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伊春市翠巒區(qū)第一小學 張慧影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長方體的認識》例1、例2。主要內容包括認識長方體,探索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應用長方體的特征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結合學生認知現(xiàn)狀,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難點是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之一,本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進行學法指導等方法使學生不但掌握本課學習重點,更是突破難點,獲得研究立體圖形的經驗,體會研究立體圖形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學習能力,從而學生在后續(xù)學習中,照樣可以通過已獲得的學習能力去解決具體問題。
(1)學生在探究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時,常常會不按照一定的順序數(shù),導致數(shù)的不準確,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學會怎樣數(shù)面、棱、頂點的個數(shù)。
(2)學生匯報探索出長方體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師分別再用課件演(3)在一個長方體中,如果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這種情況是特殊的,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共同參與、平等互動。為此本課的設計充分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的小組活動中一步步地分析、推理,達到對知識的獲取、內化、遷移和應用。教師在其間隨時洞察和把握學生的思維情境,及時調整施教導向,并相機給予中肯的指導和幫助。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從熟悉的長方體盒子入手通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自己逐步發(fā)現(xiàn)特征,獲得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并在交流中對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有所啟發(fā)和比較、體驗、積累,最終能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創(chuàng)情激趣引入新課、小組合作探究新知、鞏固提高、全課總結”四大塊,“創(chuàng)情激趣引入新課”主要是利用平面圖形圍成一個立體圖形從而引發(fā)知識正遷移?!靶〗M合作探究新知”是從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生直觀感知教師規(guī)范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著通過“長方體還有哪些特征呢?”引出沖突,提出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學生用已有知識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進行學法指導,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在匯報交流辨析過程中逐步歸納總結,積累研究圖形的方法和經驗。“鞏固提高”再次引發(fā)學生在回憶中梳理、內化新知,并在此基礎上經過重現(xiàn)關于長寬高的認識,鞏固對長方體特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一道拓展題目,是通過求棱長總和內化所學新知,加深對長方體特征的理解?!叭n總結”也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在回顧中疏理,在總結中反思,使后續(xù)學習更為有效,同時,留下動手操作的作業(yè)延續(xù)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學習方法的重溫與鞏固。
本課對教材內容的掌握中我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又顧全了我班學生兩級分化、整體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jié)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在一個長方體中,如果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注意引導了學生理解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又對原有例題進行了改編,如在教學例2時,我并沒有讓學生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長方體框架,而是通過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實物的一個頂點,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的,而把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長方體框架作為了家庭作業(yè),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進行知識的回顧和理解。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最后一道題,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長方體的棱長總和,讓學生在議練中學會運用角平分線性質兩種解題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充分體現(xiàn)了算法多樣化,更體現(xiàn)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的數(shù)學課程基本理念。
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選用了“探究——發(fā)現(xiàn)——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實際操作。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是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教師在課堂中的口頭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口頭評價貫穿整個課堂之中,所以在課堂中我很注意評價的時機,使用生動的評價語言及時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既要肯定學生的成功與進步,又要及時鮮明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與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