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提高中國典籍域外傳播有效性的思考

        2017-02-07 12:24:20萬本華
        英語知識 2017年4期
        關鍵詞:外譯典籍譯本

        萬本華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樂山)

        關于提高中國典籍域外傳播有效性的思考

        萬本華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樂山)

        近二十年來,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我們的典籍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研究受到廣泛的重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對中華文化的復興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典籍翻譯也存在一些亟待搞清楚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譯?譯給誰看?應譯什么?由誰來譯和怎么譯?譯本怎么出版發(fā)行和評估?所有這些問題其實都直接影響到典籍傳播的有效性。盡管個別學者對有些問題曾經提及,但未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以期進一步提高中華典籍域外傳播的效果。

        典籍翻譯;中華文化;有效性

        1.引言

        中國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內容極為豐富。中國是世界上文化典籍最豐富的國家,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shù)計,涵蓋文史哲社、天文地理、宗法禮數(shù)、美術建筑、音樂歌舞等,宛如一個文化寶庫。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需要吸收和傳承,還應與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世界各國人民也渴望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典籍作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正是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梁。從國家發(fā)展層面來講,中國政府正積極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zhàn)略方針,并實施了一系列文化域外推廣工程。典籍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便成為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典籍外譯不同于一般翻譯。由于中外之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存在較大差異,典籍外譯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因此,典籍的外譯傳播不可等閑視之。通過考察典籍外譯情況發(fā)現(xiàn),近二十年來,盡管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中國政府1994開始啟動的《大中華文庫》外譯工程,譯量之巨大,涉及領域之廣,譯語語種之多,規(guī)格之高,是史無前例的①由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導的《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版)共選題110種,其中哲學思想類經典 21種,文學類經典55種,技術類經典15種,歷史類經典10種,軍事類經典9種。在完成《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版)后,2007年底,又開始啟動《大中華文庫》的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阿拉伯語、日語和朝鮮語多語種的對照版翻譯工作,共選題20種。外文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等18家出版社參與了該項目圖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從該《文庫》收錄的漢英對照版典籍文本的社會反饋效果來看,大多數(shù)人在給予了積極評價的同時也有指出譯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比如譯語質量、文化的傳導、編輯印刷、出版發(fā)行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認真梳理,找到其根源所在,因為,典籍外譯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傳播的有效性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一些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典籍翻譯和傳播進行了分析研究,但對典籍傳播的有效性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本文試圖圍繞與傳播有效性相關的幾個問題展開討論,比如,我們翻譯典籍的目的是什么?典籍是譯給誰看的?我們應重點譯哪類典籍?應該采取順譯、逆譯還是合譯?由誰來譯?怎么譯?以及怎么組織譯本的出版發(fā)行和評估?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傳播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中國典籍外譯概況

