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上海,20004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發(fā)展,并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推動,我國金融市場開始逐漸擴大及完善,維護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安全成為了我國經(jīng)濟建設過程中的第一要務?,F(xiàn)階段,金融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嚴重阻礙了我國金融結構的優(yōu)化,成為了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及金融市場穩(wěn)定安全的關鍵因素,因此及時有效的刑法規(guī)制措施必須加以實施。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在金融犯罪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上仍存在爭議,阻礙了金融刑法對金融犯罪行為的有效規(guī)制,使得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因此,筆者擬在辨析相關理論爭議的基礎上,對金融犯罪的概念、范圍及其立法分類的合理性進行探討,以期構建一套基礎性的金融犯罪刑法體系,以適應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規(guī)制金融犯罪行為的需要,更有效地對金融犯罪展開預防和治理。
金融犯罪的概念作為金融犯罪相關理論研究中的根基,屬于金融犯罪刑法體系構建中的關鍵因素。目前,學界針對金融犯罪的概念存在較大的分歧,并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關于金融犯罪概念的表述。經(jīng)歸納,現(xiàn)階段有關金融犯罪概念的理論觀點主要包括以下五種:譚秉學、王緒祥認為金融犯罪的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分類。廣義的金融犯罪指金融活動中一切侵犯社會主義經(jīng)濟關系,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狹義的金融犯罪是指金融系統(tǒng)工作人員在金融活動中侵犯社會主義經(jīng)濟關系,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1]9。王新將金融犯罪界定為行為人在貨幣資金的融通過程中,以獲取非法利潤為目的,違反金融管理法規(guī),非法從事融資活動,破壞金融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白建軍對金融犯罪的定義進行了簡化處理,其將金融犯罪定義為以金融機構或者相關主體為被害對象的財產(chǎn)欺詐行為[3]。陳興良認為金融犯罪是指欺詐、偽造以及其他方法侵犯銀行管理、貨幣管理、票據(jù)管理、信貸管理、證券管理、外匯管理、保險管理以及其他金融管理,破壞金融秩序,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4]。劉憲權認為金融犯罪是指發(fā)生在金融業(yè)務活動領域中的,違反金融管理法律法規(guī),危害國家有關貨幣、銀行、信貸、票據(jù)、外匯、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管理制度,破壞金融管理秩序,情節(jié)嚴重,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5]3。
筆者認為上述五種類型的金融犯罪概念中,劉憲權提出的概念最為符合金融犯罪的本質特征,其他四種概念在犯罪客體的選擇、犯罪主體的確定、主觀目的的限定、犯罪對象的列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具體而言:譚秉學等提出的概念將社會主義經(jīng)濟關系作為金融犯罪所侵犯的客體,未能揭示金融犯罪以金融管理秩序作為犯罪客體的本質特征,其中廣義的金融犯罪概念包含了諸如在金融活動過程中金融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貪污受賄在內(nèi)的所有與金融活動相關的犯罪類型,不當?shù)財U張了金融犯罪的理論外延,而將犯罪主體限定于金融系統(tǒng)工作人員的狹義的金融犯罪概念,是對金融犯罪內(nèi)涵的過度限縮。王新的概念已明確指出金融犯罪需以違反金融法規(guī)為前提,但該界定只考慮到了金融活動中的交易性犯罪,而忽略管理性犯罪,同時其對行為人的主觀目的進行了規(guī)定,有違刑事立法的本意,并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檢察機關在認定犯罪成立方面的舉證責任。白建軍的概念僅僅是從犯罪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出發(fā),過度重視犯罪行為所侵犯的關系,既不符合金融犯罪的本質特征,也不符合“刑事看行為,民事看關系”的原則。陳興良的概念基本上符合金融犯罪的本質特征,但對于金融犯罪所侵犯的客體采取了列舉式的定義方式,缺乏概括性,不符合犯罪概念定義的基本要求。綜上,劉憲權的概念由于其準確地表述了金融犯罪的發(fā)生領域、違規(guī)前提、犯罪客體及社會危害性要求而最符合金融犯罪的本質特征。
