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立萍
在學校的教學開放日,我有幸聆聽了我校特級語文教師王忠敏老師的一堂高三語文課,王老師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對高考中文學類文本閱讀“環(huán)境描寫”類考題進行講解,以下是我聽了王老師這節(jié)高三語文課后的反思。
一、課堂整體評價
1.精講精練。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和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作用、手法深入講解,以學生當堂做高考典型例題訓練為主。
2.考題精選。從三道近年高考典型例題入手,學生以練為主,讓學生當場寫,組織答案,當場陳述答案,教師分析評價。
3.以學為主。這里的“學”不僅是以學生為主的意思,而且是指學到知識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意思。
二、課后聽課反思
1.高三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可以少而精。特級教師的課堂是回歸本真的,回想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特別是高三教學中,總想著一堂課多講一點,多教一點,總想著一堂課能讓學生學到多一點知識,把每一個考點的每個答題層面都完完整整地教給學生,生怕有什么遺漏。殊不知,這樣往往事倍功半,灌輸?shù)煤芏?,學生聽得很多,記得的卻很少。
王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每道精選例題的講解都是請學生當堂完成,現(xiàn)場說出自己所整理的答案,不怕學生說錯,不怕聽不到標準答案。想想自己平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有一種強烈的心理預期,希望學生說出來的最好是標準答案,沒有意識到語文、語言、試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時候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往往學生的答案更精彩。反觀自己的教學總是在心理上對標準答案過于期待,是一種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只注重自己的教學結(jié)果,忽略學生聽課的實際效果。
2.高三語文課堂“講得少、學得多”是一種境界。教師要講得少,因為教師是整個課堂的駕馭者,是掌舵人。知識是死的,常見的“環(huán)境描寫”方法、特點、作用,前人都已整理得很完備了,參考書上所見都是。我們不是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自己在之前的教學中,只會按經(jīng)驗主義,只想讓學生牢記專業(yè)術語等死知識,實際上真正考場上學生并不能對號入座,準確定位,實際做題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只掌握點點皮毛,并沒有掌握真正的做題方法,不知道答案在何處尋,如何篩選和概括。在王老師的這堂課上,通過例題分析,王老師詢問學生在做“環(huán)境描寫”類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學生通過做題,發(fā)現(xiàn)入門之道:尋找關鍵詞,學會分類別,注意集中的語段等。這里的“道”是學生親身實踐得來,不是教師灌輸來的。教師沒有授之以“魚”,只是授之以“漁”。
3.高三語文課堂可以有效利用所謂的參考答案。現(xiàn)在的信息如此發(fā)達,參考答案不再是開啟作業(yè)的金鑰匙,參考答案不再是神秘的東西,也可以放在學生身邊正確使用。這里可以適當運用“拿來主義”,不要僅局限于“對一對”、“看一看”。自己平時總想著把學生手頭的參考資料收上,束之高閣,王老師的課堂上,每講完一題,就請學生將答案翻開和自己寫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看看是不是只關注概念,有沒有展開分析,自己的表述與參考答案相比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丟分。不是讓學生學會背誦答案,而是學會分析、學會判斷。讓學生正確領會出題者的命題意圖和解題思路,并分析答案的邏輯順序,先回答什么,再回答什么,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好“拿來主義”。
三、本節(jié)課得到的啟發(fā)
1.高三的語文課堂,教學仍然要堅持以“學”為主、學生以“練”為主的生態(tài)模式。高三課堂仍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在“學”中“練”,在“練”中“學”??紤]到語文的學科特點,考慮到高三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加強練習是很有必要的。語文課的課堂效率,不是看你完成多少典型例題,學會幾種答題模式,提升解題能力才是關鍵。
2.高三的語文課堂,教師仍然要堅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原則。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凌駕于學生思維之上,而是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要點時的實際狀態(tài),及時跟進。課堂上,學生將在實際做題時遇到“憤”和“悱”的狀態(tài),如在本節(jié)課中,分析概括環(huán)境特點題時,如何從字里行間尋得景物特點是個難點,王老師帶著學生原汁原味地讀,找出關鍵的幾處再讀,特別指出幾個關鍵詞品讀,答案呼之欲出。教師既要循循善誘,又要善于啟發(fā),根據(jù)本段教學重點,根據(jù)課堂實際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現(xiàn)場反應巧妙點撥。教師的點撥是帶有啟發(fā)性的,教師的點撥是恰到好處的,有的放矢,舉一反三,教師啟而得法,學生有感而發(fā),這是考驗教師能力之處。
3.高三的語文課堂,教學安排上可以“先學后教,以學促教”。在設計教學步驟上,高三語文教師“教”的內(nèi)容、“教”的時間,“教”的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發(fā)現(xiàn)問題,查找問題,解決問題。內(nèi)容是既定的,時間是現(xiàn)場的,方式是靈活多變的。授課內(nèi)容的講解要根據(jù)實際教學效果進行調(diào)整。教師的教是現(xiàn)場的,情況一:高估實際效果。一個問題的提出,自己的期望值本來很高,實際可能出現(xiàn)冷場,自己預先認為答案很容易,而學生在問題解決時可能會無從下手。情況二,低估學生的能力。難點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法,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有能力解決。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轉(zhuǎn)變觀念,前期備課中不再僅僅關注今天這堂課給學生講哪些知識點,介紹哪幾種方法和答題模式,而是更多地考慮情境教學,多考慮會出現(xiàn)的情況,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
4.高三語文課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解題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解題能力的訓練是高三課堂教學的主線,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當堂練習、答疑、鞏固、強化,這些是必須加強訓練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是思維能力的一種,特別在高三,要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王忠敏老師這堂公開課告訴我們:從建構(gòu)和諧課堂的要求上看,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怎樣。在高三這個特殊又關鍵的階段,學生學習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關鍵之處在于其能否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能力的主動探究。陶行知說:“教育,需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改造學生的經(jīng)驗?!碧丶壗處煹倪@一堂課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