        中國典籍翻譯可謂歷史悠久。通過考察文化典籍對外傳播史,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典籍翻譯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其標志性事件是漢文佛教典籍的梵文和突厥文翻譯,但當時的翻譯和流傳范圍僅限于東方。到了唐朝初期,高僧玄奘奉旨將《老子》譯成梵文流傳至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地區(qū)。中國古典籍首次翻譯成歐洲語言是在1592年,由來自西班牙的傳教士高母羨,第一次將元末明初中國文人范立本所編著的收錄中國文化先賢格言的蒙學教材《明心寶鑒》翻譯成西班牙文(張西平,2015)。緊接著,在1594年前后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首次將《四書》譯成拉丁文。而西方各國對中國古典文化典籍和文學作品規(guī)模化翻譯則始于明末清初,當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和漢學家把《詩經》、《易經》、《論語》、《老子》等中國古典譯成多種文字傳到歐美,譯本主要有拉丁語、意大利語和法語等,代表人物有殷鐸澤、卜彌格、衛(wèi)方濟等。后來,旅居中國以及國外的漢學家成了典籍翻譯的主力軍,但翻譯文本的選材也大多主要集中于《四書》、《五經》和四大古典文學作品。英譯典籍的翻譯則以《好逑傳》英譯本于1761年首次在英國出版為標志,這樣算來,中國典籍英譯已經走過了250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個半世紀間,由于英語越來越成為強勢的語言,不少中國典籍被譯為英文文本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漢學家功不可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以譯詩見長的英國著名漢學家阿瑟·韋利(Arthur Waley),他譯有《詩經》、《楚辭》、《唐詩》等典籍,另一位則是他的弟子,《紅樓夢》的譯者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除了西方漢學家外,近現(xiàn)代,部分中國名家也曾將典籍英譯,如,辜鴻銘譯有《論語》、《中庸》,林語堂譯有《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桃花源記》等,楊憲益譯的《史記》、《資治通鑒》、《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紅樓夢》等,許愿沖譯的《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等。除此以外,國內知名學者如林戊蓀、郭著章、汪榕培、辜正坤、王宏等也不同程度地將典籍外譯??傮w來說,不少典籍外譯,古今中外的譯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優(yōu)秀典籍不斷外譯,特別是近20年來,無論是典籍外譯的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yōu)橹駣^。但與此同時,典籍翻譯傳播中也存在著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外譯文本選材較為單一。典籍譯介選材的領域主要是集中在文學方面,僅以《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版的譯本為例,在110種典籍中文學類就占了50%,其他依次為哲學思想類占19.1%,技術類13.6%,歷史類9.1%,軍事類8.2%。二是,譯介主體構成不盡合理。我們發(fā)現(xiàn),凡是在域外具有廣泛影響的譯作主要出自于西方的傳教士或漢學家之手,國內本土譯者域外廣傳的作品并不多見,特別是到了現(xiàn)當代,能在域外產生較大影響的譯作更是匱乏。三是,譯本的出版發(fā)行渠道單一。同樣以《大中華文庫》為例,絕大多數(shù)已經出版的選題都局限在國內的發(fā)行圈內,國外發(fā)行的很少,因此,可能造成“僅束之高閣于各地高校的圖書館里,無人問津,無人借閱”(許多 許鈞,2015 )。這些問題會大大桎梏中國作為大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目前,很多翻譯界人士和文化傳播者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因此,在現(xiàn)今中華文化走出去這樣的大好歷史機遇下,我們很有必要對典籍傳播作更深入的研討。

        3.典籍翻譯的目的何在

        典籍是一個民族擁有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思想智慧的文獻總稱,是一個民族賴以不斷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特殊文化符號。中華文化上下綿延五千年,作為中華古文明重要內容的文化典籍匯融了中國古代賢人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評價古文明時,《大國的興衰》的作者保羅·肯尼迪教授(1988:7)曾這樣說道:“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fā)達,更先進?!庇纱丝闯觯腥A文明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因此而倍感自豪。當今,在全球化浪潮驅動和中國龍高速騰飛背景下,我們有足夠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與世界共享我們的典籍文化。

        典籍的傳播目的,籠統(tǒng)而言,就是向世界推介古代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讓世界對中國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即所謂的“東學西漸”,最終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但具體來說,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并不太清楚。這就導致我們的傳播思路模糊不清。比如,我們傳播典籍的目的到底是讓世界其他各民族更多了解、認識中華文化還是讓其認同并吸納我們的文化?或是認為中華文化強盛了幾千年,因此就比西方文化更先進更優(yōu)越從而欲推而廣之、拯救西方文化?文化傳播涉及到文化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只有弄清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正確看待中外文化,有的放矢地傳播我族文化。首先,各民族文化并無優(yōu)劣之分,只有價值觀和特色差異,世界文明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相鏡和相竟而呈現(xiàn)出絢麗而美好的圖景。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意欲推廣并同化他族文化不符合世界文化史發(fā)展的潮流,也不符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文明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人類發(fā)展規(guī)劃。其次,文化特色和價值觀是具有歷史背景的,不同歷史時期各文化特色和價值觀的張力也是不同的。文化久遠不一定具有現(xiàn)實的推力,文化新潮并不一定就能持久,不同文化的強弱在歷史上往往是此消彼長,具有歷史性特征。辯證地看,無論是古代文化還是現(xiàn)代文化,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某些文化元素中會有積極的一面,也會有消極的一面??陀^審視中外文化是我們做好文化典籍傳播工作的思想基礎。因此,典籍域外傳播既要與異域文化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勿妄自菲??;既要對自身的典籍文化充滿自信又要客觀審視異族文化存在的問題,切勿妄自尊大。

