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重慶400715)
《辛丑條約》是晚清史上最為重要的外交條約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導(dǎo)致了清政府的覆亡。得益于前輩學(xué)者的研究,其訂約過程已大致清楚,但有些側(cè)面仍值得深入探討。在筆者看來,此次議約與以往議約的一個重要不同在于政務(wù)程序。其時,中央政府顛沛流離,用人、行政皆不能自主,因此在議和人選問題上做出了十分特殊的安排:慶親王和李鴻章授為“全權(quán)大臣”在京議和,劉坤一、張之洞二督則留在原任函電會商。雙方步調(diào)不盡一致,意見也常有分歧。行在處理議和問題,需要兼顧雙方立場,意見往來形成“三角”格局。同時,作為決策中樞的軍機處此時人員不整,多數(shù)時間僅有榮祿等三名大臣,辦事體制多有變通,權(quán)勢較平常膨脹,但他們卻不諳交涉,難以駕馭慶、李和劉、張之間的紛爭,為照顧雙方感受,不惜犧牲某些條款上的利益,這不能不影響到條約文本的定案。對此,馬忠文、戴海斌等先生已有所揭示,但尚未見專題申論。①參見戴海斌:《〈辛丑條約〉議定過程中的一個關(guān)節(jié)問題——從“懲董”交涉看清政府內(nèi)部多種力量的互動》,《北方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1期;馬忠文:《榮祿與晚清政局》,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98頁;另,韓策:《行在朝廷·全權(quán)大臣·東南督撫:辛丑議和與清廷“三角政治”》作為通俗讀物對該問題也有討論,載《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第11期。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以樞臣、全權(quán)大臣和劉、張二督的三方關(guān)系演變作為考察該時期政治與外交變局的主線,揭示《辛丑條約》何以代價巨大的另一種原因。
晚清時期,軍機處為實際的行政中樞,其人員構(gòu)成格外為中外關(guān)注。庚子前期,軍機處共有六名大臣,分別是世鐸、榮祿、剛毅、王文韶、啟秀、趙舒翹。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4日)“西巡”之際,世鐸、啟秀滯留京城、榮祿逃往保定,隨扈者僅剛、王、趙三人。八月初七日,經(jīng)剛毅奏請,慈禧添派端郡王載漪執(zhí)掌中樞。這一安排引起列強極大不滿,各國紛紛施壓。八月二十一日,在東南斡旋和局的李鴻章(全權(quán)大臣)、劉坤一(江督)、張之洞(鄂督)、袁世凱(東撫)四人聯(lián)銜上奏,以列強“必欲先辦主持拳黨之人而后開議”為由,請將載漪、剛毅、趙舒翹等六名“禍首”革職查辦。②《大學(xué)士李鴻章等折》(光緒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90頁。慈禧雖不情愿,但非此不能“開議”,拖至閏八月初二日,只好下詔撤去載漪一切差事,剛、趙二人交部議處,新增鹿傳霖入樞。經(jīng)此之變,行在保守勢力大衰。消息傳出,李鴻章和劉坤一、張之洞等決定抓住這一時機,運動主和派樞臣榮祿入值,以進一步堅定慈禧立場、及早促成開議。①李與劉、張等人合謀榮祿入值一事,可參看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27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4~329頁。閏八月初九日,李鴻章為此出奏。此時中樞人手嚴重不足,慈禧接奏后沒有太多猶豫,即于十四日允榮祿入值。九月二十一日,榮祿到西安與兩宮會合。此事為庚子政局一道重要分水嶺。其一,榮祿到后,中樞人員才穩(wěn)定下來,由他和王文韶、鹿傳霖組成的樞臣陣容與議和相始終,支配著該時期的內(nèi)政與外交。②榮祿到西安時,剛毅已病死、趙舒翹稱病不出,故樞臣只有他和王、鹿三人。至來年四月議和尾聲又添派瞿鴻禨入樞。其二,榮祿因深得慈禧寵信,在政體上得到特殊眷顧。比如,承平時期,軍國政令皆由皇帝裁決,樞臣系備顧問。但該時期慈禧既信任榮祿之忠,并不事事躬親,若干事務(wù)允其放手去做。③隨扈軍機章京王彥威編《西巡大事記》收錄有辛丑(1901年)三月二十三日軍機大臣奏片一道,內(nèi)容是“匯舉連日各處電商償款大致情形撮要恭呈御覽”。其中文字表明,當(dāng)時外臣發(fā)來的電報,慈禧并不逐一過目并批示,有些電奏是由軍機大臣事先處理,事后將電文大意擇要恭呈御覽。這一奏片提示出駐蹕西安時期中樞政務(wù)程序的異常,值得注意。參見李育民等點校:《清季外交史料》(9),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4860頁。再如,為防止樞臣權(quán)勢坐大,清代定制嚴格限制樞臣與外臣之聯(lián)絡(luò)。凡外臣奏事皆需直達御前而不得事先關(guān)會軍機處;軍機處以皇帝名義傳達政令,“不得獨立行使權(quán)力”。④劉子揚:《清代軍機處》,《歷史檔案》1981年第2期。但榮祿主政后,樞臣從幕后走到臺前。他們發(fā)出的政令,除了以皇帝名義行文的“諭旨”外,還有以軍機處名義行文的“樞電”;外臣發(fā)給行在的電報公文,除了致皇帝的“電奏”外,還有給樞臣的“致軍機處公電”。⑤樞臣以軍機處名義發(fā)出的“樞電”和外臣致軍機大臣的“致軍機處公電”在《義和團檔案史料》《李鴻章全集》《愚齋存稿》等文獻中收錄不少,本文后面也有引用,可參看。簡言之,樞臣與外臣(尤其是議和大臣)的聯(lián)絡(luò)已經(jīng)常態(tài)化,這是考察該時期政局需特別注意的一點。
與樞臣情形相似,“開議”之前議和大臣人選也在不斷變動。七月十三日,當(dāng)聯(lián)軍逼近京城之際,慈禧諭令李鴻章為全權(quán)大臣,向各國商請停戰(zhàn)。但因李的“親俄”背景,這一人選沒有得到列強普遍接受。以此,李一直滯留滬上,其發(fā)出的求和電文,列強大多反應(yīng)冷淡。與此同時,主持“東南互保”的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盛宣懷等人雖無議和大臣之名,卻深得各國(尤其英、日兩國)好感,私下策劃過一系列緩和局勢的舉動。京陷之后,慈禧七月二十五日以六百里加急諭令李鴻章“迅籌辦法”,繼續(xù)視李鴻章為議和的唯一人選。⑥《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248頁。但此時英、德等國仍強烈抵制李,拒絕承認其“全權(quán)”資格,轉(zhuǎn)而提出“專恃劉、張二人主議”。⑦劉坤一:《寄張制軍》(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劉坤一遺集》(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6頁。