筆者認為在對金融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時應遵循以下三項原則:第一,合法性原則,即對于金融犯罪的定義要以現(xiàn)行刑法為依據(jù),不能超出刑法書面文本的范疇,隨意對構成金融犯罪的要件要素進行擴大解釋,更不能對金融犯罪的概念作出小于刑事立法的界定。第二,抽象性原則,金融犯罪作為對一類具有類似特征的犯罪行為的總稱,不能是對金融犯罪具體犯罪行為的簡單羅列,而是對上述具體行為的高度概括,其必須總結每個金融犯罪行為的具體特征,并抽象出其中的共性,以使最終得出的金融犯罪概念符合其本質特征。第三,可罰性原則,司法實踐中,僅將社會危害性較高即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程度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行為作為一項金融犯罪來處理,因此金融犯罪的概念必須對這一社會危害性要求進行反映。
按照上述概念界定原則,結合我國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并借鑒上述五人提出的金融犯罪的定義方式,筆者將金融犯罪界定如下:金融犯罪是指自然人或單位,在金融活動中以欺詐、偽造或者其他方式實施的違反金融管理法律法規(guī),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依照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現(xiàn)階段,金融犯罪主要規(guī)定在我國《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的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及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中,但對于現(xiàn)行刑法金融犯罪的具體范圍,即具體包涵哪些具體罪名,理論上仍存在較大的爭議,具體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金融犯罪范圍是指在金融活動中發(fā)生的所有危害金融管理、金融機構、直接或者間接危害金融安全的犯罪行為,包括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受賄、挪用錢款等職務犯罪行為,以及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實施的搶劫、盜竊行為。而狹義的金融犯罪范圍僅包括發(fā)生在金融活動中,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行為及以危害金融管理秩序作為主要客體的侵犯了復雜客體的犯罪行為。對于上述二者最大的爭議在于是否需將《刑法》第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條規(guī)定的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受賄及挪用錢款的犯罪納入金融犯罪的范圍之中。
對此,學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劉憲權認為金融領域中的貪污、賄賂犯罪不屬于金融犯罪的范圍,因為,金融領域中的貪污、賄賂犯罪雖然也破壞了金融管理秩序,但是同時也侵犯了公司、企業(yè)人員和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而且后者理應理解為主要客體[5]6,根據(jù)我國刑法理論,犯罪的性質理應由行為所侵犯的主要客體決定,從而得出上述結論。胡啟忠認為即使這類行為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但并不符合違法從事金融或者其他相關活動這一特征,因此等同于搶劫、盜竊銀行的犯罪行為,不應納入金融犯罪的范圍[6]。相反的觀點認為廣義的金融犯罪應包括上述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受賄、挪用錢款犯罪。[1]9出于立法結構從屬性的考慮,規(guī)定在“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中的上述行為應納入金融犯罪的范疇。筆者認為,雖然立法者將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受賄、挪用錢款犯罪規(guī)定在“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中,但仔細推敲相關法條規(guī)定,不難發(fā)現(xiàn),其屬于刑法規(guī)定中的提示性規(guī)定,即注意規(guī)定。提示性規(guī)定的設置以刑法相關條文已作基礎規(guī)定為前提,其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司法人員在適用時注意其與其他類似罪名的區(qū)分,以避免司法實踐中發(fā)生混淆、忽視等適用錯誤。以《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guī)定為例,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為了騙取保險金,利用其職務便利實施的故意編造不曾存在的保險事故進行虛假理賠的行為既符合保險詐騙罪的規(guī)定,又符合職務侵占罪的規(guī)定,因此立法者通過規(guī)定第一百八十三條這一注意規(guī)定,以明確上述行為應區(qū)別于保險詐騙罪而認定為職務侵占罪,以避免司法實踐中在遇到上述案例時可能發(fā)生的混淆和認定錯誤[5]8。