        4.典籍譯本的受眾對象及典籍原文本的選擇

        中國典籍眾多,內容涉及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各類典籍各有特色,但有些典籍的普世價值更大些,而有些則稍遜些,我們對此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在選擇典籍外譯時,首先,我們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持有一種民族固有的思想和情感而對典籍內容的推介有所偏頗。在堅持全面反映中華文化精髓的原則下,盡量選擇那些既具普世價值又具代表性的經典。而我們現(xiàn)在在典籍的認知上存有這樣一個誤區(qū):總認為,中國的典籍主要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找到《論語》和《道德經》(或曰《老子》)很多語種譯本和不同版本的譯本,在這方面,其他典籍是無法與其媲美的。這樣的認識導致了對中華古典傳播不夠全面。一方面,僅就先秦時期的典籍而言,除了儒家和道家外,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等思想;另一方面,除了先秦的典籍,其他各時期也有不少經典,如,漢賦和唐宋元明清“軸心時代”的古典,這些古典可謂形式多樣,各具特色,但這一時期的古典,除了四部經典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成為熱點翻譯外,其他經典翻譯則要遜色得多。因此,我們將典籍精華介紹給世界目前尚存一定的隨意性,需要一個系統(tǒng)的規(guī)劃(汪榕培,2006)。

        在典籍譯本的受眾對象方面,我們不能廣撒胡椒面,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首先,對受眾國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先前我國典籍的接受情況要有所了解,不要以為他們對每種典籍都感興趣、都需要。因此,我們要知道他們需要哪類典籍或我們應該重點推介哪類典籍。比如,針對西方文化圈,我們可以重點推介有關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典籍,這樣,西方的基督文化可以與東方的儒道文化進行融合,以期實現(xiàn)“和而不同”“相竟相鑒”的世界文明多樣性良好秩序;其次,我們還要了解不同受眾國的不同類型讀者的閱讀傾向,比如,有些典籍較適合一般讀者閱讀,能為他們了解中華文化提供更多渠道,有些則主要適宜于相關領域學者開展研究時閱讀,為他們的研究提供更多研究材料,如,《本草綱目》、《孫子兵法》、《徐霞客游記》等就屬于專業(yè)類這類典籍。只有當我們明確了傳播對象,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關于典籍翻譯的主體問題