日本則折中立論,接受李鴻章的“全權(quán)”地位,但須另添劉、張、慶(王)、榮(祿)四人為“全權(quán)”。由于當(dāng)時日本在停戰(zhàn)開議方面態(tài)度最好,李鴻章只好按該方案出奏(時在八月初一日)。慈禧此時雖成驚弓之鳥,卻并未爽快答應(yīng),其八月初七日批復(fù)僅同意添派慶王、劉、張三人議和,卻未派給“全權(quán)”身份,又強調(diào)劉、張二人須留在原任“函電會商”。⑧《軍機處寄全權(quán)大臣李鴻章電旨》(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初七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上),第530頁。這表明,在議和人選上,慈禧有其特殊顧慮。此番“添派”未達到英、德等國滿意,僵局仍在繼續(xù)。八月初九日,李鴻章再次按日本方案出奏。十四日,慈禧無奈在人選問題上再次妥協(xié):全盤接受日本的人選提議,劉、張、慶、榮悉數(shù)添派議和,但四人未加“全權(quán)”頭銜。⑨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第26冊),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第299頁。這次調(diào)整得到列強的部分諒解。十七日,態(tài)度最為強硬的英國表示:除榮祿外,不對其它議和人選的資格持異議。這一表態(tài)后,李鴻章于二十一日由滬北上,而奕劻也在稍早前回到北京斡旋。至此,議和人選問題才初步解決。不過,英德等國依然對“親俄”的李鴻章心存不滿,繼續(xù)為劉、張的“全權(quán)”地位施壓。閏八月初十日,慶王轉(zhuǎn)達在京公使的立場,奏請加派劉、張為“全權(quán)”。⑩《慶親王又片》(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初十),《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668頁。慈禧批復(fù)時做出兩個調(diào)整:添派慶王為“全權(quán)大臣”;加劉、張二人“便宜行事”之權(quán)。但對原奏所請“全權(quán)”一事置之不論。這已經(jīng)是慈禧第三次拒絕派給劉、張“全權(quán)”頭銜。何以她在這一問題上如此堅持?細味諭旨原文,似能看出一些奧妙:
慶親王奕劻著授為全權(quán)大臣,會同李鴻章妥商應(yīng)議事宜。劉坤一、張之洞均著仍遵前旨、會商辦理,并準便宜行事。該親王等務(wù)當(dāng)往還籌商,折衷一是,勿得內(nèi)外兩歧,致多周折。是為至要。①《軍機處字寄慶親王等電旨》(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二十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689頁。
其中最可注意者為“內(nèi)外兩歧、致多周折”一句。這背后既包含著慈禧對日后政務(wù)程序的擔(dān)心,也包含著對日后權(quán)力分配的警惕。質(zhì)言之:若加派劉、張為“全權(quán)”,則劉、張之地位與慶、李完全相同。將來政局中會出現(xiàn)權(quán)力相等、但又不在一處的兩套議和班子。當(dāng)行在處理議和問題時,既要與北京的班子聯(lián)絡(luò),又要與東南的班子聯(lián)絡(luò),政令往來必成“三角”局面,所謂“致多周折”既指此意。更重要的是,在“西巡”之前,朝廷已失去對東南督撫的有效控制,許多政令不被執(zhí)行。將來議和事關(guān)慈禧的政治命運,如果不對這些督撫的權(quán)力有所約束,可能會導(dǎo)致無法收拾的后果。所以在人選安排上,慈禧不能不有十二分的小心。其親信奕劻授為全權(quán)大臣,可對李鴻章有所監(jiān)督和牽制;但劉、張兩人遠離北京,又在本省有強大勢力,駕馭更難。所以,慈禧無論如何不愿給以等量的“全權(quán)”地位,她要竭力維持一種“一主一從”“一高一低”的局面,且強調(diào)雙方意見要整合為一。這樣既可以得函電往來之便,又可以讓北京制約東南。慈禧的這一安排雖費盡心機,但在當(dāng)時動蕩混亂的局勢下不過是一廂情愿,其后的政情變化并未按照她的算盤展開。
慶、李與劉、張同屬主和陣營,雙方在“西巡”之前有過不少合作。七月間李鴻章被授為全權(quán),即是劉、張聯(lián)銜奏請;八月間添派劉、張議和,李鴻章也非常積極。英、德不承認李鴻章全權(quán),劉、張四處為之斡旋。該時期雙方遇事互商,大有水乳之勢。但八月底李鴻章北上之后,情形大變。由于當(dāng)時南北電報線路多遭破壞,局勢又瞬息萬變,遇事來不及電商。另外,李到天津后主要依靠俄方進行斡旋,需要與親英日的劉、張二人保持距離。所以,從這時起,李并不將交涉進展通知劉、張,更不用說“會商”。閏八月二十日慈禧強調(diào)“會商”后,李依然如此。所以,李鴻章一方首先破壞了慈禧期望的“往還籌商、折衷一是”安排。此時,劉、張一方也有覺察,但反應(yīng)十分溫和。他們十分敬重李的“全權(quán)”地位,遇事注意分寸,起初并無怨言。②劉坤一閏八月二十三電張之洞、盛宣懷謂:“京滬電不易通,隨時會商恐多延誤。此后仍宜聽邸、相議行為妥?!保愋衤吹戎骶帲骸妒⑿麘褭n案資料選輯之七·義和團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頁)這等于是接受了李鴻章“不會商”的局面,此時并無抵觸情緒。不過,此時之大環(huán)境畢竟險惡,劉、張救時心切、不甘袖手旁觀,漸漸對李的做法產(chǎn)生不滿。這一苗頭出現(xiàn)于九月初。其時因慈禧遲遲不愿重辦“禍首”,列強發(fā)起新一輪軍事攻擊,先后有奪保定、殺廷雍、占西陵之舉。此時,劉、張心急如焚,切盼早日解決“禍首”問題。但該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擬議”環(huán)節(jié)。慈禧也有心重辦,不過,她是想知道列強的底牌后再行懲辦,所以曾多次諭令李鴻章先“擬議”一個懲辦方案。③慈禧最早諭令李鴻章“擬議”是在閏八月二十六,此后九月初四、初七等日又多次催促。參見《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712、730、734頁。但此時并未“開議”,李無從得知列強底牌,所以遲遲不曾“擬議”。事情就這樣陷入僵局。此間,劉、張躍躍欲試,設(shè)想過若干破局之法,但因有“分際”所在,不便繞開“全權(quán)”獨立行事。另一方面,局勢日益糜爛,他們又不甘心坐視。在這種兩難境地下,兩人對李鴻章由“盼”生“怨”。九月十八日,張之洞致劉、袁、盛電文中,批評李就“禍首”問題的具奏“自緊自松”“老筆亦有疏漏”。二十八日,張致劉電更抱怨李鴻章“向不愿與商外間”,如此下去,江鄂“徒有會議之責(zé),而無會議之實”。