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南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講述了俞伯牙和鐘子期成為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入樂曲中,而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chǎn)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文中是這樣描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作為本文的重點內(nèi)容,《教師教學用書》的“教學案例”中有這樣的安排: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時,你能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你能看見那皎皎的明月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這樣的標準與我對仿寫的認知是相悖的。在日常進行仿寫教學時,我總是提示學生仿寫最好達到兩個目標:第一仿格式,第二仿內(nèi)容。也就是說句子的結構、停頓、字數(shù)等方面要盡量與原句保持一致,句中的修辭、相對應的詞語詞性也盡量相同。依這樣看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從格式上看,前邊用高山,后邊用泰山,這里都是用了兩個詞語;從內(nèi)容上看,高山概指所有巍峨的高山,而泰山是其中一座。
教學案例中的仿句:“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兩處用詞都是明月,不符合我對仿寫的認識。
初次接觸本文時就這個問題我與同事進行了討論,同事都說《教師教學用書》這樣寫就這樣教吧,但我心里總是不安。后來連續(xù)幾年看課、聽課,太多的教師都這樣處理,最后也就習以為然了。在2014年的全員培訓中,專家李鏜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令我茅塞頓開。
專家講教師要“讀懂文本,讀透徹”,舉的例文正好是這一課。在課例中,教師引導學生仿寫的結果就是: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專家認為這樣仿寫是不對的,是教師沒有讀懂文本。志在高山——泰山,志在流水——江河,山是什么,宏偉的志向,水是什么,滔滔的感情,所以俞伯牙是這樣的一個音樂家:通過音樂表達志向,通過音樂表達情感。再者從邏輯關系上來說高山與泰山是什么關系?從屬關系,抽象的高山——具體意象泰山。專家強調(diào)教師要獨立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才能真正地讀懂文本。專家列舉了兩個仿句:伯牙鼓琴,志在田園,鐘子期曰:“善哉,裊裊兮若炊煙!”伯牙鼓琴,志在星漢,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田園,表明意在像桃源一樣歸隱;志在星漢,(鐘子期說)你(俞伯牙)的心很平靜啊。只有深入地與文本對話,才能真正領悟作者表達的含義。
在專家的啟發(fā)下,我也試著仿寫了兩句:伯牙鼓琴,志在蒼穹,鐘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白云!”伯牙鼓琴,志在原野,鐘子期曰:“善哉,蒼蒼兮若綠草!”這樣就將俞伯牙的音樂情懷置于天地之間。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將自身語文素養(yǎng)與各類參考資料相結合,認真研讀每一個文本,獨立思考并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真正讀懂教材,讓仿寫更加規(guī)范,易于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