改其樂,用行舍藏,庶幾于道,七十子之中,夫子獨稱其賢”。以上碑文奉祀顏子、追封顏子父母等各項優(yōu)渥待遇,就是在提倡德的實踐性。
不僅如此,孔子后裔多因其德性功業(yè)被碑文所載。如,《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⑥又稱“泰山都尉孔宙碑”,簡稱“孔宙碑”。此碑立于東漢桓帝延熹七年(164),原為孔林孔宙墓前的墓碑,乾隆年間移至孔廟保護,現(xiàn)位于漢魏碑刻博物館北屋,西起第14石。載:“緝熙之業(yè)既就,而閨閾之行允恭,德音孔昭”?!暗乱艨渍选痹醋浴对娊洝ば⊙拧ぢ锅Q》中“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鄭玄箋:“孔,甚;昭,明也。”碑文中還載有“于顯我君,懿德惟光”?!败驳挛┕狻痹从凇对娊洝ご笱拧A民》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即是以美德為榮。而《建寧四年博陵太守孔彪碑》⑦此碑原位于孔廟同文門下,現(xiàn)存于漢魏碑刻館北屋,西起第17石。則是博陵士人為紀念孔子第19代孫孔彪德政所立。
其他以儒家文化為標準的官吏也因“德政”被人立碑稱頌。如,《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載:“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請,優(yōu)游文省,(朋)儕慕其雅尚。朝廷以君蔭(望)如此,德□宣(暢),以熙平之(年),除魯(郡)太(守)。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如傷之痛,無怠于夙宵,若子之愛,有懷于心目。是時學??诵蓿任萸鍢I(yè),農桑勸課,(田織以)登。(入境觀)朝,莫不禮讓。化(感)無心,草石知變。恩及泉木,禽魚自安。勝殘不待賒年,有成期月(而已)。遂令講(習)之音再(聲)于闕里,來(蘇)之歌復詠于洙(中)。京兆五守無以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茲。雖名位未一,(風同)□□。(且)易(俗)之□,(黃侯不足)比(功);(宵)魚之感,宓子寧獨(稱)德”。此碑是魯郡民眾為太守張猛龍所立的頌德碑。據碑文記載,張猛龍于熙平之年出任魯郡太守,在任之時,“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學??诵蓿任萸鍢I(yè)”,有興起學校、推行教化之功,政績突出。離任后,郡人刻碑贊頌其功績,碑文之末及碑陰刻有郡之屬吏、魯郡士望等題名,總計達160余人,可見其聲名與威望之高。又如,《大歷八年文宣王廟門記》曰:“刺史孟公休鑒,德潤尊師,道肥希圣”?!暗聺欁饚煛笔菍γ闲蓁b的贊頌,又說孟公“夜火非官曹之燭”,可知孟氏的公私分明?!渡颀敹晡簝贾葙Z使君之碑》①此碑立于北魏神龜二年(519)。碑首圓形,額飾浮雕龍紋,刻“魏兗州賈使君之碑”,碑陰上段有“題賈使君碑陰”,下段有“重題賈使君碑陰”。該碑原立于兗州府學,后數(shù)度被湮沒。北宋紹圣三年(1096)、元至正十二年(1352),兩次被發(fā)現(xiàn)并復立。清康熙年間,兗州知府金一鳳將此碑由露天移入室內。1951年春移入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往東廡,1998年移入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西起第25石。也記述了賈思伯兗州刺史任內的政績。
古人對“德”的重視,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薄昂诵膬r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p>
的確,傳統(tǒng)中國人強調通過修德培養(yǎng)身心合一的和諧,注重“修己”的內化與“安人”的外化,并且這兩個過程是循環(huán)往復,不斷上升的。這是一種處理自我與他人關系的過程?!皟然笔谷擞行腋8校巴饣弊屓擞袣w屬感和自豪感。這種道德觀是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的。
德性文化為什么在傳統(tǒng)中國人那里歷久彌新呢?換句話說,核心價值觀的動力究竟是什么?這就是儒家強調的“道統(tǒng)”。唐代韓愈在《原道》篇中提出,“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并指出儒家所承傳之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也”。韓愈所言之道,概括起來說,實際上就是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后來的宋代大儒程顥、程頤、朱熹都在韓愈的基礎上闡釋、發(fā)展了儒家道統(tǒng)說。雖然諸儒對儒家道統(tǒng)的承傳排序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都強調對“道”的繼承與發(fā)展。道統(tǒng)觀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傳承有著深遠影響。
道統(tǒng)意識起源至少可以上溯至漢代?!妒烦勘吩唬骸拔粼谥倌?,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顏母毓靈。”這里將孔子說成是天上五帝之一黑帝汁光紀所生,宣稱孔子是天生的“大圣”,以證明其所說皆為“先驗”。漢代帝王接受孔子為漢立法的角色定位,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儒家道統(tǒng)價值。當然,孔子思想和儒學中仍有“以道抗勢”的趨勢?!妒烦亢蟊匪d的“恐縣吏斂民,侵擾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麥給,令還所斂民錢材”,就體現(xiàn)出儒家所提倡的清廉、愛民思想,這些都激勵著后世儒家用民本理想抗拒權勢,限制君權,對于漢及以后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政策都有深遠的影響。