因此作為提示性規(guī)定的《刑法》第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條雖然對金融領域貪污賄賂犯罪進行了規(guī)定,但并不意味著將其納入金融犯罪的范疇之內(nèi)。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fā)同樣可以證明上述論證理由的不合理。如果僅因為上述立法結構的設置,便將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犯罪納入金融犯罪的范疇,而具有類似行為模式的其他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犯罪卻不納入金融犯罪的范疇,這樣的犯罪范圍劃分明顯是不合理的。因此,上述從立法結構出發(fā),認為應將上述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侵占、貪污、受賄、挪用錢款犯罪劃定在金融犯罪范圍內(nèi)的觀點缺乏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jù)。
筆者認為,不應將金融領域中的貪污、賄賂犯罪納入金融犯罪的范圍之內(nèi),而應將其納入普通職務犯罪或者國家工作人員貪污賄賂犯罪的范疇。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要客體決定論及納入金融犯罪范圍將會導致的保險公司之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職務侵占、貪污犯罪卻不納入金融犯罪范圍的范圍劃分不平衡這兩個理由之外,還可從相關性的角度以分析上述結論的合理性。根據(jù)相關性原則,雖然金融領域中的貪污、賄賂犯罪與金融部門相關,但本質上其實與金融業(yè)務領域無直接相關的犯罪,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其不應納入金融犯罪的范圍之內(nèi)。上述提到的搶劫、盜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犯罪行為,由于其根本不存在對金融管理秩序的侵犯,而是單純的侵犯財產(chǎn)的行為,更不應納入金融犯罪的范圍之內(nèi)。同時,若采用上述金融犯罪范圍,則會導致一些按照同類客體劃分的其他類型的犯罪,因其可能具有包含金融關系的復雜客體或者與金融、金融關系有直接、間接的關聯(lián)而被強拉硬拽進金融犯罪領域[7],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義金融犯罪范圍理論的支持者對金融犯罪概念和發(fā)生在金融活動中的犯罪概念的混淆。若將發(fā)生在金融活動中的犯罪均認定為金融犯罪,依據(jù)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的大部分犯罪均可發(fā)生在金融活動中的現(xiàn)象,基本上整部刑法中規(guī)定的犯罪均可稱為金融犯罪,刑法也可因此改名為金融刑法了,顯然也是不合理的。因此,符合金融犯罪的本質特征的狹義的金融犯罪范圍,因其具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需予以采納。
綜上,現(xiàn)階段我國金融犯罪的范圍應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中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規(guī)定的除了第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條所涉及的職務侵占罪,貪污罪,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挪用資金罪和挪用公款罪之外的其他犯罪,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中規(guī)定的所有犯罪以及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中規(guī)定的騙購外匯罪。
犯罪客體作為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被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不僅是刑法犯罪構成中的重要內(nèi)容,同樣也為我國刑事立法的分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我國《刑法》分則在進行金融犯罪立法分類時堅持以犯罪客體作為劃分依據(jù),即對刑法分則各章及章下各節(jié)的劃分均以犯罪客體為標準,其中前者被稱為同類客體,而后者被稱為“次層次”同類客體,同類客體和“次層次”同類客體屬于上下位階的關系,即一般和特殊的關系。針對我國《刑法》分則在第三章第四節(jié)規(guī)定“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和在第五節(jié)規(guī)定“金融詐騙罪”的立法分類,在刑法理論界產(chǎn)生了極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其已建立了客體加行為的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并對此加以否認,有學者則對此種新型立法分類模式加以肯定,尚有部分學者認為其并未違反以犯罪客體為標準進行劃分的立法分類模式,等等。金融犯罪作為現(xiàn)階段我國刑法體系中較為重要的犯罪,對其立法分類進行探討有很大的必要性。
