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論武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唐光耀
(邵陽學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和搏擊技術,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挖掘武術的人文內涵,在武術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對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然而,現(xiàn)段高等體育院校武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武術教學管理者對武術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不重視,學生亦缺乏接受人文教育的自覺意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只有轉變武術教學觀念,變革武術教學考核體系,提高武術教師的武學修養(yǎng),才能充分彰顯武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價值。
武術教學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作用于人的行為和思想,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人性境界,完善受教育者人格,促進受教育者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本質是促使人超越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性,追求社會意義的人生之道。人文教育是各個教育階段都應當受到重視的基礎性教育,只有做好了人文教育,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能成長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可造之材,才能肩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然而,當前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人文教育嚴重缺失,導致青少年學生嬌生慣養(yǎng)、自制力差、眼高手低、意志薄弱,一旦遭遇逆境就極易自我否定,一蹶不振,尤其是近年來大學生、中學生群體中頻繁發(fā)生的自殺事件更引起了全社會對青少年學子人文教育缺失的擔憂。武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凝聚著積淀千年的民族精神,蘊含著豐富厚重的人文元素,是進行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素材寶庫和上佳途徑。通過在高等體育院校和武術學校的武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1.1、哲學思想
中華武術作為在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技擊術和體育運動,其武學理論和思想方法自然而然地要受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方法論的影響。很多武學宗派在本門武術理論和練功方法中都蘊含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元素,這不僅提升了中華武術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也讓武術成為了啟發(fā)武者思想、培養(yǎng)武者智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例如著名的武當派,其武術為道士張三豐所創(chuàng),由于武當派門人信仰道家思想,因此其武術功法理論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皻狻痹诘兰宜枷胫惺且粋€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被認為是天地萬物構成的根本,受此影響,武當派的武術在練武過程中十分注重“氣”運用,注重以意導氣,以氣固形。道家思想認為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道家文化的代表符號太極圖就是一個圓形,因此由武當功夫衍生出來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在拳勁的收放上都以圓形為基礎軌跡??梢?,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中蘊含著豐富深邃的哲學思想,通過武術教學,能夠有效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1.2、禮文化
中華“禮”文化可謂積厚流光,“禮”原本指祭祀神明的器物,后來其意義拓展為祭祀的儀式,再后來又延伸為泛指民眾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行文規(guī)范、儀式。從周朝開始,統(tǒng)治者開始高度重視“禮樂”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后來經(jīng)過孔子的大力推崇以及儒家思想占據(jù)中華主流意識形態(tài),“禮”成為了中華民族內心深處所尊崇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武術孕育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之中,自然深受儒家“禮”文化的浸染,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武禮。從內涵上來講,武禮的根本精神是尊師重道和以和為貴;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講,各個地區(qū)的武禮有一整套標準化的流程、儀式和肢體動作。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大部分是師徒相授,于是形成了諸多師徒之禮,比如拜師時有拜師禮,平常見師父有見師禮等等;當比武時,則要行抱拳禮、持械禮。通過在武術教學中滲透禮文化教育,能夠讓青少年學生知理明禮,懂得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以禮待人,改善人際關系和精神面貌。
1.3、武德
武德同武術一樣歷史悠久,并且是伴隨著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一起發(fā)展的。早在春秋時期,武德就已經(jīng)見諸于文獻了,《左傳》中明確記述了:“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雖然《左傳》中所講的武德是特指軍事行動的道德屬性,但軍事與武術本就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且《左傳》中所論述的禁暴、安民、和眾幾項幾千年來一直是作為傳統(tǒng)武德中的基本內容被保留下來,不論武德的具體內涵如何變遷,都沒有喪失。在一般的意義上,武德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尊師重道,重義守信,立身正直,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戒驕戒奢等,概況而言,武德是以忠、仁、義、信、敬、勇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為核心的道德體系。武德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習武之人的道德要求,是武者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指示著武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了武者的行為規(guī)范。通過在武術教學中滲透武德教育,能夠讓學生明確行為價值取向,糾正不良思想傾向,更好地自我約束,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2.1、高校對武術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不重視
