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向陽鄉(xiāng)中心校 馮曉芹
在“三板塊五環(huán)節(jié)”高校教學模式課堂改革的實施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建立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開放的課堂使學生變得敢說、敢問,教師經常被學生“問倒”,課堂中即興的靈感和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隨時閃現(xiàn)。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教師的“手腳”,而新課改則給教師提供了廣大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但在新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一、走形式,效果差
我們有時對新課程理解得不透徹,存在著走過場的現(xiàn)象,講公開課時做給聽課老師看,過后又回到以往傳統(tǒng)的講課方式上,沒有真正將新課程落到實處。語文課學生課前必須查資料,把問題記下來,課上才能回答。在課堂教學中看似課堂氣氛挺熱鬧,有讀一讀、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一會兒小組討論、一會兒提問匯報、一會兒質疑,但整堂課下來,發(fā)現(xiàn)教師不用講了,學生只是按學習目標學,真正學會了多少呢?沒有新生成的東西,作者的寫作意圖、語法、寫作方法等都沒有滲透。比如,我在教學《昨天,這是一座村莊》時,學生按我設計的閱讀提示:【(1)本課是一首( ),可以分為( )和( )兩部分。(2)“這兒”指的是(),“這兒”的昨天是什么樣,今天發(fā)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看到這些變化,你有什么感受?(3)體會下面詩句的含義。①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滾兒,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②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腳下,探尋的目光已越出國界投向四方?!炕卮鹆藛栴},然后就做了知識點,學生不會去深入理解課文,教師對文章的明線與暗線也沒有滲透,我覺得雖然這節(jié)課完成了學習目標,但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有缺陷的。而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現(xiàn),學生課前即使預習了。課上表面看是在自主學習、討論,回答時,只有幾個同學,甚至一兩個同學發(fā)言。到檢測時,全班只有少數(shù)學生全對,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有時全班幾乎沒一個全對。在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出示34頁例2,讓學生看后交流匯報,可是等了很長時間,只有一名學生用切割法說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即使,我一再引導,最后只有一個學生說出根據(jù)長度單位導出體積單位。這樣的效果,難道是我們數(shù)學老師想要的結果嗎?難道這是新課改后的成果嗎?
二、走過程,無實效
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有意識的把這種學習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課堂當中。 但在教學或聽課時,我發(fā)現(xiàn),教師提供的問題沒有合作學習的價值,有些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后完全可以解決,并馬上回答出來,老師卻花大量時間讓小組合作討論,那么課堂寶貴的40分鐘時間,一部分花在無謂的“討論”上,是不是一種浪費呢?這不就是為合作而合作,什么樣的課、什么樣的問題都合作。還有的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看起來在爭論,場面非常活躍,其實偏離了主題,達不到增強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合作學習成了優(yōu)等生表演的舞臺,學困生被撇在一邊,無人過問,成為合作學習的犧牲品。
三、參與少,不全面
問題一出來,愛動腦筋、愛回答問題的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積極發(fā)言,可是一節(jié)課總是這幾個學習好的同學匯報,課堂活動僅局限于固定的幾位同學,沒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就得不到老師的“關照”,這些同學完全沒有學習和展示的機會。于是,這些同學在一次一次的默不作聲中情緒更消極,最后干脆無動于衷了,整節(jié)課都呆若木雞。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采用以下幾點方法及改進措施。
一、把課改落到實處
課堂改革為了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應注重課堂效果,要照顧全體學生,讓每個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不管課上學習了多少,只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語文課要在學生匯報相關的問題后,教師適當講本課的結構、寫作方法及修辭手法等;數(shù)學課上,對新知識必須進行重點講解,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舉例,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使全體學生都受益,提高課堂效果。
《數(shù)學課標》總目標指出:“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第二學段也指出:“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 基本特征,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fā)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 、作圖等技能?!痹趯W習利用平移解決問題,《求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時,課前我沒有特意布置預習,因為四年級學生有預習習慣,另外我也不想讓學生預習,誰愿意預習誰就預習。課上,我先用求正方形、長方形面積導入,然后出示學習目標,再出示自學提示,接著每組發(fā)一幅事先打好的圖(例題圖),讓學生自己求這幅圖的面積,要求不許看書。學生拿到圖后,都行動起來,觀察、研究、動手,我巡視時也沒有插言。學生們有的用剪拼,有的用畫補、有的用剪加,有的用數(shù)一數(shù),方法不一。這不是我正想要的結果嗎? 可是學生剛剛匯報完,下課鈴就響了,沒有鞏固,覺得很遺憾。但轉念一想,看似不完整的一節(jié)課卻讓學生經歷了探究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而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正我所要的結果嗎?
二、老師要精心設計需要討論的內容
課堂上需要討論的內容最好是開放性、有爭議的話題。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認真準備教具,盡量減少干擾因素。特別合作學習的內容要精心設計,太簡單了,沒有合作的必要,太難了學生解決不了。能自學匯報的盡量讓學生匯報,減少不該耽誤的時間。教具也要認真準備,盡量減少教具學具的缺點,使它們能真正幫助學生學習。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回答問題效率
匯報時,要關注到每個學生,如果只給部分學生鍛煉和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而另一部分同學長期被冷落,那么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同學就會逐漸對該老師和該科失去興趣,產生厭學心理和自悲心理。對簡單的問題或復習題找稍差的學生回答,新知識或比較難的問題找優(yōu)等生回答。學師可以講給學友說,不明白的老師再講。
四、注重全體,照顧學困生
對待學困生要個別輔導。在課上和課后,老師和學生能有個別交流,了解他的學習困難,進行指導,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在有效學習當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