④張之洞兩電分別見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第10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86、8408頁。這樣,半是出于對局勢的焦慮,半是出于對李的不滿,九月二十日前后,他們決定另換思路,從“樞臣”一方打開僵局。當(dāng)時,榮祿即將到達行在,劉、張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如果榮到后能說服慈禧重辦、而李鴻章又恰好在此時“擬議”,則內(nèi)外必能形成合力、一舉解決“禍首”問題。為此,他們一方面電促李鴻章迅速“擬議”,另一方面又電囑榮祿在中樞接應(yīng),同時還請出盛宣懷、袁世凱一同用力。⑤參見《愚齋存稿》卷44(民國刻本)中九月十五至二十二日劉、張、盛、袁四人之間的往來電文。劉、張的本意雖系助力李鴻章打破議和僵局,但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首先,在這一計劃中,劉、張是主導(dǎo)者,李鴻章成了配合者,“全權(quán)”和“會商”的角色顛倒過來。李雖未必因此心生不滿,但難點在于他無法配合——此時仍未開議,無從了解列強底牌。所以,李始終未按劉、張的期望“擬議”。其次,榮祿到后,雖促成慈禧于二十二日加重處分,但尺度太小,遠達不到列強的預(yù)期。李鴻章聞訊后不但毫無喜色,而且在復(fù)盛宣懷電文中大罵榮祿:“二十函抄各電,苦口忠言,乃榮一到,竟明發(fā)定案,頗自居功,圓媚可鄙?!雹佟都氖⒕┨谩罚ü饩w二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419頁。在李看來,“禍首”問題不該在這個時候“定案”,更不該由行在一方單獨定案(所謂“頗自居功”即此指)。此次懲辦不到位,再請就更難。歸根到底是打亂了他的計劃。這樣,劉、張的計劃以失敗告終。此事不但沒有解決“禍首”問題僵局,而且對中樞、全權(quán)大臣與劉、張二督的三方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其一,在李鴻章一方,由于他對榮祿嚴重不滿,此后與樞臣的關(guān)系較為疏遠,除不得已的公務(wù)聯(lián)絡(luò)外,私下的函電互商十分少見。同時,李鴻章對運動此事的劉、張二人也有意見。自北上之后,李鴻章就抱有一種看法:劉、張遠在東南,對一系列交涉不知底蘊,意見多有隔膜。②參見九月初三日《盛宣懷致劉坤一函》所引李鴻章言論,《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七·義和團運動》,第339頁。經(jīng)此之事,李鴻章更認為劉、張的想法不切實際,無互商之必要。所以,其后的議和進展,李仍不告知劉、張二人。劉、張時而主動相商,李亦十分排斥,十月間他明告盛宣懷:“電費每月巨萬……劉、張空論長電,弟務(wù)于轉(zhuǎn)電時刪冗摘要,以免虛糜?!雹邸都氖⒕┨谩罚ü饩w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455頁。由于缺乏互商渠道,日后議和中出現(xiàn)了北京自北京、東南自東南的局面。二者步調(diào)不盡一致、立場也常有分歧。行在決策要兼顧與雙方的聯(lián)絡(luò)。當(dāng)初慈禧所擔(dān)心的“三角”格局最終還是形成。
其二,在劉、張一方,他們由于難以同李鴻章進行合作,日后更注意利用樞臣來表達意見、影響政局。在這方面,他們本有“裙帶關(guān)系”之便(劉坤一與榮祿系多年密友,張之洞則是鹿傳霖妻弟),榮祿入值后,又從體制上掃清了聯(lián)絡(luò)障礙。所以從這時開始,劉、張一方(以及關(guān)系密切的袁世凱、盛宣懷等東南大員)一直與樞臣保持著頻繁的公、私聯(lián)絡(luò),其意見可以不經(jīng)過李鴻章而直達行在。另需注意的是,慶、李與劉、張雖有“全權(quán)”“會商”之別,但由于局勢特殊,二者的實際權(quán)勢相差不大。慶、李系“全權(quán)”,但這時期兩宮及中樞并不在京,其意見往來也要通過函電,速度上并無優(yōu)勢。劉、張雖無“全權(quán)”之名、也不在議和一線,但他們與列強駐滬領(lǐng)事、清政府駐外公使有良好的公、私交情,通過這兩個群體,他們可以與列強外交部門直接聯(lián)絡(luò)。另外,李鴻章雖不告、不商議和進展,但其電奏要通過盛宣懷轉(zhuǎn)發(fā)行在,劉、張通過盛也可以對京中政情了解到七七八八。④盛宣懷由于維護“東南互?!?,庚子前期就與劉、張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李鴻章北上后,盛宣懷能感覺到李對劉、張有所排斥。但他想竭力調(diào)和雙方、共同推動議和,所以常將李電轉(zhuǎn)發(fā)給劉、張。因此,南北議和大臣實際權(quán)勢本就接近平衡,如今樞臣的因素又在劉、張一方增添了一顆砝碼,二者更加旗鼓相當(dāng)。若江鄂有心對抗北京,權(quán)勢上是夠用的。只不過,在九、十月間,李與劉、張的關(guān)系余溫尚存,雙方對彼此雖有不滿,但都注意著分寸,矛盾并未公開。十一月“開議”之后,情形就大不一樣。
(一)“大綱”問題交涉階段
十月間,列強的軍事進攻暫告停止,局勢走向緩和。十一月初二日(1900年12月23日),列強將“議和大綱”交予中方。次日,李鴻章電奏行在,主張速允。⑤參見《寄西安行在軍機處》,《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473頁。初六日,中外雙方在北京“開議”。行在當(dāng)日電諭慶、李:“所有十二條大綱,應(yīng)即照允?!雹蕖妒⒕┨棉D(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午刻到),《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482頁。據(jù)此,“大綱”已得到批準,只待李鴻章畫押。但就在這一天,張之洞兩次致電樞臣,對禁運軍火等條款提出異議。榮祿等人非常認同,初八日,他們以“軍機處”名義回復(fù):
兩電已面陳,上意甚以為然,并諭令轉(zhuǎn)電。趁此開議之際,但有所見,即電商慶、李酌議……貴督與江督本系奉有會商條議之旨,此電并祈轉(zhuǎn)電江督為要。榮等。⑦《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470頁。
初九日,軍機處電寄慶、李,要求其按照張之洞意見將有關(guān)條款刪改。隨后張之洞又接連兩次電奏,對“大綱”中的其他條款表示異議,相應(yīng)提出兩個重要請求:一是“暫緩回鑾”;二是刪除“大綱”中“尊奉內(nèi)廷諭旨”等字眼。對此,行在的處理態(tài)度一如之前,均電諭慶、李,參照張之洞意見辦理。初九日諭旨還強調(diào):
