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李佳榮
故事法,讓品社課堂生動起來
?江蘇/李佳榮
故事是生活的小縮影,是藝術化的生活,把故事融入教學,即故事教學法。故事法很符合新課改后的品社教學要求,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故事法與品社教學結合,指導學生預習,預測故事,豐富故事內容,編撰故事凸顯教育內涵,讓學生活躍起來,讓品社課堂生動起來。
故事法;品德與社會;生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素質教育下的小學品社課堂,教學要求也有了相應的提高。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其主旨是讓學生形成文明行為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小學品社老師可以把故事法結合品社課程,具體運用到教學中,生動品社教學課堂。以下是筆者經多年的品社教學,總結的故事法在品社課堂的具體應用。
在品社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立足于教材有目的地去聽故事,學生能更好地預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不僅能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好習慣,還能使學生得到更深刻的感悟。
例如筆者在上四年級上冊品社《真正的友誼》一課時,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思考問題:什么樣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在預習過后,筆者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傍晚,一只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只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并大聲向它的好友們求救。牛在樹叢中吃草,馬在山坡上躺著,狗在山下游戲。筆者問學生這時它們作為朋友應該會怎么做?學生答道:因為它們是好朋友,所以牛會過來用角剔出狼的腸子,馬會用它的后蹄把狼踢飛,狗會急忙奔上坡來,趁狼不注意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在好友的幫助下,羊脫離了狼的掌控,他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狼的攻擊,狼不敵它們,最后倉惶逃走了。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故事,預測故事的情節(jié),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真正的友誼有更深刻的感悟,真正的友誼是在你困難的時候,會向你伸出援手,竭盡所能地幫助你擺脫困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品社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帶著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聽故事,預測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在思考時能夠加深對真正的友誼的感悟,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小學品社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輸教育,這樣學生對知識難以理解,更得不到預期的教育結果。教師可以通過搜集資料,豐富故事內容,把知識更生動更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學生會更好的理解知識,達到教育目的。
例如筆者在教授二年級下冊品社課文《春天在哪里》時,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搜索資料,結合教材豐富故事內容,然后把故事講出來:春天到了,小明和小紅一起出門尋找春天,他們看見桃花開了,蜜蜂嗡嗡地叫著,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柳枝上冒出了嫩綠的芽,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嘰嘰喳喳的叫著,還在樹枝上筑巢;風吹著小草搖頭晃腦,湖水也變綠了,他們又走到公園,看見有很多人在放風箏,有長長的蜈蚣,還有色彩斑斕的蝴蝶等,小明和小紅感嘆:啊,這就是春天!故事講完后筆者提問學生春天到了,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同學們回答道,桃花開了,樹會冒出嫩芽,小草在春風中搖擺,燕子會從南方飛回來筑巢……
學生年齡還小,對于很多知識概念都是懵懂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搜索更多的資料,補充到故事中,豐富故事內容,把這些知識概念通過內容豐富的故事,生動而形象地描述出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概念。
學生年紀小,辨別能力不足,因此可以運用故事來教學,不僅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還可以通過故事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可以參照教材的教學內容,自主編撰相關的故事,把知識、真理從故事中凸顯出來。
例如筆者在教授品社三年級上冊課文《他為什么學得那么好》時,參考教學內容,自主編撰了一個故事:李明同學的成績非常好,他每天早上6點鐘就起床,7點半到教室背誦語文、英語,上課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平時都和同學們討論數(shù)學解題的方法,晚上學習到十點才休息。學生通過故事了解到李明成績好的原因,他把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對學習的態(tài)度也非常的積極,從故事中學生懂得要想學得好,就要有一個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上課認真聽講,完成課后作業(yè),不能偷懶玩耍忘了學習。在教授《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一課時,筆者也編撰了一個故事:小華放學回家,剛要過馬路時有一輛車快速地駛來,他急忙退回路邊,左右觀察確定沒有車后再過馬路?;氐郊依?,聞到一股燒焦的味道,他大聲叫來媽媽檢查,晚上和家人吃晚飯,媽媽夸他是個會防范危險的好孩子。在故事中凸顯了讓危險遠離我們的深刻內涵,學生通過故事知道了過馬路有危險,過馬路時要注意安全;火也非常危險,要小心使用。
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完全依賴教材而教學,教師可以自主編撰對教學目的更有幫助的故事,這些故事經過人工聯(lián)系實際教學,更能凸顯故事的內涵,把知識、真理都表達出來。
由此可見,小學品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故事法,指導學生預先,帶著目的去預測故事的發(fā)展,教師補充故事內容,把知識淺顯易懂的講述出來;立足教材,編造故事,把具有教育目的的內涵凸顯出來,用一個個的故事連接教材,生動品社課堂。
[1]李文.淺談小學品社教學[J].小學品德與社會,2010(5).
[2]何邊成.小學品社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品社,2013(16).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