早期的道統(tǒng)是靠血統(tǒng)來傳承的。歷代王朝加封孔子后裔,一是為了顯示國家對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希望孔子后裔能繁衍接續(xù)孔子的血統(tǒng)和道統(tǒng),為人們樹立一個實踐孔子思想的榜樣。魏晉時期的《黃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記載了魏文帝冊封議郎孔羨為魯縣百戶宗圣侯一事。“宗圣侯”并非孔子后裔奉祀之始。據《漢書·孔光傳》記載,在西漢元帝時,孔子十三代孫孔霸即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至元始元年,漢平帝又封孔均為褒成侯②《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和《建寧二年史晨前后碑》均有“褒成侯”的記載。,這是孔子后代因孔子受封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號。
唐朝時,后世的道統(tǒng)觀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明晰。如,《乾封元年大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載:“夫軒羲已謝,子姒迭微,步驟殊方,質文異轍。及流漦起噪,箕服傳訞,憲章版蕩,風雅淪喪。然而千齡接圣,崇朝可期;五百見賢,伐柯未遠?;浳┥险埽瞪苓\……言之不可極,其唯孔泰師乎?”碑文即從“軒羲已謝”開始講起,已有論及道統(tǒng)的含義。又如,《開元七年魯孔夫子廟碑》③此碑立于唐開元七年,今存曲阜孔廟十三碑亭。曰:“吞沙薦虐,軒皇底定。襄陵兆災,夏禹文命。周道失序,夫子應聘。刪詩述史,盛禮張樂?!崩铉咴诖藢⒖鬃游涣小包S帝”“堯”“禹”之后并加以稱頌。
宋代時,道統(tǒng)與正統(tǒng)的論辯成為時代人關注的命題。《太平興國八年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銘》載:“是故有其位則圣人之道泰,無其位則圣人之道否。大哉!夫堯舜禹湯,其有位之圣人乎!我先師夫子,其無位之圣人歟!”進而認為,道統(tǒng)與正統(tǒng)合二而一才能發(fā)揮作用,“繇是堯舜禹湯,苞至圣之德,有其位,故德澤及于兆民。逮乎周室衰微,諸侯強盛。干戈靡戢,黔首疇依。繇是仲尼有至圣之德,無其位,所以道屈于季孟……向使有其位,用其道,又何止夾谷之會沮彼齊侯兩觀之下誅其正卯,羵羊辨土木之妖,楛矢驗蠻夷之貢?必將恢圣人之道,功濟乎宇宙,澤及于黎庶矣”。這不僅是對道統(tǒng)問題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當時北宋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回應。
元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對道統(tǒng)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洞蟮率荒昙臃饪鬃又圃t碑》載:“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纘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边@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出自《禮記·中庸》,朱熹注曰:“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不僅如此,《至大元年懿旨釋典祝文碑》①此碑立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九月,位于孔廟十三碑亭院西起第四亭內,西面南石,面東。記載了在“明君重道,高邁百王”的背景下,大長公主懿旨擇日致祭孔廟,依據此懿旨,于至大元年九月在孔廟立《至大元年懿旨釋典祝文碑》。之后又立有《至大元年皇妹大長公主祭孔廟碑》和《泰定四年皇姊大長公主降香碑》,此三碑因參與祭祀主人公身份、性別的特殊性,從而備受關注。元代對顏子及其父母的追封,也是主要突出他們對孔子之學的傳承之功?!对y(tǒng)二年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載:“朕惟孔子之道大矣。學之以復,諸圣傳之,而得其宗者,其惟顏氏乎!”這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道統(tǒng)”觀,特別是唐宋以來流行的儒家道統(tǒng)說相一致??组T后儒對孔子之道有傳承之功,顏回為其正宗。在碑陰中也有“所貴乎圣賢之學,傳之于前者有所宗,授之于后者有所統(tǒng)。統(tǒng)宗之正,炳如日星”的說法。由此可見,元朝雖以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執(zhí)掌中原,但是在思想文化中也是接續(xù)前代的。
在歷代曲阜碑文中,明代對孔子之道推重到了極致?!吨煸芭c孔克堅、孔希學對話碑》記載了朱元璋與孔克堅的對話:“上曰:‘年代雖遠,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為爾祖明綱(常)、興禮樂、正彝倫,所(以)為帝者師,為常人教,傳至萬世,其道不可廢也?!憋@然,朱元璋尊孔的目的就是為了“其道不可廢也”。
