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個體的行為,而是學生相互交流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多種因素的多邊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動占據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在傳統(tǒng)集體教學師生單向交流的被動局面,對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較好方式。
關鍵詞:學習;相互交流;積極性;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2-01
1.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諸多弊端
1.1 合作過急。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學習場面看似"熱熱鬧鬧",但收效甚微甚至無效。
1.2 合作過短。合作學習開始,學生進入角色后,教師為急于完成預設教案的進程,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合作時間不夠,制約了合作學習的深入展開,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1.3 合作過濫。有些教師在一堂四十分鐘的課堂上,組織多次討論,時間長達二十多分鐘。課堂上合作次數過多,且不論合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如何,單從合作學習所占課堂教學的比率看,可以想象:課堂教學被大量的討論"侵占",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很難使教學目標在規(guī)定時間內達成。
1.4 合作過簡。有些教師僅為合作而"合作",即使學生單獨就能解決的問題,也通統(tǒng)讓學生合作,這樣不僅影響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怠性,對合作學習喪失積極性。
1.5 合作技能弱。小組合作時,組內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無組織無紀律,學習上的強者各自搶著說,而弱者卻成了旁觀者,有的更是"隔岸觀火"——趁機做小動作。
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削弱對課堂教學的學習積極性,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從原來的教師"滿堂灌"改為現在的學生灌學生的"滿堂灌",完全背離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2.那么如何科學地實施合作學習呢
2.1 合理搭配小組合作的成員。
2.1.1 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在尊重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別等進行綜合評價,組建好的合作小組應力求小組間力量均衡,無明顯差異,這樣更能體現小組間競爭的公平、公正,提高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2.1.2 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小組內誰是小組長(主要負責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和裁決),誰負責記錄、匯報等,使小組內成員能各司其職,避免 "吃大鍋飯",達到組內同學間的優(yōu)勢互補。組內同學擔任的角色不一定固定不變,分工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變換,使每個同學都能擔當不同的角色,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會合作。
2.2 課堂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的策略。
2.2.1 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習慣。
(1)學會傾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的習慣十分重要。教師要使學生懂得傾聽別人發(fā)言不僅是對他人學習成果的尊重,還可以從他人的發(fā)言中,集思廣益,辨析謬誤,發(fā)現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題思路,從中學習別人的好方法。
(2)學會發(fā)言。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fā)言,做到敢想、敢做、敢說。讓學生把在探索過程中的發(fā)現與遇到的困難在小組中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團隊優(yōu)勢。
(3)學會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時,由小組長負責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其他同學負責如記錄、匯報等工作。在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要互相協(xié)作,共同配合,尤其是操作性學習,更是要求人人參與,齊心協(xié)力。
2.2.2 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
(1)獨立操作有困難時。數學學習中有很多規(guī)律需要學生通過操作才能發(fā)現,這時僅憑個人是不夠的,須挖掘集體智慧,才能集思廣益,達成目標。如"圓周率的認識",必須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操作、計算、比較、歸納才能得出規(guī)律,這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就能較好地解決學生獨立學習的困難。
當然,探索操作的策略、設計操作的方法更為重要,在小組成員討論出多種方法之后,再進行小組分工,然后組內反饋、匯總。通過這樣的"總-分-總"的探索研究,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又避免了"重形式輕探究"。
(2)獨立思考有困難時。數學的學習內容往往是抽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由于學生個人認識的局限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達成對數學問題認識的全面性與深刻性。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學生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勢——只看末尾定特征,這時可以讓學習小組通過擺一擺(學具:如數字卡片)、算一算、辯一辯、填一填(表格)、想一想(歸納),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充分的探索與探討,比較全面地思考、探索"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3)解答開放性問題時。"開放性"指解題策略、方法、結果具有多樣性。而學生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很難達到全面、多樣,這時就需要小組成員群策群力,才能達到解題策略、方法、結果的多樣性。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學習后,有一個結合生活情境的"設計邊框"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發(fā)現:設計邊框的方法有多種,而且由于方法的不同,所用的材料多少也有不同,從而使學生體驗課本中的數學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這種淡化個人意識、個人行為,易于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從而更加激發(fā)學生主動合作的熱情,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如對于小組探究學習中,新穎的研究方法、小組學習的成果、精彩的反饋匯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平時可以采取小組競爭,如每課、每天、每周、每月評比,實行量化積分,充分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激情。任何教學形式,均有其適用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場合,不能武斷地認為某種教學方式"無所不能"。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敢于探索,勤于總結,善于發(fā)現,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更加精彩,更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東著.課堂教學的變革——小學參與式教學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4.
[2] 辛濤等編著.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8.
[3] 盧正芝編著.學會參與:主動性教育模式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143.
[4] 宗前春著.參與——讓科學課堂充滿活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2.
[5] 湯鳳元著.芻議注重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3,4.
[6] 謝智娟著.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教學論,2008,11.
[7] 賈玉春、辛志英著.課堂教學主體參與低效化分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教學新思維,2008,(6):41-42.
[8] 杜秀果著.論新課程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與職業(yè),2010.
作者介紹:
肖風(1990~),女,漢族,江西贛州,本科,教師,寧都縣黃石小學,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