該督與劉坤一均奉有會商便宜行事之旨,但有所見,即著徑電該親王等商酌,以期妥速。奕劻、李鴻章現(xiàn)議條款,如有應(yīng)行參酌之處,亦隨時電商該督等。①《軍機處寄湖廣總督張之洞等電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859頁。
據(jù)此可知,行在對當(dāng)時意見往來方式十分不滿:張有異議不直接商于慶、李,卻讓朝廷在中間轉(zhuǎn)達,這正是閏八月二十日諭旨所警惕的“周折”局面。故該諭旨重申二者應(yīng)直接會商。從諭旨的措辭看,行在對李與江鄂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并不知情。由此,中樞在處理張的電奏時沒有很好拿捏雙方感受。特別是十三日諭旨,竟要求慶、李“隨時電商劉坤一、張之洞,互相妥酌,切勿草率畫押”。②《軍機處寄全權(quán)大臣奕劻、李鴻章電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863頁。黑體為筆者所加。若此,慶、李作為“全權(quán)”卻沒有畫押的權(quán)力,反倒需要等待江鄂的意見才能定奪。這毫無疑問是對李鴻章權(quán)力的嚴重冒犯。因此,盡管諭旨的本意是敦促雙方和衷商辦,卻無意間點燃了南北第一次公開沖突的導(dǎo)火索。十四日,李在電奏中發(fā)起全面反擊,逐一否定張之前的各項所請,最后還狠狠挖苦:“不料張督在外多年,稍有閱歷,仍是二十年前在京書生之習(xí),蓋局外論事易也。”十六日,李在另電中又稱:“劉、張等相距太遠,情形未能周知,若隨時電商,恐誤事機?!雹邸都奈靼残性谲姍C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四、十六日),《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494、496頁。公開拒絕了行在要求其“會商”江鄂的指令。稍早前,張之洞在十一日致鹿傳霖私電中也將矛盾揭破:“合肥從不來商,但電奏后轉(zhuǎn)知。昨見合肥電有‘定約畫押’之語,萬分焦急,故請電旨飭下全權(quán),并請樞廷電告之也?!雹堋稄堉慈罚ǖ?0冊),第8474頁。
對于主持全局的樞臣來說,這是一道突然而又棘手的難題。李不愿“會商”的表態(tài)不僅是對張之洞權(quán)力的否定,也是對歷次諭旨的公開違抗。放在往常,必然會給予一定警告,但在當(dāng)時的局勢下,慈禧也好、榮祿也好,都未如此處理。查“西巡”期間慈禧的有關(guān)言論可知,在她心目中,李鴻章“威望為外人所信服”,“別人不能向洋人說話”。⑤《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213頁;第28冊,第305頁。基于這種認識,李鴻章在議和中的地位無可取代。此時“禍首”問題仍懸而未決,慈禧、榮祿也很可能被追責(zé),這有賴于李鴻章在議和中的斡旋。所以,盡管李的上述做法近于跋扈,但慈禧和中樞選擇了隱忍不發(fā),隨后的諭旨連一句警告措辭都沒有。另一方面,從內(nèi)心來講,行在君臣不可能認同李鴻章的做法。從前引十一月初八等日“樞電”“上諭”來看,慈禧和中樞十分重視劉、張二人意見,也十分清楚他們與英、日等國的關(guān)系。最好的局面當(dāng)然是雙方都能參與議和、和衷辦事。為解決這一難題,慈禧與中樞曾經(jīng)醞釀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將下一階段的談判由北京移往上海,這樣李與江鄂不再天各一方,或許雙方能夠和衷。十一月十五日,中樞由鹿傳霖出面對江鄂進行試探。但劉、張均擔(dān)心列強不肯配合,事情最終不了了之。⑥參見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張香帥來電兼致峴帥》及十八日《劉峴帥來電兼致香帥》,《愚齋存稿》卷49,民國刻本。
“移滬”計劃流產(chǎn)后,行在未再想出新辦法來緩和雙方關(guān)系。所以在這次政爭中,行在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引爆了李與江鄂的矛盾,又沒能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其后,江鄂之意見更難商于李鴻章,遇有重要謀劃,往往是先運動樞臣、再由樞臣說服慈禧。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江鄂通過這種方式合謀的一個重大成果即促成“新政詔書”,限于篇幅,筆者擬另文述之。
(二)“禍首”問題交涉階段
庚子十一月底(1901年1月)“大綱”畫押后,“禍首”問題再次凸顯,成為時局中最棘手的難題。對此,行在和李鴻章雖然都未曾怠慢,但處理的方法又落入了之前的怪圈:行在同意加重,但要求李鴻章先行“擬議”;⑦參見榮祿等十一月二十九、十二月初八日致李鴻章“樞電”?!独铠櫿氯罚ǖ?7冊),第518、538頁。李對列強的底牌不確定,遲遲不復(fù),倒懷疑朝廷“袒護”。⑧《致李經(jīng)方》(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李鴻章全集》(第36冊),第264頁。雙方你來我往,終把問題拖入絕境:由于一直不見中方主動懲辦,列強于十二月十八日聯(lián)合照會,要求將載漪等11人一律處死。李鴻章隨即奏報行在,主張速允。⑨《寄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556頁。中樞斷不相信這是列強的真實要價,懷疑是部分國家故意刁難,遂求助于劉、張一方。十九日,中樞以“樞電”行文劉、張、盛三人核實列強是何居心,并請三人“從旁解救”。⑩《寄江督劉峴帥、鄂督張香帥》(十二月十九日),《愚齋存稿》卷50,民國刻本。在劉、張等回復(fù)之前,行在未按李鴻章要求迅速下旨。這讓李在京如坐針氈:其時列強武力威脅不斷升級,多次宣稱要攻取山西。
為避免決裂,李鴻章二十三日再次敦促朝廷決斷,否則“危在旦夕”。出于安撫李的需要,二十五日(2月13日),行在頒布一道“加重”諭旨,但對英年、趙舒翹、啟秀、徐承煜等四人未處死罪。之所以如此下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坤一、盛宣懷在回復(fù)十九日“樞電”時稱東南正在設(shè)法,英、趙等人有望“議減”。①劉坤一:《覆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602頁;盛宣懷:《寄行在軍機大臣》(十二月二十二日),《愚齋存稿》卷50,民國刻本。 盛宣懷:《寄西安榮中堂》(正月初八日),《愚齋存稿》卷51,民國刻本。二十五日諭旨下發(fā)后,列強不滿意,李鴻章也不滿意。故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局勢更緊,眼看聯(lián)軍西進已箭在弦上。二十九這天,李鴻章接連三次急電行在,要求朝廷速按列強要求照辦,“勿為局外搖惑”。②《致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午刻),《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581頁。 分別參見《楊儒庚辛存稿》,第77、240頁所錄正月初九日電旨。對照上一注釋中盛宣懷初八日來電可知,這兩道電旨是榮祿采納盛宣懷建議的結(jié)果。這里的“局外”無疑就是影射劉、張。二人雖有心繼續(xù)挽救,但也擔(dān)心拖延生變、更不愿因此激怒李,所以只做了少許努力之后便回復(fù)中樞:無可挽回。③《兩江總督劉坤一等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下),第954頁。正月初三日(1901年2月21日),行在下旨將英、趙等四人一律處死。至此,“禍首”問題才算了結(jié)。
