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榮
摘要:國自古就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說法,對見義勇為持一種肯定和贊賞的態(tài)度。但回望現(xiàn)在的社會,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人們在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前開始猶豫了,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現(xiàn)象。本文結合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對如何確定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zhì),嘗試提出對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救濟的建議。
關鍵詞:見義勇為;公平責任;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無因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64-01
一、見義勇為的概念
所謂見義勇為的行為,是指為了保護整個國家、社會甚至他人的合法權益,在行為人與受益對象之間無法定或者約定義務,在緊急危險的情況下予以救助的行為。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有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主觀層面,要求行為人與受益者無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主觀上是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陀^要件是指行為人為保護國家、社會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緊急情況下實施的救助行為以及不法侵害的制止行為。
二、法律對見義勇為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
對見義勇為的認定尚未有明確的界定方法,但是相關地法學理論對此行為有著類似的界定。
(一)公平責任說。
侵權責任法的公平責任原則對于義勇之舉有相關的規(guī)定,但是關于公平責任原則是否作為侵權法的歸責原則依然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公平責任一說與義勇之舉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點: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不構成過錯侵權;損害事件不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無過錯侵權;加害行為與被損害行為之間是可關聯(lián)關系;不適用公平責任的話違背了公平原則。①除此之外,侵權法中也存在義勇之舉的相關規(guī)定:義勇之舉受到損害時順序按照先由侵害人先承擔責任,侵權人有能力承擔了所有責任,那就沒有公平責任的事了。如若侵權人沒有能力承擔責任或者是根本就找不到侵權人又或者是不存在侵權人,此時才是由受益者適當補償。
(二)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說。
雖然我國刑法中并沒有關于見義勇為行為的規(guī)定,但是對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有著類似的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與見義勇為行為都可以為了他人,集體,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國家利益而采取手段制止侵害發(fā)生,但也存在著區(qū)別。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行為側重于正當合法性,而見義勇為是道德領域一直所倡導的,所做的是提倡的好人好事范疇,是不會產(chǎn)生刑事上的責任的。②此外,正當防衛(wèi)針對的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緊急避險針對的是正在發(fā)生的危險,犧牲較小的合法利益來保護較大的合法利益,均包括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見義勇為所針對的對象就不能包括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無因管理說。
法學界對義勇之舉在民法上的定性普遍趨向于無因管理。無因管理的意思是行為者無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擅自對他人的事務進行有利于他人的管理。從某種角度看,義勇之舉在是符合無因管理的,但是兩者并非安全相同,而是一種交叉關系。③如果是從保護不法侵害,維護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fā),則二者存在共同點,但若不存在危險、侵害行為,只是道義上的幫助,可能只符合無因管理而不符合見義勇為,比如幫忙看家的行為。
三、見義勇為救助機制的法律完善
(一)完善法律救濟體系。
為了從根本上保障義勇之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加快義勇之舉的統(tǒng)一立法。。筆者認為,現(xiàn)行民通中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專門規(guī)范見義勇為人員的救助機制,但是見義勇為者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范圍及內(nèi)容可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4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shù)?,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此項規(guī)定正是對見義勇為的救濟。
(二)借鑒國外的立法經(jīng)驗。
美歐諸國都有關于見義勇為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加拿大安大略省有《見義勇為法》,在美國一些州的法律甚至規(guī)定自愿但是不求回報的義勇之人,不需要為在施救過程中因疏忽或不作為所造成的傷害承擔法律責任,這消除英雄后顧之憂的同時又鼓勵著更多的人勇敢地伸出正義之手。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立法經(jīng)驗,譬如對于見義勇為,新加坡法律則完全站在保護施救者權益的立場上。④相關的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了如果被救助者故意捏造事實訛詐義勇之人,除了必須向義勇之人賠禮道歉,還須承擔基于本人的醫(yī)療費一到三倍的法律處罰后果。這樣的規(guī)定極大地減少了受益人反咬一口的幾率,更加完善了見義勇為的配套法規(guī),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見義勇為基金制度。
各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條例和法律相輔相成,互相作用,但是各地出臺條例的時間并不同一,很多案例就是因為法院的判決執(zhí)行難,地方的保護條例又沒有及時出臺,導致義勇之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筆者認為,義勇之舉基金制度也可以參考山東的保護條例實行代位求償制度,就是可以首先墊付費用填補義勇之人的損失,然后代位取得義勇之人對侵害人的賠償請求權或者義勇之人對受益人的必要費用償還請求權,確保見義勇為人員的合法權益首先得到了解決。
四、結語
見義勇為本是應當值得我們提倡的正當行為,在當今的社會中卻出現(xiàn)了寧愿當旁觀者,也不愿意當英雄的現(xiàn)象,縱觀多種因素而言,從自我保護的角度出發(fā)也并無道理,但是不敢為而不作為的情況也是社會不和諧的一個反映,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
注釋:
①新華.見死不救在國外.政府法制,2012年2期,P47—P47.
②楊維君.論見義勇為者的法律救濟制度.青年科學(教師版),2014年4期.
③田迪歌.侵權補充責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學位論文,2012.
④新華.見死不救在國外.政府法制,2012年2期,P47—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