現(xiàn)階段,針對現(xiàn)行金融犯罪立法分類合理性的理論爭議主要包括以下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現(xiàn)行金融犯罪的立法分類并無必要,其違反了傳統(tǒng)的立法分類模式,應將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的內(nèi)容劃入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內(nèi)容之中。劉憲權贊同這一觀點,其主張,將金融詐騙罪獨立設節(jié)無疑是對刑法有關犯罪分類理論的突破,這種突破盡管可能存在合理性,但其從根本上顛覆了原先的分類標準,又無法將這一思路貫徹到底,同時該突破做法也與世界各國和地區(qū)有關金融犯罪的立法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不相吻合,因此現(xiàn)行《刑法》將金融詐騙罪獨立設節(jié)無疑是立法中的一個敗筆,既無理論上的合理性,也無實踐中的必要性。從立法完善角度分析,完全可以將“金融詐騙罪”一節(jié)歸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中[5]14-15。第二種觀點,同樣否定了現(xiàn)行的金融犯罪立法分類,但并未涉及立法分類模式是否發(fā)生轉變的問題,其單從犯罪客體的角度,認為應將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的內(nèi)容納入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這一部分。陳興良采取這一觀點,其認為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是純正的金融犯罪,一般說的金融犯罪實際是指這一類犯罪,金融詐騙罪本質上是一種詐騙犯罪[8],因此從實質角度出發(fā),金融詐騙罪不屬于金融犯罪的范疇內(nèi),而應納入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這一章中。王煥婷從另一方面進行論述,主張我國刑法現(xiàn)階段對于金融詐騙罪的立法模式采取的是結果犯和目的犯的模式,區(qū)別于以維護國家金融權為目的的行為犯和非目的犯的立法模式,仍離不開普通詐騙罪的影響,從而得出金融詐騙犯罪主要保護個人財產(chǎn)利益兼顧金融管理秩序的結論。同時,依據(jù)現(xiàn)階段我國由國權主義刑法向民權主義刑法轉變的趨勢,個人財產(chǎn)利益的保護地位日漸凸顯,也可得出金融詐騙犯罪主要保護個人財產(chǎn)利益兼顧金融管理秩序的結論[9],從而主張金融詐騙罪不屬于金融犯罪,而應納入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一章。第三種觀點認為現(xiàn)行金融犯罪的立法分類并不違反傳統(tǒng)的客體分類模式,并且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應當繼續(xù)保持。持這一觀點主張我國金融市場中的金融秩序由建立在金融機構及其與客戶之間平等的經(jīng)濟關系基礎上的金融交易秩序和建立在國家宏觀調(diào)控基礎上的金融管理秩序共同構成,認定金融犯罪的犯罪客體時應區(qū)分金融交易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F(xiàn)階段,金融交易秩序作為金融市場的本質,金融管理秩序只能是對金融市場發(fā)揮補充作用的,金融詐騙罪雖然同時侵犯了金融交易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但金融交易秩序應作為其侵犯的主要客體而存在,應將金融詐騙罪區(qū)別于以金融管理秩序為主要客體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而設立,因此立法將其作為第四節(jié)“金融詐騙罪”區(qū)別于第五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單獨設立有其合理性。第四種觀點肯定了現(xiàn)行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持這一觀點的認為現(xiàn)行《刑法》將金融詐騙犯罪獨立設節(jié)有其必要性,其所作出的立法突破具有合理性,有利于更好地打擊金融詐騙犯罪,并且有助于其和金融犯罪中的其他犯罪及普通詐騙罪進行區(qū)分。
針對上述學界關于現(xiàn)行金融犯罪立法分類合理性的探討,筆者擬從以下兩個方面對上述學界爭點進行辨析:
1.金融詐騙罪侵犯的主要客體分析
分析可得上述第一、二、三觀點仍遵循以犯罪客體作為金融犯罪劃分依據(jù)的傳統(tǒng)金融犯罪立法分類模式。其中三種觀點最主要的分歧點在于對金融詐騙罪所侵犯的主要客體的認定,因為當某一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直接客體為復雜客體時,其同類客體的確定則依據(jù)其中的主要客體進行[10],因此只有明確了金融詐騙罪所侵犯的復雜客體中的主要客體,才能夠對其立法分類是否合理加以明確。