回顧“禍首”問題的前前后后,中樞、北京、江鄂三方根本立場并無不同。意見分歧在于時機、輕重等細節(jié)。即便如此,三方仍無法做到步調(diào)一致、密切配合,是以九月二十二日之后再沒有頒布過一道“加重”上諭,直到把問題拖入絕境。④此間,清政府曾有過一次“加重”做法,即把九月二十二日諭旨漏掉的董福祥“革職”,但是以“密旨”字寄北京,僅供談判時向列強出示。參見盛宣懷:《寄北京慶親王、李中堂》(十二月初八日),《愚齋存稿》卷50,民國刻本?!暗準住眴栴}告結(jié)之際,“俄約”問題已經(jīng)棘手,北京與江鄂的關(guān)系又遇考驗。
(三)“俄約”問題交涉階段
議和之前,俄國已占領(lǐng)了東三省。為達到獨霸目的,俄企圖在北京“公約”之外單獨立約?!岸砑s”問題由此出現(xiàn)。十一月十一日(1901年1月1日),行在據(jù)李鴻章提議,授駐俄公使楊儒為“全權(quán)大臣”,與俄方展開秘密談判。
十二月二十八日,談判告一段落,俄方提出一個條約文本(12條),要求中方批準畫押。辛丑正月初五日,該條約遞達行在。此時,慈禧和中樞已經(jīng)知道這是一塊燙手山芋。原來,“俄約”談判雖極為秘密,但早在庚子十一月底(1901年1月)日本就獲得了情報,迅即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十二月間,英、美、德、奧等國也聞風(fēng)而動,均以“俄約”有礙“公約”為由,要挾中方不得簽約。⑤各國的干涉情形可參見李鴻章正月初九日電奏,《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29頁。東南得知這些消息后極為焦慮。初五條約到后,張之洞、盛宣懷等人或私電榮祿、或公電軍機處,切囑“萬不可允”。⑥參見正月初五日《劉坤一電樞垣》、初六日《張之洞電樞垣》,《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楊儒庚辛存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0年,第238頁;按:該書將兩電日期誤為初六、初七日,今據(jù)電碼改正;又參見盛宣懷:《寄西安榮中堂》(正月初八、初十日),《愚齋存稿》卷51,民國刻本。劉坤一還親電李鴻章解說利害,勸其從緩。⑦《盛宗丞轉(zhuǎn)江督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十四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40頁。
李呈遞“俄約”時,也主張繼續(xù)磋磨后再行畫押。⑧正月初六日李鴻章電奏提議:“令楊探詢(俄)各部口氣若何,再與從容議約,急脈緩受為宜?!保ā独铠櫿氯返?8冊,第20頁)但是面對英日等國干涉及江鄂的反對,為免節(jié)外生枝,轉(zhuǎn)而主張速簽。其正月初九日電奏攻擊劉、張“素昵英日”,敦促“早定”。⑨《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29頁。因此,在“俄約”問題上,李和江鄂早早處于對立狀態(tài)。隨后,為達到“畫押”或“拒約”目的,俄方施壓李鴻章,英日則運動江鄂,極盡明爭暗斗。⑩分別參見《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29~62頁;《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602~2606頁;《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507~8512頁。而所有壓力最終都匯總到中樞處,讓榮祿等人舉棋不定。畫,可能激各國之怒,導(dǎo)致瓜分;不畫,可能激俄之怒,霸占東三省永不歸還。萬般無奈之際,榮祿采取了盛宣懷正月初八日的提議,從李和劉、張兩方入手,“將(俄約)必不可允者責(zé)成李相、楊使竭力減除;并由劉、張覆日本等國請其設(shè)法幫助”。①劉坤一:《覆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602頁;盛宣懷:《寄行在軍機大臣》(十二月二十二日),《愚齋存稿》卷50,民國刻本。 盛宣懷:《寄西安榮中堂》(正月初八日),《愚齋存稿》卷51,民國刻本。據(jù)此,中樞初九日寄出兩道電旨:一是諭令李鴻章懇求俄國刪改部分條款;二是諭令劉、張請英、日等國直接向俄國施壓、迫使俄方讓步。②《致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午刻),《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581頁。 分別參見《楊儒庚辛存稿》,第77、240頁所錄正月初九日電旨。對照上一注釋中盛宣懷初八日來電可知,這兩道電旨是榮祿采納盛宣懷建議的結(jié)果。對此,李鴻章十分不滿。他先后于正月十六、十八、二十等日接連電奏,或批評江鄂所言不可信,或渲染俄將“決裂”,均催促早日畫押。①《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46、49、50、56頁。 《岑中丞來電并致劉峴帥、張香帥等》,(辛丑)二月初四日,《愚齋存稿》卷53,民國刻本。中樞則堅持從兩面入手,俄方答應(yīng)“改約”之前不畫押。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對李極盡安撫,去電中百般解釋朝廷為難。
