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瑩
摘 要:意識也是心理的體現。所謂心理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應。這種反應的過程復雜而微妙,不同的意識反應引發(fā)不同的效果。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生來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意識是學習進步的保證。反之,不良的學習意識則會成為學習上的障礙。
關鍵詞:聲樂演唱;自信;培養(yǎng)
聲樂學習中有時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學生由于自然嗓音條件不錯,或者歌唱基礎較一般同學要好些,由此而產生一種自負心理,主觀上忽視自身歌唱中的其他問題而沾沾自喜,停滯不前;另一種是部分學生嗓音條件一般(甚至稍差),歌唱基礎較差,自視學習上不如他人,在課堂上由于自卑意識的驅使,練唱時心理緊張。
針對上述情況,在聲樂學習和訓練中,既要注意培養(yǎng)自身的自信心,同時又要注意避免和防止盲目和過分自信的現象出現。歌唱者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質樸的自信心,即尺度最佳的自信心。當自信心提高到最佳程度時,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積極狀態(tài),就能夠恰如其分地正確估計與評價自己,這樣學習成績與訓練效果均會顯著提高。教師可以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實施心理調節(jié)法、暗示法等方法,分別對待出現的不同問題。對自負的學生需常潑“冷水”,俗話說“良藥苦口”,必要時給以嚴厲地指責與批評,讓其在學習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對于自卑心理較重的學生,教師應積極給予愛護與幫助,使他意識到自己處于一種被信任的學習氛圍,這種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克服緊張的心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增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涉及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諸多因素,實施起來較為具體化。
意志是人自覺主動地采取一定的目的,并以此選擇一定的方法,從而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去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具有自覺、堅持、果斷、自制等基本品質,它來自于人的堅定信念、自覺意識以及自制能力。
聲樂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的心理活動。歌唱者為要實現發(fā)聲或者歌唱的目的,必須施與意志行動,例如對音高、音強、音色、音量、時值和節(jié)奏的控制,以及心理的放松等都需要意志的調節(jié),否則就將出現各種差錯。在演唱中,歌唱者的意志要占據整個大腦,不允許別的雜念侵入。與此同時,意志行動也發(fā)揮著抑制和排除一切雜念、克服恐懼心理的作用。通常意志力和自制力強、果斷的人受環(huán)境的影響比較小,即使受到影響,也容易進行自我調節(jié)。因而在平時的學習與練習之中,加強意志力的培養(yǎng)、提高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歌唱狀態(tài)。學習聲樂的學生就更是如此,想要實現發(fā)聲或者演唱的某種動作,如果沒有意志行動的伴隨,是很難實現的,即使是偶爾做得到,也是僥幸、盲目的。這就要求聲樂教師除在技術技巧上和藝術修養(yǎng)上嚴格要求學生之外,還必須注意對其意志力的培養(yǎng)。
情緒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愛憎、喜怒、哀樂等,是對事物的一種對待活動。理學家認為:意志與情緒有著密切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意志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每一步驟,都必然引發(fā)某種情緒。同時,已產生的情緒又會反作用于意志,給予意志活動以動力影響。積極的情緒能夠使人精神振奮,并將所從事活動進行到底。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夠正確反映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具備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當周圍環(huán)境、條件改變時,學生能夠很快地適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而消極的情緒則使人迷惘、倦怠,會成為所要從事活動的障礙。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之中,聲樂教師應該通過自身情緒的感染,使學生產生愉快、振奮的情感體驗,并易于積累情緒學習的經驗;讓學生正確對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并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練習過程,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練聲曲以及眾多的歌曲作品,特別是練聲曲的練習一般枯燥乏味,往往一條練聲曲需要許多次的重復練習方能達到要求。加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常常夾雜著反復性,時進時滯,有時甚至倒退??梢哉f幾乎每前進一步,都要面臨各種困難,并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在付出辛勤的勞動的同時,更需以高度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來驅除時常出現的厭倦和悲觀等消極情緒,用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學習中出現的畏難情緒。否則,學習意志薄弱是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的。
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是聲樂學習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習中可結合各自的心理生理特點,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意志方面,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制訂合理可行的學習計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