首先,針對金融詐騙罪中侵犯的個人財產(chǎn)利益為金融詐騙罪的主要客體的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針對上述提出的結果犯和目的犯立法模式及民權主義刑法的發(fā)展趨勢兩種理論支撐,提出以下看法:第一,依據(jù)刑事立法中金融詐騙罪設立的立法模式以否定金融管理秩序在金融詐騙罪的主要地位具有片面性。以高利轉貸罪為例,其所侵犯的同樣為復雜客體,即既侵犯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又侵犯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同時刑事立法對其規(guī)定了“轉貸牟利”的主觀目的及相應的犯罪結果要求,其同樣符合結果犯和目的犯的立法模式,依照上述觀點,是否應將其排除在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的行列之外,而納入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的內(nèi)容之中?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上述觀點不具有合理性。第二,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由國權主義刑法向民權主義刑法的發(fā)展,但這并不意味著超個人利益在現(xiàn)行刑法中不再處于重要地位。從現(xiàn)行刑法體系中可以看出,《刑法》中仍規(guī)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等罪名,可見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等超個人利益仍受到刑法的重視,金融管理秩序作為超個人利益中的一種,同樣受到刑法的極力保護。同時,在大多情況下,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有賴于超個人利益的保護,超個人利益作為個人利益的保障,仍是刑事立法所不能忽略的保護對象。況且,民權主義刑法的概念是從刑法整體的價值取向角度出發(fā)而提出的,強調(diào)在刑事立法及司法過程中公民權利的不可隨意侵犯性,其并不適用于各罪中對主次犯罪客體的選擇,更不能作為各罪中衡量個人利益及超個人利益孰輕孰重的標準,因此將其作為認定金融詐騙罪中個人財產(chǎn)利益優(yōu)先于金融管理秩序受到保護的依據(jù)不合理。
其次,對于金融詐騙罪所侵犯的主要客體不是金融管理秩序,而是金融交易秩序的觀點,同樣持否定態(tài)度。理由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為維護金融交易安全的途徑和保障,金融管理秩序對于金融交易秩序而言起到基礎性的保護作用,只有有效的維護了金融管理秩序,金融交易秩序才可能存在,金融交易秩序中的主體才可能存在行動預測可能性,可見金融管理秩序之于金融交易秩序的重要性。二是根據(jù)金融犯罪的概念,所有的金融犯罪均是以違反相關金融管理法律法規(guī)為前提的,而上述法律法規(guī)作為國家宏觀調(diào)控金融秩序的手段,可見所有的金融犯罪均是以違背國家的宏觀調(diào)控手段為前提的,即以違背金融管理秩序為前提,可見金融管理秩序的維護對金融犯罪的重要性,金融詐騙罪作為金融犯罪中的一部分,金融管理秩序在金融詐騙罪所侵犯客體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三是《刑法》分則“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中同樣存在類似內(nèi)幕交易、泄露內(nèi)幕信息罪,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等同時侵犯金融交易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如果按照上述將金融交易秩序作為主要客體的觀點,為何不將上述犯罪全部移出“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并和“金融詐騙罪”中的內(nèi)容合并成一節(jié),將其稱為“破壞金融交易秩序罪”?可見,上述觀點是不合理的。因此,對于金融詐騙罪而言,金融管理秩序較之于金融交易秩序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可見,金融管理秩序優(yōu)先于個人財產(chǎn)利益及金融交易秩序成為金融詐騙罪所侵犯的復雜客體中的主要客體。
2.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合理性分析
針對第四種觀點提出的現(xiàn)行金融犯罪立法分類模式有利于打擊金融詐騙犯罪,并且有利于其與其他金融犯罪及普通詐騙罪相區(qū)分的觀點,筆者持否定態(tài)度。理由如下:第一,將金融詐騙罪納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的體系之中,有助于其與其他金融犯罪條文協(xié)調(diào)發(fā)揮作用,反而能更好地發(fā)揮打擊金融犯罪的目的。第二,金融詐騙罪與其他金融犯罪的區(qū)分依靠的是刑法條文有關行為主體、方式、對象等的不同規(guī)定,而不需要通過上述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達到。既然金融詐騙罪與其他金融犯罪均將金融管理秩序作為犯罪客體或者主要的犯罪客體,其就應該規(guī)定在一個章節(jié)中,以符合刑法體系一致性的需求。第三,即使將金融詐騙犯罪規(guī)定在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中,也能夠有效地將其與普通詐騙罪相區(qū)分。