中樞的堅持取得了部分效果:正月二十三日(1901年3月13日),俄方在英日等國的干涉下,刪除少許“刺目”條款。但為了逼迫中方早日畫押,此次以最后通牒形式交約:“允”或“不允”限兩周內(nèi)答復(fù)(二月初七日之前)。正月二十六日,新約由李鴻章轉(zhuǎn)達行在。②《寄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發(fā)),《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64頁。 王文韶記初五日決策內(nèi)幕稱:“東三省俄約,東南各督撫力爭不宜畫押,上為所動,今日全權(quán)奏請畫押,堅不允準。”見袁英光等整理:《王文韶日記》(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019頁。此時,畫與不畫更難決斷:其一,俄已讓步,若不畫,更易激成武力沖突。其二,劉、張求助英日已有成效,英方同意設(shè)法、囑中方暫時不得畫押。③《劉峴帥來電并致香帥、慰帥》(正月二十八日到),《愚齋存稿》卷52,民國刻本。 參見《李鴻章全集》(第28冊),二月初六等日電,第97~104頁。故此時畫押,也更易激英日之怒。起初幾天,中樞冀望于央求俄方“展限”,好有更多時間補救,但遭到嚴厲拒絕。④參見軍機處二十七、二十八日致李鴻章電旨及其覆電,《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73、77、79頁。 參見二月初五日《安慶王府臺來電》中某軍機章京密電,《張之洞存各處來電》(辛丑第9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182-147。時間一分分流逝,而各方都未傳來轉(zhuǎn)機。二月初一日這天,畫與不畫到了最后決斷關(guān)頭。榮祿的焦慮達到極點:李鴻章的來電一味催促畫押,劉、張的來電則一味勸告不畫,兩方均不見有緩解局勢的切實辦法。王、鹿二樞臣也各主一方,更添其亂。萬般無奈之下,榮祿干脆把責(zé)任推給李鴻章,讓李自行決斷。某軍機章京致王之春(皖撫)密電記載當(dāng)時內(nèi)幕甚詳:“鹿見同各帥(劉、張等督撫)。王見同李(鴻章)。榮要李擔(dān)利害。”⑤《安慶王撫臺來電》(二月初五日申刻發(fā)),《張之洞存各處來電》(辛丑第9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182-147。所謂“榮要李擔(dān)利害”,不是支持李畫押,只是不阻止李畫押,不讓中樞站到李的對立面。抱著這一態(tài)度,榮祿等人初二日以“軍機處”名義電告:“惟有請全權(quán)定計,朝廷實不能遙斷也?!雹蕖独铠櫿氯罚ǖ?8冊),第82、85頁。消息傳來,劉、張等人大為驚慌:按這道電文,李鴻章勢必畫押(李鴻章接電后確實據(jù)此指示楊儒畫押)。為在有限時間內(nèi)做最后挽救,初二、初三日,劉、張等人動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徑運動中樞:既有致榮祿私電,也有“致軍機處公電”,還有致慈禧“電奏”。⑦參見二月初二日盛宣懷《寄江鄂督帥、山東撫帥》、二月初三日《袁慰帥來電》《寄行在軍機處》《劉峴帥來電》等,《愚齋存稿》卷53,民國刻本。同時,王之春、李盛鐸等督撫(公使)亦出而聲援。⑧參見《李盛鐸電信》《皖撫王之春電信》(二月初四日到),收入王彥威編:《西巡大事記》,李育民等點校:《清季外交史料》(9),第4807~4808頁。一番急電下來,中樞風(fēng)向出現(xiàn)反轉(zhuǎn)。初三日,軍機處急電盛宣懷核實:若俄霸占東三省不還,其它各國是否會效尤?順天、直隸能否退還?而“退還順直”一語,正是盛宣懷昨日“電樞”時所述。⑨參見二月初三日《行在軍機處來電》《寄江鄂督帥山東撫帥》,《愚齋存稿》卷53,民國刻本。從中可知,此時中樞已經(jīng)著重考慮“不畫押”的后果。果然,第二天上諭即電告李:俄約“自難輕率畫押”。⑩《盛宗丞轉(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87頁。陜撫岑春煊當(dāng)天也密告張之洞等:“廷意初七決不畫押!”①《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46、49、50、56頁。 《岑中丞來電并致劉峴帥、張香帥等》,(辛丑)二月初四日,《愚齋存稿》卷53,民國刻本。至此,朝廷風(fēng)向確定已變。細味前后原委,不難看出江鄂與樞臣的聯(lián)絡(luò)優(yōu)勢在行在決策中的微妙作用。
二月初四、初五兩天,更多督撫、公使的反對聲音到達行在,慈禧遂亮明“不畫押”立場。②《寄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發(fā)),《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64頁。 王文韶記初五日決策內(nèi)幕稱:“東三省俄約,東南各督撫力爭不宜畫押,上為所動,今日全權(quán)奏請畫押,堅不允準?!币娫⒐獾日恚骸锻跷纳厝沼洝罚ㄏ拢?,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019頁。所以,盡管初四之后李鴻章怒氣沖沖地反復(fù)電奏,但再也沒能把局面扭轉(zhuǎn)回來。③《劉峴帥來電并致香帥、慰帥》(正月二十八日到),《愚齋存稿》卷52,民國刻本。 參見《李鴻章全集》(第28冊),二月初六等日電,第97~104頁。在這一輪政爭中,江鄂的意志壓倒了李的意志。不過,考察中樞初四日之后的做法可知,他們對“不畫押”的決定處理得小心翼翼,盡一切可能對李進行安撫:其一,初四日諭旨極盡婉轉(zhuǎn),并未直言“不畫押”,字里行間為“畫押”留有分寸。其二,隨同初四日諭旨,中樞還把劉、張等人反對畫押的電文抄錄給李。④參見軍機處二十七、二十八日致李鴻章電旨及其覆電,《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73、77、79頁。 參見二月初五日《安慶王府臺來電》中某軍機章京密電,《張之洞存各處來電》(辛丑第9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182-147。這種做法就是拿劉、張等人做擋箭牌來解釋朝廷的“苦衷”,無疑會惡化劉、張與李的關(guān)系。但是,假如不這樣做,李鴻章和俄國的怒氣將全部發(fā)泄在朝廷身上。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為了保住自身,中樞已經(jīng)顧不得劉、張等人。樞臣、“全權(quán)大臣”與東南督撫的三角關(guān)系,在這個時刻體現(xiàn)得最為真切。盡管榮祿等人用心良苦,但經(jīng)此之事,李鴻章與中樞的關(guān)系還是不可避免地惡化,李在私電中抨擊“樞、疆皆隔壁賬”,又借俄使之言指責(zé)中樞“偏聽疆吏”。①《覆盛宗丞》(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五巳刻、戌刻發(fā)),《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91、92頁。 《寄上海盛宗丞》(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四日巳刻),《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87頁。故“俄約”危機之后,李鴻章既與劉、張公開反目,也對中樞的指令(甚至電旨)心存抵觸。這對其后的議和進程影響甚大。
