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華
【摘要】 目的:對比分析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用于直腸癌治療的效果。方法:從筆者所在醫(yī)院2013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直腸癌患者中隨機抽取6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即腹腔鏡組和開腹組,各32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手術的一般情況及淋巴結清掃數目和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應用情況,并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結果:對比發(fā)現,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較開腹組略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術后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開腹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情況比較,腹腔鏡組明顯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不僅能夠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減少出血量,縮短術后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并大大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且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
【關鍵詞】 直腸癌; 腹腔鏡手術; 開腹手術; 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2-0110-02
直腸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指發(fā)生于齒狀線到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的癌。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計,本病發(fā)病率近幾年明顯升高,目前已經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三位,而在我國直腸癌發(fā)病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四位[1]。本病病因尚不明確,但流行病學顯示,食用過多的動物蛋白和脂肪、食物中缺乏新鮮果蔬及缺乏適當體育鍛煉等均是誘導直腸癌發(fā)生的因素。隨著醫(yī)療技術和模式的轉變,本病的治療逐漸趨于綜合化,直腸癌切除根治術是目前首選的有效手段。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直腸癌手術治療已經跨入新的階段,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憑借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和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備受矚目 [2]。本文對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用于直腸癌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筆者所在醫(yī)院2013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入院的直腸癌患者中隨機抽取6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即腹腔鏡組和開腹組,各32例。腹腔鏡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53~78歲,平均(64.34±5.85)歲,
腫瘤直徑2~4 cm,平均(2.86±0.43)cm;低位直腸癌11例,中高位直腸癌21例;術后病理:低分化癌6例,中分化癌
17例,管狀腺癌7例,絨毛膜腺瘤變腺癌2例。開腹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54~76歲,平均(63.56±5.93)歲,腫瘤直徑2.6~5 cm,平均(3.04±0.52)cm;低位直腸癌12例,中高位直腸癌20例;術后病理:低分化癌5例,中分化癌19例,管狀腺癌7例,絨毛膜腺瘤變腺癌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過氣管插管全麻。開腹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注意手術切口的保護,并嚴格按照腫瘤探查的基本原則進行,首先探查遠隔臟器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最后是腫瘤局部,結扎腫瘤近端腸管,避免擠壓瘤體,然后清掃腸系膜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并在腸系膜下血管根部結扎切斷,最后進行腸管吻合。腹腔鏡組:首先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壓力維持在12~13 mm Hg左右,常規(guī)探查后采用超聲刀在乙狀結腸系膜的根部分離腸系膜下血管,并在根部離斷,在腸系膜后間隙分離,Dioxon術后分離直到腫瘤下方約3 cm處切割閉合器閉合腸管,并在左下腹作一條長約5 cm的保護切口,并拉出腫瘤標本,最后進行吻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情況,并觀察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造成的出血量比較,腹腔鏡組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開腹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淋巴結清掃和術后鎮(zhèn)痛藥應用情況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率明顯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術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2.254,P<0.05),見表3。
3 討論
腹腔鏡手術用于外科手術治療已經有20余年的歷史,其剛應用于臨床時,被認為手術操作的難度較大,并且手術器械產生的費用也較高,總之,大多數人對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對于直腸癌的根治效果及安全性等均存在一定顧慮[3]。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先進設備的不斷引進和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看到新的希望。腹腔鏡手術用于直腸癌臨床治療的優(yōu)勢也逐漸被發(fā)現,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少等,并且腹腔鏡手術操作過程中術野較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漸被認可[4]。
腹腔鏡手術對于組織造成的創(chuàng)少較小,并且對患者腹腔內的結構及其他臟器的破壞性也較小,機體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較輕。有關術中出血量,有研究報道,99例腹腔會陰聯合切除患者中,腹腔鏡組平均出血量為321.71 ml,而開腹組為555.60 ml。并且還有研究統計,208例直腸癌中下段切除手術患者中,腹腔鏡組、開腹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51 ml、110 ml[5]。均說明腹腔鏡手術能夠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并且本次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論點。分析總結發(fā)現,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手術用于直腸癌手術治療的優(yōu)勢如下:腹腔鏡手術操作術野更加清晰,能在腹腔鏡的觀察下,清晰觀察腹腔內臟器、血管及其他組織的情況,并針對腫瘤情況進行詳細探查,更加便于手術操作;腹腔鏡手術操作的切口較小,因此給患者造成的疼痛較輕,術后恢復也較快,創(chuàng)傷小,美觀,患者的恢復時間縮短,繼而也縮短了住院時間,同時產生的住院費用也隨之降低。此外,手術切口較小,因此手術切口感染率也較小,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大大提高其生存率[6]。有關腹腔鏡直腸癌手術的優(yōu)勢從本次研究結果也能體現。雖然腹腔鏡手術用于直腸癌患者治療效果良好,但鑒于腹腔鏡手術對于手術醫(yī)生技術的要求較高,手術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并熟練掌握操作技巧,尤其是不能忽視人工氣腹的建立和頭低腳高的體位,所以需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全身情況,出現異常立即處理,防止危險事件的發(fā)生[7]。
綜上,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用于直腸癌患者治療效果更好,且安全性和美觀度更高。
參考文獻
[1]邱楓,王今.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手術近期療效對比[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5):689-692.
[2]栗明,李琳,鄭瑞,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的療效對比[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6(5):145-147.
[3]秦光遠,左朝暉,姚敦武,等.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的療效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6):421-423.
[4]王彥業(y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的效果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7):28-29.
[5]徐佳,黃世鋒.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開腹直腸癌手術的療效對比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2,18(4):236-239.
[6]鐘武,張磊昌,鐘世彪,等.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手術中轉開腹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建立[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1(30):3545-3549.
[7]王彥業(y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5):183-184.
(收稿日期: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