《成化四年御制重修孔子廟碑》中記載:“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則異端橫起,邪說紛作,綱常何自而正?倫理何自而明?天下萬物又豈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焉,有天下者誠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薄皢韬簦】鬃又乐谔煜?,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其深仁厚澤,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無窮也?!贝吮叨荣潛P了孔子之道,治理天下一日也離不開孔子之道,因為它與“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焉”,它能使“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它還關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關乎民生日用,即“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它是“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載于六經者是已”,經孔子“從而明之,以詔后世耳”,是對先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在道統(tǒng)的源流上,《弘治元年大明重修宣圣廟記》記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倡明斯道于前,孔子申明斯道于后。倡明之功大矣,申明之功抑豈小哉”。就是說,孔子之道是自覺以三代文明為精華沉淀,自覺繼承、復興與發(fā)揚堯舜周孔以后的中國文化之主流傳統(tǒng)。
孔子之后的道統(tǒng)如何傳承的呢?《嘉靖二年陳鳳梧撰五圣贊碑》②此碑立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14),今見于孔廟奎文閣前洪武碑亭外北西墻上。分別記載了《先圣文宣王贊》《兗國公顏子贊》《郕國公曾子贊》《沂國公子思贊》《鄒國公孟子贊》,贊頌了儒家學派的五位圣人即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鬃訉W說經由曾子傳予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予孟子,又經后人代代相繼相承,歷經荀子、董仲舒、王通、韓愈、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等,形成了儒家的“道統(tǒng)”。
孔子及其后儒,有其道而無其位,如何實現(xiàn)“政統(tǒng)”“道統(tǒng)”合一呢?清代康熙帝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滴醵晔辉掠H臨曲阜孔廟,舉行了拜謁孔子祀典,宣讀御制祝文,并賜手書“萬世師表”四字匾。《康熙二十五年闕里至圣先師孔子廟碑》記載康熙二十三年謁孔之事,碑文記道:“朕惟道原于天,弘之者圣。自庖犧氏觀圖畫象,闡乾坤之秘,堯舜理析危微,厥中允執(zhí),禹親受其傳,湯與文武周公逓承其統(tǒng),靡不奉若天道,建極綏猷,敻乎尚矣??鬃由苤荆f布以老,非若伏羲堯舜之圣焉而帝,禹湯文武之圣焉而王,周公之圣焉而相也,巋然以師道作則,與及門賢喆,紹眀絕業(yè),教思所及,陶成萬世,是伏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統(tǒng),惟孔子繼續(xù)而光大之矣……朕忝作君,啟牖下民。深惟夫子師道所建,百王治理備焉。舍是而圖郅隆,曷所依據哉。因勒文于石,彰朕尊崇圣教,以承天治民之意”。康熙祭孔時行三跪九叩之禮,是前所未有的。他通過祭孔過程中一系列儀式、祭辭的編排,形成對道統(tǒng)連接的一種論述。通過祭孔,使清初“政統(tǒng)”連接上文化“道統(tǒng)”,這樣祭孔祀典的帝王便成為“道統(tǒng)”的“繼承人”??滴鯊男∈熳x經典,研經究史,以弘揚道統(tǒng)、治統(tǒng)為己任。在《康熙三十二年御制重修闕里孔子廟碑》中再次表露其心跡:“朕惟大道昭垂,堯舜啟中天之盛,禹湯文武紹危精一之傳。治功以成,道法斯著。至孔子雖不得位,而贊修刪定,闡精義于六經。祖述憲章,會眾理于一貫。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正人心,使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燦然丕著于宇宙,與天地無終極焉。誠哉!先賢所稱: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也?!笨滴醯巯M骶鲙煘橐惑w,最終實現(xiàn)政道合一,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
以孔子時間為原點,我們向前可以回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向后可以發(fā)現(xiàn)孟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陽明。這個從歷史走來,又走向歷史的道統(tǒng),在超越中保持著不變的特色。這就是所謂的“濟古維來”。從這個角度看,儒家學說代表和傳承的是中華民族逐漸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體系,不僅是孔、孟個人的理論,也不單純是他所代表的儒家一派的思想。總之,道統(tǒng)傳承為傳統(tǒng)中國人提供了價值源泉,成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不竭的精神動力。
總之,傳統(tǒng)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專注“內在修德”、敬重“道統(tǒng)傳承”,對涵泳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形成傳統(tǒng)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思想觀念對于我們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值得進一步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