二月初七日的期限到后,俄方并未如此前所揚言“決裂”,反而主動照會各國將東三省問題擱置。時局走向緩和。但出乎各方意料的是,李鴻章二月十二日致電俄國吳王,承諾北京“公約”定后,會將俄約“再行畫押”。②《覆彼得堡吳克托》,《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09頁。這一事關(guān)全局的表態(tài),李鴻章事先并未征得朝廷同意,江鄂一方更不知情。二月十七日,李鴻章才將這層意思電奏行在。③《寄西安行在軍機處》,《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20頁。劉、張聽說后,其焦灼憤恨,至此已極!二十七日至三月初一日,劉坤一先是私電榮祿,繼而請出袁世凱一同電榮,接著與張之洞會銜電奏,嚴詞痛斥李鴻章偏執(zhí)成性,又控訴李從不相商。④參見《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615~2617頁。相應(yīng)提出一個重要請求:
請樞廷密電慶邸,遇俄事亦密商英日各使。至現(xiàn)議賠款情形及有關(guān)全局重要事件,亦請飭下全權(quán)電知江鄂。或可稍效愚者之慮。⑤劉坤一、張之洞:《致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二月三十日卯刻發(fā)),許同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電奏10,民國刻本。
這一表態(tài)是庚子時期李與劉、張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在此之前,半是出于對李鴻章的敬重,半是出于在“大綱”“禍首”等問題上立場相近,劉、張默認了李不“會商”、不告知的局面。但從此開始,二人已顧不得分寸,公開要求在重大問題上有知情權(quán)和發(fā)言權(quán),以分庭抗禮的姿態(tài)站到李的對面。
在“俄約”交涉中,中樞對李鴻章的做法同樣多有不滿。其一是李“意涉偏重”,獨與俄密而與其它公使疏遠;其二是李不受商量,連中樞的意見也“不以為然”。二月初,中樞曾經(jīng)背著李鴻章密電慶王:叮囑他注意糾正李的“親俄”路線。⑥《軍機處致慶親王電信》(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一日),《西巡大事記》卷6,李育民等點校:《清季外交史料》(9),第4798頁。本段中的引文,除另作注明外,均來自此電。在這一背景下,行在對劉、張的要求表示了支持。三月初一日上諭重申“劉坤一、張之洞本系派令會議之大臣”,著慶、李“將應(yīng)行籌議事宜隨時電知,互相參酌”。⑦《盛宗丞轉(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49頁。同日,榮祿又單獨致電奕劻:
江鄂兩督,皆經(jīng)奉旨會商和議,據(jù)云數(shù)月以來全權(quán)從無相商之事,雖欲獻議,亦苦于后時不及。本日電旨已令將賠款及禁運軍火各事會同妥商,并望婉勸合肥,勿過執(zhí)己見為要。將來關(guān)系俄約之事,并可會尊處密商英日各使,以資補救。⑧《西安榮中堂致北京慶親王電》,《張之洞存各處來電》(辛丑第10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182~148。
這一表態(tài)改變了上年以來朝廷對李鴻章不受商量的默認態(tài)度,敦促其與江鄂會商。盡管上諭拿出了幾分威嚴,但其實質(zhì)無非是對朝廷本意的再一次重復(fù),對李談不上有約束力。至于榮托慶王婉勸李“勿過執(zhí)己見”,更屬徒勞。所以,三月之后,李與劉、張的關(guān)系依然緊張,繼而還波及另一個重要人物——盛宣懷。盛與劉、張因共同醞釀“互?!倍星樯郎兀窒道铠櫿麻T生,故之前總以調(diào)和雙方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俄約”問題上,盛宣懷奉行的也是調(diào)和路線。⑨鄭孝胥二月初九日記各方對“俄約”的態(tài)度,稱“盛(宣懷)執(zhí)兩端”。見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789頁。但這一做法卻兩面不討好。劉、張認為盛對一些重要電文未曾轉(zhuǎn)發(fā)、替李鴻章掩蓋政情。⑩二月二十七日劉坤一致榮祿電中曾抨擊盛:“近來全權(quán)電奏及電旨,盛均不轉(zhuǎn)江、鄂,非受李囑,即系護李?!保ā秳⒗ひ贿z集》,第6冊,第2616頁)而李鴻章則責(zé)怪盛總是與劉、張謀劃,“揚其波而逐其流,都喜為隔壁談”。①《覆盛宗丞》(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五巳刻、戌刻發(fā)),《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91、92頁。 《寄上海盛宗丞》(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四日巳刻),《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87頁。所以,經(jīng)過“俄約”危機,雙方與盛宣懷的關(guān)系均有惡化。在失去盛的緩沖作用后,李與劉、張呈現(xiàn)直接對立之勢。這種更糟糕的關(guān)系帶給議和更消極的影響。
(四)“賠款”問題交涉階段
“俄約”交涉的同時,“公約”談判也在進行。二月下旬(1901年4月初)“俄約”問題暫時平息,“公約”中的“賠款”問題成為政局的焦點。圍繞該問題,東南一方入手很早,庚子九、十月間,劉、張、盛等人就開始往返籌議。在此期間,他們和榮祿等樞臣有交流,與列強也有直接聯(lián)絡(luò)。①參見《行在軍機處王中堂、鹿尚書來電》(十月二十二日),《愚齋存稿》卷47,民國刻本。又見《寄劉峴帥、張香帥》(十一月二十一日),《寄榮中堂》(辛丑正月初八日),《愚齋存稿》卷49、卷51,民國刻本。又見《致西安行在軍機處、江寧劉制臺》(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十三日丑刻發(fā)),《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556頁。所以,在李鴻章與北京公使團進行“賠款”談判之前,江鄂已先行介入“賠款”問題的交涉。