當前很多高校中的武術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對武術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表現(xiàn)為忽視武術本身的人文內涵,對武術中蘊含的豐富人文營養(yǎng)不重視、不挖掘,更沒有將其滲透于教學實踐之中;另一方面表現(xiàn)忽視練武學生的人文教育,在武術教學中一味強調身體素質的鍛煉和技戰(zhàn)術的訓練,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外在能力而忽略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綜合素質漠不關心。具體表現(xiàn)為高校武術教學管理者制定的教師教學評估體系和學生武術成績的考核體系不科學,對教師的教學過程的評估大多比較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考察教師的教案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態(tài)度、課堂組織等等,沒有深入到武術教學人文教育的層面,使得教師并沒有注重人文教育的動力。對學生的考核則只注重武術套路是否熟練、動作是否標準、生理指標是否合格,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考核幾近空白。考核評估體系指示著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向,高校武術教學的管理者不重視學生的人文教育,加上部分教師對武術教學內涵理解的不深刻,共同導致了教師不愿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對教學績效沒有幫助的“無用功”。
2.2、學生對武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缺乏自覺意識
進入武術學校以及考入體育院校武術系的學生大都未成年,或者剛剛成年,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在學校中的經(jīng)歷和教育將對其未來的長遠發(fā)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在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體制下,我國各個教育階段嚴重缺失人文教育,導致青少年學生學習武術以后,對中華武術中所蘊藏的哲學思想、禮文化和武德幾乎完全沒有認識,也沒有主動學習的自覺意識和積極性。很多青少年學生深受古裝電視劇和武俠電影中的武林高手飛檐走壁、無堅不摧的形象影響,認為練好了武術就能以一當十、快意恩仇,從此再也不怕被人欺負,這些淺薄的認識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固然對學生習武的積極性有所幫助,但卻在更重要的思想認識上阻礙了學生正確理解武術的內涵,成為學生接受正確的武學思想教育的桎梏。而教師對武術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疏忽既無法糾正學生的這些錯誤認識,也難以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認識,造成了學生對武術教學中的人文內涵更加缺乏體悟。
3.1、轉變教學觀念
要突出人文教育在武術教學中的地位,高校武術教學管理者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要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是有一技之長,而是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甚至比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更加重要。身無一技之長可以重頭學習,但若是缺失了立身處世的精氣神,即使天縱英才,也難以躋身一流人才的行列。因此,高校武術教學管理者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深刻認識到人文素養(yǎng)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真正以素質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時時刻刻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注重哲學思想、武禮文化和武德精神的教育,啟發(fā)學生的武學思維,開拓學生的武學視野,為其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內在基礎。
3.2、變革考核體系
教師的教學評估體系和學生的成績考核體系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向燈、導航儀,對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高校武術教學管理者教育觀念的轉變首先要體現(xiàn)在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學生成績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之中,其次要體現(xiàn)在評估辦法和考核辦法的制定、實施過程之中。第一,在對教師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中應當加入人文教育的內容,在教案設計中要體現(xiàn)對武術人文內涵的挖掘和灌輸,在教學內容安排要融入人文教育的內容和素材,在教學行為的評估上要納入學生對師德的評價;第二,在對練武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上,要增加考核武學理論和知識的內容,也要考核學生在平時是否遵守武德武禮。總之,要想方設法讓人文教育深入融合到武術的教與學之中。
3.3、提高教師的武學修養(yǎng)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武術教師武學修養(yǎng)直接決定著武術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的成效。因此,要強化武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就必須提高武術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武術教師自身對武學思想有了深刻的領悟,對武禮有了深入的理解,對武德有嚴格的要求,才能為人師表,行為世范,將武學、武禮、武德傳授給學生。第一,高校應當投入一定的教育資源,鼓勵教有余力的教師參與高層次的武術研修班、培訓班,或者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到武學名家處參學;第二,高校應當努力引進社會性高端武術人才甚至武術家進校園,或者聘其任教,或者邀請其開辦講座,為教師提升自身的武學素養(yǎng)提供便利;第三,高校應當設立獎項獎金,對于在武學造詣方面取得明顯進步的教師予以物質獎勵,對于在武術教學中人文教育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
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厚的人文底蘊,是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育的良好載體。當前我國很多武術學校和體育院校的武術系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武術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得武術教學偏離了教育的根本目標,不利于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也不利于習武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fā)展。廣大武術教師應當從武術教育的誤區(qū)中走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兼顧武術知識、技能的教育和人文教育,讓武術教學回歸育人的本質。
[1]封慧歆.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與武術文化傳承研究[D].蘇州大學,2015.
[2]榮文龍.武術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調查分析[D].河南大學,2012.
[3]樊嘯宇.武術文化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6.
[4]代秀付.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武術課教學[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08.
G852
A
1006-8902-(2017)-03-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