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晴(特級教師)
當下小學數學課堂上發(fā)出了“讓學生自己學”的深切呼喚,這是學生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探索、自己經歷、自己體驗、自己收獲的吶喊?;貞袈暎o心自問“拿什么支持學生的學習”。筆者以為,教師不是放手讓學生自由學,而是以深情的目光關注學,以更加充分的準備支持學,以有力的支點支撐課堂、幫助學生學習。
學習材料的收集、整理與重組,是支持學生學習的保障。以一年級《用分與合整理》為例,從學習內容上想,數量關系貫穿于數學學習中;從學生年齡特征、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想,“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是自己學習的興趣方式;從數學方法與思想的發(fā)展處想,基礎學習時重視方法并滲透思想,無疑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成長有幫助。因此,著眼模型,多處多方選擇學習素材,利用一年級上冊和下冊聯(lián)通所用的小兔摘蘑菇情境素材,結合分與合的模型,并自制分與合的關系片、小瓷板等學習工具,綜合“兩部分合起來的數量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進行整理,建立一般化模型。學習層次實現(xiàn)“直觀—分析—抽象—演繹—再創(chuàng)造”的梯度?;具^程就是一條線,即“喚醒→聯(lián)系→整理”,核心思路是利用分與合的模型進行整理,在情境中分析,算式中發(fā)現(xiàn),符號中探索關系。這種學習素材的整理和整理的方法,一是前知經驗與現(xiàn)有感知的聯(lián)系凸顯整理價值;二是用模型整理凸顯變化中之共性特征,使得模型“形成—應用—聯(lián)結”深刻通暢。另外,自一年級起就重視數學模型的整理學習,且著力在學生的自我表達與辨析、自己理解與操作、自己整理與應用上,這種通過喚醒已有經驗、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習得的知識和方法,勢必會影響后續(xù)學習。
學習方法的選擇與思考,是支持學生學習的關鍵。在二年級《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中,學生已具備“認識厘米與米的學習經驗、學生尺的認識與測量經驗”的支持,常態(tài)的“找、指、畫、量”的學習方法,學生自己都能做得來、學得會,如何突破讓學生觀察引導,比劃測量,并想象、表征、體驗毫米與分米的認識,并且致力于問題引領不停留在做,還要想,使學生學會數學思維,這是教師方法支持的思考。實踐中,先認識毫米,支持學生依據經驗觀察學生尺,看刻度與小格子,進行想象,合情推理判斷小格子與測量物體的長度有關系,以工具支持觀察、支持想象。而認識分米時,鼓勵學生在觀察情境中,選擇對比合適的工具尺測量桌面的寬度,以“你們猜老師有什么疑問”反觀學生的選擇,“為什么不選用米尺或長度1厘米的尺子”,具象太長、太短的實際問題,聚焦選用分米尺更合適,使學生在觀察選擇中,對比分米尺、學生尺和三角尺,觀察中想“小格子有什么用”,選擇中想“哪種尺子更合適”,思考選擇,思考內在的聯(lián)系。
由于分米和毫米兩個計量單位不常用,可能會脫離學生可視、可感的范圍,難以直接感受“量”的大小,給學生學習帶來難度。在建立表象的支持下,通過觀察對比、積累感知,并把在學的納入已有單位體系中,從局部到整體,形成線性知識結構,貫穿一條明線,即“觀察—想象—合情推理—對比—體驗”;一條隱線,即演繹結論—過程,著眼本質,形成方法。
理性的學習結構是由“現(xiàn)實抽象—模型—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學習歷程的陪伴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要義。面對四年級的《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實際數學學習中,一般基于學生的經驗,一是在許多不同的關于位置描述中找到統(tǒng)一需要,實現(xiàn)說“準確”——體驗;二是依據數學約定,即概念抽象后概括,實現(xiàn)想“簡潔”——數學化。層次結構是由座位圖的具象經過抽象到點子圖,為建立數對模型提供思維材料,學生由生活經驗到數學感知,知識形成是由“感知—表象—概念”,學習歷程是在抽象思維的作用下,體驗學習,再根據需要、態(tài)度與體驗來綜合取舍表象,并形成具象。
不可輕視的是教學中的“三次矛盾沖突”:位置的描述沖突、觀察者的位置沖突、平面圖與現(xiàn)實場景位置的沖突。由認知沖突到問題解決,學習歷程的體驗,本質上經歷了數學化的過程,實際上,教師的“信任、發(fā)現(xiàn)、支持、引導”陪伴著學習的發(fā)生,陪伴著學生的學習成長。
“數學教學方法核心是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教師的實踐支持,助力學生學習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五年級教學的《和的奇偶性》,帶給我們更多的體會與思考。圍繞三次活動,即“任意抽取兩張顏色相同的牌,任意抽取若干張顏色相同的牌,從紅色牌和藍色牌中抽取若干張”,探索兩個加數和的奇偶性與探索多個加數和的奇偶性。橫向看,以“抽到兩個,這些數的和是奇數就可以獲獎”為一條線,圍繞“任意兩個數相加——任意多個數相加”的結構展開,三次抽牌游戲活動貫穿學習過程,學生經歷“現(xiàn)象—猜想—驗證—發(fā)現(xiàn)—結論”的學習過程,驗證過程中“舉出例子—觀察比較—尋找特點—歸納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自主探索目標??v向觀,“任意抽取兩張顏色相同的牌”都沒有獲獎的可能性,引發(fā)矛盾激發(fā)驗證需求,三種方法(舉例子、拼擺、字母表示)的探索引出對先前問題的解決,在活動需要和自我需求中,改變規(guī)則,找到規(guī)律。到此并沒有止步,放手讓學生“靠自己的力量”探究奇偶混合規(guī)律,進而歸納“關注奇數個數”的結論。
學生的發(fā)現(xiàn)離不開教師引導,尤其是教師的問題引領,能夠促推學生進行探究。“為什么不試(紅色牌)了?”“你能解釋為什么不會中獎嗎?”“先抽還是先想想?”“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你覺得為什么沒有一個組抽偶數牌?”“你認為最值得關注的是什么?”創(chuàng)造性問題引領,助推學生實踐發(fā)現(xiàn)。
選擇、思考、陪伴與創(chuàng)造,支撐著“讓學生多學”“讓學生學會數學思維”的教學理念,支持著由理念到方法的更新與變化。遇見了學習方式的變化,支持是一種基于陪伴學習的姿勢,著眼模型的支點、著力方法的支點、著情體驗的支點、著重創(chuàng)造的支點,真正架構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成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