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預習,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前提。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方法,因而對于預習更需要教師實實在在的指導。教師由“扶”到“放”,以便真正讓學生學會預習,既而為學會學習奠定基礎。遺憾的是當前低年級課堂教學中,雖也有預習,但隨意性較大,從而導致預習僅僅流于形式,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通過對預習進行實實在在的指導,以期提升預習實效。
低年級學生預習效果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歸根到底還是不會預習。所以,對于預習來說,最重要的是方法指導。對此教師可以明確預習步驟,讓學生知道每一步做什么,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會預習,還會步步留痕,便于學生檢查反饋。如此對于學生來說,預習不再是概念性內容,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方法。筆者曾結合低年級學生實際,把整個預習流程進行細化,具體做法如下:
(1)給課文各自然段標上序號;(2)練習讀生字、生詞,最少讀三遍,并圈出自己拼讀有難度的生字詞;(3)讀兩遍課文,要求圈出成語以及讀不通順的句子;(4)對照課后筆順圖進行自學,并嘗試對易錯筆順進行描紅;(5)給第一類生字組兩個詞語,并在課文里圈出相應生字詞;(6)對于理解有困難的詞語,嘗試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預習內容明確,流程步驟清晰,并且簡單易于操作,學生只要跟著教師預習一遍,一般都能掌握其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向師性是最高的。加之低年級學生表現(xiàn)欲強,做了一件事情,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對于預習來說,也是如此。誠然,如果批改所有預習,無形之中便會加重教師負擔。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抽樣批改,或者輪流批改,每天五個學生,做到雷打不動。可以逐條對照預習內容,按照流程步驟進行批改,根據(jù)質量給予個人加星激勵。通過批改筆者發(fā)現(xiàn),一開始學生的思考是停留在表面上,找不出課文重點、難點,但是堅持下去,做到全程跟蹤預習,效果會逐步提高。
如教學《小鷹學飛》一課,一個學生圈的易錯生字是“盤、總”,一個學生圈的是“頂、命、拼”。對此,筆者讓他們進行比較思考,第一個學生雖有思考,也考慮到前鼻音與后鼻音,但后一個學生卻結合了自己的方言特征,即“inɡ”與“in”不分。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預習思考自然會逐步深入。針對預習檢查,教師可以放在新課結束后,讓學生將預習所想與學習所得進行對比思考,這樣堅持下去自然而然就會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
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才會有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對于學生來說,長期堅持預習,固然需要有教師的要求,但更多需要的是讓學生享受過程,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對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平臺,讓學生自己進行交流展示,以便享受過程。筆者曾在學生初步掌握預習方法后,改變檢查模式,邀請學生走上講臺做小老師,向全班學生交流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
如教學《狐貍與烏鴉》一課時,一位學生就上臺展示了“珠”與“株”的區(qū)別。他先是請學生觀察其偏旁,說“珠”是斜玉旁,一般都是形容珠寶的,而“株”則是木字旁,一般都是與木頭有關的;接著出示題目,即“珍( )、守( )待兔 、一( )桃花、眼( )”,結果全班學生無一答錯,效果很好。對于“珠”“株”兩個同音字來說,學生理解得很到位。這樣教學,不僅讓學生預習有交流、有展示,還真正遵循了學生是課堂主體這一理念,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的快樂。長此以往,學生的預習習慣自然可以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