綜上,在金融詐騙罪所侵犯的復雜客體中,金融管理秩序作為主要客體而存在,并且以客體加行為為標準的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不具有合理性。因此,上述第一種否定現(xiàn)行金融犯罪立法分類模式,并將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的內(nèi)容納入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觀點具有合理性,而后三種觀點由于缺乏合理充分的理論支撐而不具備合理性,應予以否定。
現(xiàn)行立法將金融詐騙罪獨立于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而單獨設立為一節(jié)的做法不具有合理性,并無必要,而應將其納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一節(jié)中。除了在上述對學界爭點進行辨析時所提到的理由之外,還存在以下幾點理由:第一,將金融詐騙罪獨立設節(jié)是立法者在面對現(xiàn)實矛盾及法的穩(wěn)定性時優(yōu)先選擇解決現(xiàn)實矛盾而忽略了法的穩(wěn)定性而導致的后果。這種現(xiàn)實問題的優(yōu)先選擇是我國刑事立法常見的做法,但其并不具有合理性,其片面地追求刑事立法的打擊和處罰效果,而忽略了刑法體系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性,不利于刑法權威的維護,因此不應被采納。況且,此處對于金融詐騙罪的單獨設節(jié)并不能提升該罪的打擊效果,可謂是得不償失。第二,綜觀世界各國關于金融犯罪的立法分類模式,大多采用客體分類法,例如《德國刑法》《俄羅斯刑法典》和《意大利刑法典》均以犯罪所侵害的法益作為分類依據(jù),因此,我國應順應國際趨勢,堅持采用傳統(tǒng)的客體分類模式,也有助于維護刑法體系和立法思路的一致性。第三,其不符合以客體為標準的金融犯罪立法分類要求。通過上述辨析,已明確金融管理秩序作為金融詐騙罪的主要客體地位,同時,還可以從金融詐騙罪的現(xiàn)實危害角度進行分析,金融領域內(nèi)的詐騙活動往往嚴重侵害了國家對于金融市場的管理秩序,從而打亂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因此無論從維護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角度,還是捍衛(wèi)的國家金融權權威的角度,都應將金融詐騙罪的主要客體設定為金融管理秩序。因此作為以金融管理秩序作為主要客體的金融詐騙罪,需納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的范疇之內(nèi)。
金融犯罪是指自然人或單位,在金融活動中以欺詐、偽造或者其他方式實施的違反金融管理法律法規(guī),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依照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我國金融犯罪的范圍應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中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規(guī)定的除了第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條所涉及的職務侵占罪,貪污罪,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挪用資金罪和挪用公款罪之外的其他犯罪,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中規(guī)定的所有犯罪以及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中規(guī)定的騙購外匯罪?,F(xiàn)階段,我國金融犯罪采取的客體加行為的混合式立法分類模式不具有合理性,需予以改正,應將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的內(nèi)容納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一節(jié)中。
[1]譚秉學,王緒祥.金融犯罪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2]王新.金融刑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3.
[3]白建軍.金融欺詐與預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261.
[4]陳興良.金融犯罪的特征及立法完善[J].法學,1996(1):10-14.
[5]劉憲權.金融犯罪刑法學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胡啟忠.金融刑法適用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39.
[7]王鳳壘.金融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66-67.
[8]陳興良.要嚴格劃分金融犯罪的界限[EB/OL].[2017 -06 -28].http://dxw.ifeng.com/a/20170608/44635999_0.shtml.
[9]王煥婷.關于金融犯罪《刑法》分類的理性思考[J].凈月學刊,2013(5):109-114.
[10]黃佳.論金融犯罪刑事立法分類的依據(jù)[J].海南金融,2012(10):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