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摘 要】龍江劇作為黑龍江省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表演藝術部分當屬于中國戲曲表演的一個分支。所以,龍江劇整體藝術的構架,基本上是仿照著京劇等許多成熟的大劇種而一一確立的。龍江劇深知自己作為東北地方性的劇種,除去向京、評大戲們“看齊”之外,還必須從自己的母體二人轉那豐富多彩、獨樹一幟的表演系統(tǒng)當中汲取大量的藝術養(yǎng)料。因此,這一部分在龍江劇表演體系的構架之中,自然不可或缺。
【關鍵詞】龍江??;表演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042-01
龍江劇深知自己作為東北地方性的劇種,除去向京、評大戲們“看齊”之外,還必須從自己的母體二人轉那豐富多彩、獨樹一幟的表演系統(tǒng)當中汲取大量的藝術養(yǎng)料。像二人轉當家的舞蹈程式“浪三場”,堪稱二人轉表演的精華所在。而且,二人轉表演的“秧歌步”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這一部分在龍江劇表演體系的構架之中,自然不可或缺。
一、龍江劇以二人轉表演為基礎對全部行當進行試驗性藝術探索
按照戲曲表演的組成部分,“龍江劇的角色行當,以二人轉、拉場戲為主,在表演上側重以‘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基礎,吸收東北大秧歌的身段、步法和京劇的一些表演藝術,經(jīng)過‘大過基礎關、‘著重于從體驗出發(fā)、‘緊跟樣板戲、‘重整旗鼓、‘撥亂反正、‘創(chuàng)造個性等復雜曲折的過程,現(xiàn)已初步形成自身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體制,并從這四大行當中又分離出各種類別……各行當都從生活出發(fā),從人物出發(fā),從地方特色出發(fā),既實驗創(chuàng)造程式,又不固定程式;既有行當表演特色,又不刻板;行與行之間的表演技巧互為借鑒,從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行當特點和風格?!边@是《黑龍江志·文化藝術志》在總結龍江劇這個劇種前20年的藝術成就時,對于其表演部分的描述。
可見,龍江劇在創(chuàng)建之初,就已經(jīng)堅定不移地立足于傳承二人轉表演藝術的諸多優(yōu)長,明確地提出了自己:一定要“過好二人轉傳統(tǒng)關”的第一步目標。并且,也在一直在朝著既定的方向積極努力地探索著。
按照劇種建設所設定和提出的目標要求,所有的龍江劇演員都必須首先學好二人轉,唱好二人轉,演好二人轉。為此,龍江劇院特別聘請了當時黑龍江省內(nèi)資深、著名的二人轉老藝人李泰、胡景岐和李榮等人做教師,專門教授龍江劇演員們二人轉的演唱方法與表演技巧,先過“二人轉”的這一關。同時,聘請戲曲表演基本功底扎實的張永奎、孫國華等教師,教授演員們戲曲大劇種多樣的表演基本功;還聘請了專業(yè)的舞蹈教師來教演員們,讓他們接觸、熟悉和學習民族民間古典舞及西方的芭蕾舞等。
龍江劇院還在組織演員們學習的過程中,以劇目的試驗演出,作為檢驗演員們課堂學習成果的考場,一邊學一邊練,一邊練一邊演,一邊演一邊加工,一邊加工一邊修改,一邊修改一邊提高。對龍江劇的全部行當——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花臉、老生、小生和武小生等,逐一進行了舞臺表演的試驗性藝術探索。
二、龍江劇現(xiàn)代戲表演藝術的探索
隨著龍江劇劇目試驗的進一步深入展開,其表演所擔負的責任也越發(fā)重大。因為,傳統(tǒng)戲畢竟還有其它的劇種可資借鑒,二人轉也有傳統(tǒng)曲目作比成樣,模仿參照;一旦輪到龍江劇的現(xiàn)代戲,舞臺上的表演就比較難尋找出一個可資參考的目標。而龍江劇剛剛誕生不久,恰逢全國戲曲界正大力倡導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戲的發(fā)展壯大時期,如何尋找并摸索演好現(xiàn)代戲,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演現(xiàn)代戲的技巧,如何塑造好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及劇目中的典型人物……成為龍江劇表演的當務之急。
當然,很多的事情都是“逼出來”的。龍江劇的古裝戲表演由于有其它戲曲劇種的參照,相對來說要容易把握一些;而龍江劇的現(xiàn)代戲表演,由于缺少仿照的對象,則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但是,這也往往是表演藝術探索要創(chuàng)新,并且易于出新的最佳時機。繼現(xiàn)代戲《寒梅花》、《李雙雙》、《龍馬精神》和《千萬不要忘記》等劇目排演之后,龍江劇已經(jīng)開始注意如何避免“話劇加唱”的演出模式,而提出“要從體驗出發(fā)”、“要形神兼?zhèn)洹?、“要克服生活化的表演”、“要體現(xiàn)出戲曲舞蹈的韻律”和“群眾性的舞蹈場面要戲曲化”等等一系列的龍江劇表演“標準”。
應該說,這是龍江劇藝術家們最初的藝術覺悟,也是龍江劇現(xiàn)代戲表演走向新開端的起始。尤其在經(jīng)歷了徹底砸爛一切表演程式之后,龍江劇的創(chuàng)作者們更加意識到:要發(fā)展劇種的個性,沒有表演程式的支撐,沒有舞臺風格的確立,一切都將是空中樓閣。此后,龍江劇對于表演藝術的探索,積極而有意識地向著“發(fā)展劇種個性”的路子邁進。伴隨著《雙鎖山》、《春靈庵》、《張飛審瓜》、《皇親國戚》和《結婚前后》等諸多大中型劇目的不斷試驗上演,表演程式的不斷積累和反復提純,也成為龍江劇的劇種建設突飛猛進標志性的前提之一。
參考文獻:
[1]朱雪艷著.新時期黑龍江戲劇發(fā)展研究[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2]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張連俊主編.黑龍江省志[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