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海燕
群文閱讀,是在語文教學中呈現(xiàn)與某個議題相關的多篇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內(nèi)和課外自主閱讀、立體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相機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結合,是保證群文閱讀得到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嘗試。
一、課前主題引領,拓寬閱讀廣度
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前,教師可先按照文章的主題,引領學生進行相同主題的群文閱讀,并將課前閱讀積累整理。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走進科學家,感受獻身精神”的主題單元,安排了《居里夫人》等經(jīng)典文章。針對《居里夫人》這篇文章,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居里夫人傳》《世界十大科學家》等書籍,做好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感人文字。課堂上,教師利用討論、交流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圍繞“偉大”一詞展開討論。這樣的引領式閱讀,能讓學生在已有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走進課堂,既巧妙撥動學生的閱讀之弦,又為他們扎實地學好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中整合群文,強化閱讀深度
現(xiàn)行小語教材是以主題來組建單元的,這為開展群文閱讀帶來極大的便利,所以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圍繞核心,挑選有代表性、學習實效性強的課文,作為群文閱讀的“領頭羊”,以一兩篇課文為例,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利用主題展開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一題帶多題、一文帶群文的閱讀。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組主題是“可愛的小動物”,課文有《白鵝》《白公鵝》《貓》和《母雞》。教師可指導學生精讀最有特色的課文《白鵝》,讓學生抓住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這一核心主題,體會鵝的性格特點, 感受白鵝的“高傲”,再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教學其他三篇課文。
另外,除了圍繞中心和選擇主題,還要以教材為主,進行單元整合。如學習《長城》這篇課文時,不僅要結合同一單元的《頤和園》《秦兵馬俑》這兩篇課文,對祖國名勝古跡進行點評,同時還要圍繞這一主題,跳出教材進行開發(fā),補充《故宮》《圓明園》《北京四合院》等同類文章,讓學生對其進行賞析,體會我國名勝古跡之美,從而達到群文閱讀的目標。
三、課后巧妙延伸,增加閱讀厚度
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一篇課文的閱讀,要利用群文閱讀,給予孩子課本之外的精彩。面對廣闊的書海,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個方向、一個指引,由課上的一篇節(jié)選,激起學生對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使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閱讀適度延伸。
如學完《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文后,有孩子會問:“嚴監(jiān)生這么吝嗇,他的家里很窮嗎?”“嚴監(jiān)生愛他的家人嗎?”借此契機,教師可出示《儒林外史》中寫嚴監(jiān)生為妻子王氏延醫(yī)求藥的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嚴監(jiān)生對妻子的感情;推薦閱讀嚴監(jiān)生自掏腰包為只為了結官司的故事,感受他的膽小怕事;閱讀他病重時求親戚照看兒子的故事,感受他對兒子的慈愛。讀完這些,孩子們對嚴監(jiān)生的形象就會有較全面的認識。
群文閱讀賦予了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其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議題,有機整合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以“群文閱讀”促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 編 阿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