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遠洋城小學 張 丹
現如今,隨著新課改的提出,我們的教育正在發(fā)生著系統(tǒng)的、深刻的變革,而這一變革發(fā)生在三個層面:一是知識傳遞方式的變革,現如今互聯網的發(fā)展突破了以往傳統(tǒng)式的教學,海量知識浮在“云端”,使知識的獲取變得非常便捷。二是教學設計及組織形式的變革,合作探究式學習越來越被廣泛接受,傳統(tǒng)的教師單向灌輸形式正向多元、多向互動式學習形式轉變,另外翻轉課堂、體驗式學習等學習形式也正在悄然興起。三是學習方法及教育理念層面的變革,教學目標從“雙基”“三維目標”推進到“核心素養(yǎng)”。
以上三個層面的變革相互交織、相互促進,但其中最根本的變革還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在知識與技術快速更新時代,依賴被固化的知識和技能已經無法跟上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腳步。按傳統(tǒng)教育理念培養(yǎng)出來的所謂“人才”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將教育的著力點從“知識與技能層面”推進到“核心素養(yǎng)層面”,而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人的根基,只有發(fā)展出高品質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在未來“以不變應萬變”,應對各種難以預知的挑戰(zhàn),基礎教育必須擔負起這樣的責任,也只有這樣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那么,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是指什么呢?
所謂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是指數學化了的情感模式、思維模式及內化的知識結構。數學化的情感模式即對數學的專念、對數學的悅納及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省能力。所謂的對數學的“專念”是指學習數學的專注意識及專注能力;所謂對數學的“悅納”是指對數學的價值認同——認為數學是重要的、有用的,認為數學是美的——嚴謹的科學美、絕妙的邏輯美、簡潔的形式美及辯證的哲理美等。而對數學的“自省”包括對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及思維方式的自我覺察及自我反思。數學化的思維模式包括數學思考意識、數學思考策略及對數學思考的有效表達。這里的數學“思考意識”就是對數學問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數學的“思考策略”則包括數學技巧、數學方法、數學解題策略及數學思想等。除了數學的情感模式及思維模式之外,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還應該包括內化的數學知識結構。數學的知識結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線性知識結構也就是階梯式結構;一種是網狀知識結構即中心式結構。數學知識的階梯式結構也就是指數學知識的縱向發(fā)展脈絡,如從數發(fā)展到代數,再發(fā)展到方程、函數等,每一次發(fā)展都是一個臺階。數學知識的中心式結構就是從橫向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數學知識,如函數包括函數的要素、函數的類型、函數的性質等。在數學知識結構中,最基礎、最關鍵的知識就是核心知識,它們往往是縱向發(fā)展脈絡中的基點和節(jié)點,以及網狀知識結構中的中心點。
綜上,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發(fā)展這三個方面:優(yōu)質的數學情感模式也就是感性經驗系統(tǒng)、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即理性思考系統(tǒng)以及相應階段清晰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
實現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完成兩個方面的轉型升級:一是課程的轉型升級;二是評價的轉型升級。課程的轉型升級主要包括課程目標的轉型升級、教學與學法的轉型升級以及課程設計的轉型升級,其中最為重要的教學與學法的升級。
課程目標轉型升級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我們教學的關注點從知識和技能層下移到知識與技能背后的核心素養(yǎng)層,從關注“樹梢”的教育轉變?yōu)殛P注“樹根”的教育。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教與學必須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人的核心素養(yǎng)是在有效的學習過程中發(fā)展出來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和“機械訓練”模式急功近利直奔結果而忽略過程,教師傳輸知識的過程就是“生塞硬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就是“生吞硬咽”,這樣不但違背了大腦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還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厭學情緒。升級教法與學法,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知識構建的過程、有效思考的過程、深入探究的過程,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能,而且還使學習體驗由枯燥乏味變成興趣盎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程存在一些基本問題:
一是對數學概念的不究竟,往往是囫圇吞棗,以機械記憶為導向。概念是邏輯的起點、是學科的細胞,不理解概念也就無法理解學科。要準確的理解概念必須要提煉要素并對概念中的每一個要素進行追問。
二是應該讓學生真正的經歷學習的過程,把教師努力的教變成學生主動的學,在探究的過程中,把課堂變成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
三是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實踐表明,越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熟悉的內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學生的同鳴。所以,應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四是對解題策略的不明晰,往往是重視做題的經驗,卻忽視了解題策略、數學思想的總結和提煉。
此外,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而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形式比較僵化和單一,大多是走流程、套指標。基于這種理念的課程評價更多的變成了貼標簽和功利化的評價,而不是一個良性的反饋手段和發(fā)展性的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每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反思與評價、矯正與調整,從而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采用一話多說、一圖多問等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尋求不同解題途徑,同時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guī)、大膽設想、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特見解,并能對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優(yōu)化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總之,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獨立于知識、技能、思想經驗之外的神秘概念,它綜合體現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技能方法的掌握,對數學思想的感悟以及對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不能離開數學的學習、應用、創(chuàng)新,綜合體現在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分辨。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特別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說核心素養(yǎng)反應小學數學教學的魂,應該有意識的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學時,體現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切實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