        根據(jù)目前中國典籍翻譯情況來看,我們正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我們大力倡導文化的對外輸出,僅依靠少量漢學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應著力培養(yǎng)鍛煉本土譯者,但又擔心本土譯者不深諳西方文化或外語水平受限而導致譯本的接受度受到挑戰(zhàn);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依靠少量精通中國文化的漢學家來完成譯事,那么,我們宏大的文化輸出將不得不受阻,更甚之事是,我們國內已經有不少翻譯家和翻譯評論家對國外譯者的我族文化翻譯頗有微詞,擔心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和形象遭遇變異、歪曲甚至抹黑等。這些都是現(xiàn)實的問題,是我們的典籍翻譯過程必須解決的。于是,目前國內便出現(xiàn)了關于典籍翻譯主體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聲音,一種是許淵沖先生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典籍的翻譯應采用逆譯,即以國內本土譯者為依托譯出中國典籍。其主張的依據(jù)是,本土譯者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典籍外譯時對中華文化信息的把控和處理更恰當合理;另一種則是以林戊蓀和謝天振先生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典籍翻譯應該采用順譯,即由外國漢學家來譯入我們的典籍。他們認為,外國漢學家了解域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要求,其譯文表達會更地道流暢,易于讀者接受;第三種主張是,最好采用折衷的合譯法,即中外譯者各司其職,優(yōu)勢互補,合作翻譯。代表人物有劉士聰、汪榕培,王宏印等。以上三種主張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逆譯典籍是比較強的聲音,我們國內現(xiàn)在很多學者比較主張由中國人進行翻譯(王宏印,2015)。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內譯者對我們文化的自信和對自身外語能力的自信,這是好現(xiàn)象,但不一定是理想的解決辦法。宏觀地看,古今中外凡有影響、有成就的翻譯,絕大多數(shù)都源自于順譯或合譯。從我國翻譯史來看,歷史上幾次翻譯高峰均是以順譯或合譯為主。例如,唐朝時期對印度佛經的翻譯,明清時期的西學翻譯,“五四”以后對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的翻譯等。玄奘、徐光啟、嚴復、魯迅等要么采用順譯,要么進行合譯,沒有哪次翻譯高峰是以逆譯為主的。從西方對中國文獻的翻譯史來看同樣如此,理雅各、賈爾斯、龐德、 韋利、霍克斯等翻譯的中國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也是典籍順譯或合譯的結果。從微觀來說,逆譯是不大現(xiàn)實的。因為,如果完全由國內本土譯者來外譯典籍,暫且不考慮對目標語國家的歷史、文化、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度等因素,僅外語水平因素就會讓我們的翻譯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像辜鴻銘、林語堂、楊憲益、許淵沖這樣學貫中西的大師必定是極少數(shù),他們逆譯中國典籍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譯者而言,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外語再好也好不過自己的母語。因此,國內現(xiàn)當代著名譯家基本都是以順譯外國作品為主,如,傅雷、季羨林、朱生豪、楊絳等。即便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優(yōu)秀譯者有不少典籍逆譯的作品,但大多數(shù)是在國內出版發(fā)行,其閱讀對象也主要是國內讀者,未能達到域外傳播的目的??梢钥闯?,歷史上的翻譯規(guī)律是,順譯或合譯才是翻譯的主旋律,逆譯雖能較完好地保留典籍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但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順譯相對于逆譯而言,其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較好解決域外讀者的接受性問題和發(fā)行量的問題,但劣勢也是源于此。因為,在文本轉換給目標語讀者時,外國譯者在翻譯策略和手段上自然會照顧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閱讀習慣以及出版商的經濟利益,因此,采取編譯、省譯、甚至亂譯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樣,典籍文化的原汁原味必定會有所缺失。而合譯是一個折衷辦法,它是鑒于中外文化差異、意識形態(tài)、讀者的接受度和譯者外語水平的差異等綜合因素而做出的現(xiàn)實選擇。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優(yōu)勢互補,這樣,既考慮到了中方譯者對典籍文化信息的把控能力,又充分利用了外國譯者的語言駕馭能力。理想的做法是,中外雙方就合譯進行商議,可以先由中方初譯,然后外國譯者潤色,也可先由外國譯者初譯,中方最后把關定稿。翻譯史上成功的合譯例子并不少見,如,楊、戴合譯的《紅樓夢》、Moss Robert與任家禎合譯的《三國演義》等都稱得上譯中精品。即便是明清時期很多典籍翻譯也不是單打獨斗,多少都有合作的成分在里面,傳教士或漢學家或多或少都會與國內學人有所接觸并接受指教。當然,中外合譯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應以誰為主的問題。如果雙方就譯本某些方面產生分歧,比如文化信息的處理、文體形式和譯文風格的確定等不一致時,一方必定要做出一定妥協(xié)。舉個簡單例子,假設中外合譯《唐詩三百首》,中方為了維護唐詩的音韻節(jié)奏美,堅持以古體格律詩譯出,而國外譯者認為,這樣的詩體已不大為國外讀者所接受,堅持以現(xiàn)代詩的表現(xiàn)形式譯入。如果這樣,大家該怎么辦?毫無疑問,雙方只有通過協(xié)商,一方必定要做出讓步才行。

