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歷史課堂提問是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若干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其歷史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提問,可以開闊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可以掌握學生情況,了解學生動態(tài),反饋學生信息,從而改進教法,找出存在差距,因材施教。
【關鍵詞】初中歷史 提問原則 技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18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要使提問有效,教師就要深化對歷史教材的理解,在備課前充分運用教材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那么,如何設置有效的問題呢?
一、在教學過程中故設障礙,誘導學生思維
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在提問時,可故意設置障礙。學生雖不能及時回答,但可令其有所發(fā)現(xiàn)。例如在講授完“戊戌變法”這一內容后,可如下設問:“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以譚嗣同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卻用鮮血喚醒了國人,開啟了以后思想解放的閘門,這該如何理解?”“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而我們前邊已學過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們?yōu)槭裁茨艹晒??”“通過學習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的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fā)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yǎng)了思維的靈活性。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提問,抓住了學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面向全體,分層設疑
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好、中、差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不能只局限于少數(shù)優(yōu)秀生。如果只提問少數(shù)學生而冷落大多數(shù)學生,他們就覺得老師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教學關系。因此,教師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面,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層次的提問對象。問題可分為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和應用型的。如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問題,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直接提問“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而對中等生則可以問”引起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是禁煙運動嗎?對優(yōu)等生就可以問“有人說如果沒有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zhàn)爭,請用史實加以評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可使各層次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
三、求異設問,變中求活
問題的實質相同但是不同的提問方式不同的提問角度其可能也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比如學生對一些常見性的問題,如XX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回答的過程也就是按照套路進行作答,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將問題進行調整換一種角度進行提問,比如為什么說XXX是其后續(xù)的事情發(fā)生的必然結果,在后續(xù)的事件的發(fā)展中其又發(fā)揮了什么作用,這種提問往往能讓學生想的更深入,思維不再是直線型,而是發(fā)散型思考。提起了學生的趣味,不但讓其理解了這個歷史事件的另一層含義和作用,又提高了其看待問題的角度。
四、創(chuàng)設矛盾,激起波瀾
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歷史問題,為了能夠引起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所以,如果能夠在提問過程中出現(xiàn)對立的意見,那么將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采取設問的方式,最大限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并且通過小組間積極討論方式,在爭論中能夠得到大家比較認可的結論,在矛盾中不斷的獲得真理,這種創(chuàng)設矛盾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高效的體現(xiàn)。
五、鼓勵學生,教會學生發(fā)問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關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大炮的型號、炮口直徑、各國死亡人數(shù);秦始皇嚴刑酷法中的12種死刑除車裂、腰斬外的其他刑法的種類、名稱;商鞅變法“獎勵耕戰(zhàn)”如殺了一個諸侯,軍功和殺普通的士兵一樣嗎,等問題。盡管出于個人喜好就事論事,但有的已表現(xiàn)出獨創(chuàng)的色彩,教師應加以鼓勵和引導。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風,放棄自我權威中心意識,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強迫依從、嘲笑諷刺的“家長作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區(qū)別對待。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深,教師在備課時并無準備,不可盲目作答。課后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再宣布正確答案。對脫離教材甚遠的問題,可在課余講給提出問題的學生。
六、對學生回答客觀評價
對學生的歷史學業(yè)進行評價,是歷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和變化。對學生歷史學習的評價,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習和評價就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兩只槳,應該齊頭并進,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予以客觀的評價,能將老師設計提出的問題落到實處。課堂評價應該是促進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腦子里有被“評價”認可思想,能增強學生自信,激發(fā)學生不斷思索,他們就能更好地去理解思考問題,也就可以在一個更高層次去探討問題,并且能夠通過適當?shù)脑u價活動去尋求新的問題解決方法。
歷史課堂教學時,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予適當點評。通過點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信和成就感;另外,學生可以從點評信息中獲得新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點評的上述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的點評最好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是否全部正確、部分正確或全部錯誤而區(qū)別對待。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就要肯定他的答案。如果學生的回答部分正確,只要肯定他回答正確的部分,并通過提示鼓勵其他學生補充完整答案。如果學生的回答全部錯誤,教師必須啟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知識點、或將問題進一步成若干小問題,并鼓勵學生重新回答或者討論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提問中,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從思維的角度、準確性、完整性以及學生學習態(tài)度、動機、方法、能力等諸方面給以簡要貼切的評價,這樣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激發(fā)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學習中參與,主導和主體在這里能獲得高度的統(tǒng)一,課堂提問就會取得實效。
總之,課堂中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
參考文獻
[1]陳相付.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新課程學習:下》,2011年第2期。
[2]熊芳.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儷人:教師》,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