因“俄約”問題,英日等國對李鴻章十分不滿,對劉、張則更添好感。加之各國在賠款總數(shù)、利息、還款方式等細節(jié)上矛盾重重,所以,進入“賠款”談判之后,部分國家繞開李鴻章,直接與劉、張商議。德國外交部三月中旬電告張之洞,對“賠款”問題若有實在辦法,可以電達該部,德國愿“格外遷就”。②《盛宗丞轉(zhuǎn)駐德呂使致江督劉電》(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84頁。美國駐寧領(lǐng)事三月下旬拜會劉坤一,聽取劉對賠款問題的看法。英國公使四月初派參贊杰彌遜專程赴南京、武昌,就賠款問題與劉、張面商。其間,劉、張所了解到的各國態(tài)度,均比李鴻章在京所了解到的樂觀;劉、張等據(jù)此提出的賠款方案,也比李鴻章提出的方案見優(yōu)。比如,關(guān)于賠款總數(shù),李鴻章在三月十九日(5月7日)與公使團第一次談判中了解到的數(shù)字是4.5億兩,而劉坤一與美領(lǐng)事會晤時了解到有望減至3.1億兩,并且美國愿意“向各國勸減”。③《盛宗丞轉(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95頁。關(guān)于賠款利息,李鴻章通過公使團了解到的數(shù)字是“四厘息”,而劉、張與杰彌遜會晤時,對方表示有望減至“三厘半”。④《張之洞電信》(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初八日到),《西巡大事記》卷8,李育民等點校:《清季外交史料》(9),第871頁。關(guān)于分期還款方案,李鴻章?lián)本┑恼勁薪Y(jié)果,向行在提出的方案是44年、本息共計10.75億兩;江鄂據(jù)與英方的會晤結(jié)果,提出的方案是36年,本息共計7.8億兩。⑤分別參見李鴻章:《致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282頁;劉坤一、張之洞:《致西安行在軍機處》(五月初八日),《張文襄公全集·奏議》電奏11,民國刻本。兩相對比,利害無需多言。所以,當(dāng)這些意見到達行在,中樞明顯期望以江鄂意見定案。但是,江鄂與外方的接觸,只是與部分國家的接觸。能否據(jù)此訂約,還要看其它國家是否同意,這就需要李鴻章在京進行接應(yīng)。
中樞切盼李能夠如此配合,或以“上諭”或以“樞電”方式將劉、張來電陸續(xù)轉(zhuǎn)告,反復(fù)叮囑李一同用力。⑥參見《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195、302頁。但是考察李的覆電可知,他對中樞的做法十分反感,對劉、張意見更強烈排斥。先是在賠款總數(shù)上,李指責(zé)美國是“借此討好”,“并無把握”,主張迅速按照4.5億兩定議。接著在賠款利息上,李指責(zé)杰彌遜沒有“議事之權(quán)”,所說“斷不可信”,主張按“四厘息”速了。最后,在還款方案上,李又指責(zé)劉、張所籌36年方案沒有足夠“抵款”,列強不會答應(yīng)。⑦分別見《致西安行在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十一日、五月十二日,《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214、228、301頁。
在李拒絕配合的情況下,中樞的態(tài)度至關(guān)重要。倘若中樞不予批準,堅持讓李繼續(xù)磋磨,或有辦法緩和李對劉、張意見的排斥,仍有望減少損失。但這一時期,中樞對李的態(tài)度仍是妥協(xié)基調(diào)。中樞轉(zhuǎn)述江鄂意見時,無論是以“上諭”還是“樞電”,大多是商量或囑托口氣,極盡婉轉(zhuǎn),以此表明朝廷無意偏重江鄂。這種做法相比江鄂直接電李并無太多不同。另外,進入三月之后,美、奧等國陸續(xù)撤軍,議和進入尾聲,李鴻章從速了結(jié)的態(tài)度對中樞而言頗具誘惑。為了早日訂約,榮祿等人已不惜在賠款問題上多出點兒高價,總數(shù)、利息均按李鴻章“速了”的原則,接受了公使團的要價。
由于李鴻章和中樞的態(tài)度,劉、張的意見在“賠款”階段均未能成為最后定論。但是他們的堅持還是挽回了一些損失,因為其激烈反對李鴻章所主的44年方案,“分期”問題久拖不決。當(dāng)年六月(1901年8月),列強為了解決這一懸案主動妥協(xié),轉(zhuǎn)而提出39年、本息共計9.8億方案,最后即以此簽約。⑧參見《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375頁中六月二十日辰刻致中樞電。
“賠款”問題即將定議之際,李和劉、張又爆發(fā)了第三輪沖突。當(dāng)時劉坤一提出,賠款當(dāng)中俄國所得最多,俄既獲得賠款就應(yīng)該和其它國家同時撤兵。為此,他五月間數(shù)次致電行在,請電諭李鴻章照會領(lǐng)袖公使,借“公論”迫使俄撤兵。在劉的反復(fù)要求下,五月底中樞電李鴻章設(shè)法。⑨《盛宗丞轉(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315頁。李接電后怒斥不已。在他看來,當(dāng)初就是由于江鄂的反對才導(dǎo)致“俄約”成為僵局,如今劉、張又讓他來收拾這一攤子。盛怒之下,李不但拒絕照會列強公使,而且在回電中抨擊江鄂“為日本所愚”。①《致樞垣》(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325頁。劉、張迅即反擊,指斥李“為俄所愚”,“置國事于不顧”。②《劉坤一電信》《張之洞電信》,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二日到,分別收入李育民等點校:《西巡大事記》卷8、卷9,《清季外交史料》(9),第 4900、4906頁。面對這一輪政爭,慈禧和樞臣以和事佬面目出現(xiàn),稱“李鴻章身處其難,原多委曲,然時有不受商量之失;劉坤一、張之洞慮事固深,而發(fā)言太易,亦未免責(zé)人無已”。③《盛宗丞轉(zhuǎn)西安來電》(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到),《李鴻章全集》(第28冊),第371頁。言辭上極盡公允,但實質(zhì)上對李妥協(xié),對迫俄撤兵一事擱置不論。由于行在的這一立場,“俄約”問題直至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畫押仍懸而未決,成了隨后政局中一個火藥桶。
“禍首”“俄約”和“賠款”問題是議和中最棘手的三大難題,對后世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疾爝@三大問題的決策內(nèi)幕可知,李鴻章和劉、張先是因時機問題而意見不一,隨后又因根本立場相左而勢成水火,矛盾呈愈演愈烈之勢,自始至終未能形成合力,實質(zhì)上是各行其是。中樞雖屬政務(wù)總匯之區(qū)、有朝廷名義可用,但該時期朝廷權(quán)威本就大打折扣,榮祿等樞臣又才力有限,無法駕馭許多棘手難題,是以面對二者紛爭,不敢做大膽糾正、只能勉強調(diào)和。為此,條款本身的利害、國家利益的得失都成了可以“折衷”的因素,誤國不可謂不深。若三方真能做到清政府所期望的“和衷”,《辛丑條約》的許多內(nèi)容都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