        無論是逆譯、順譯還是逆譯,各有其優(yōu)點,也有其不足。但總體來講,針對目前國內典籍的翻譯狀況及其翻譯的特殊性,合譯相對來說是當前較為理想的選擇。即便要實現(xiàn)基本由本土譯者來逆譯中國古典,這得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是中外雙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交流適應的過程,也是本土譯者不斷認知中外文化和提高外語水平的過程。

        6.譯本的出版發(fā)行及其評估

        從中西文化交流史來看,中西雙方在其發(fā)展史上都曾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過大量引入對方文化的需求,無論是中方在1400多年前所譯的佛經和近代所譯的西方科技文論還是西方近300年來對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均集中在一定歷史時期。但總體說來,中方對西方文化文本的引入遠大于西方對中方文化的引入。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從1900年到2010年的110年間,中國翻譯的西方的文、史、哲、政、經、法、數(shù)、理、化等書籍近10萬種,但是西方翻譯中國的書籍的種類還不到1500種,雙方翻譯流量嚴重失衡(畢冉,2016)。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我們譯本的出版發(fā)行和評估不無關系。在當今中國正在世界上崛起和目前國內政府主導的大規(guī)模文化輸出的大戰(zhàn)略背景下,文化輸出除了有一定的增量外,我們必須考慮其在域外的傳播質量。

        譯本的出版發(fā)行和評估是典籍域外傳播很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但凡傳播,就得考慮傳播效果。如果典籍傳播效果不好,我們就只能將譯本“出口轉內銷了”,要么變成外語界同仁自我欣賞的文化產品,要么成為翻譯專業(yè)學生的練習材料或成為各圖書館的藏品。事實上,在典籍出版發(fā)行方面,國內許多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不少譯本,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山東友誼出版社發(fā)行了《儒家經典譯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中國文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了《朝花夕拾漢英對照中國文學書系》、《大師經典文庫》、《英漢對照中國文學寶庫古代文學系列》,外文出版社發(fā)行了《古詩苑漢英譯叢》、《經典的回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典文學走向世界從書》等。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shù)都未能在國外發(fā)行,文化的對外傳播目的難于真正實現(xiàn)。

        為此,我們建議:(1)中外出版商聯(lián)合出版發(fā)行。針對目前國際上的出版合作情況來看,國內出版社除了傳統(tǒng)的授權轉讓模式外,可與國外出版商開展形式多樣的出版模式,如版本合作、圖書包、選題合作等;(2)翻譯單位或譯者可直接聯(lián)系國外出版機構。在典籍翻譯之前,翻譯單位或譯者可與國外的出版商聯(lián)系,就選題、翻譯要求、編輯、制作和印刷發(fā)行等事宜達成協(xié)議;(3)政府部門給予中外出版商更多資金支撐。無論是國內出版社還是國外出版機構,出版商首先會考慮出版發(fā)行的經濟效益,因為,保持適當?shù)挠腔疽?,而典籍出版發(fā)行不同于一般的科普或文學作品,其發(fā)行量不會太大,再版次數(shù)也會受限。因此,為了典籍全面有效的傳播,政府部門在扶持力度上應加大。(4)出版機構實施多元化的銷售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銷售外,還可建立類似美國亞馬孫那樣的電子圖書銷售模式,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另外,也可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售書,便利更多網購讀者。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解決典籍譯本出版渠道和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

        當然,譯本在域外發(fā)行后,不是一發(fā)了之,而是要及時跟蹤了解其在域外的傳播情況怎樣。比如,譯本的發(fā)行量是多少、譯本在國外圖書館的借閱量怎么樣、國外學者或研究人員對譯本的引文和參考情況如何、出版商是否有對譯本再版或修訂的要求等等。只有當我們獲得這些情報后,譯者、出版機構、政府部門才能及時調整自身的傳播策略、思路和政策等。但就目前而言,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好,調查評估方面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通過CNKI搜索,在譯本個案調查研究方面,只有裘禾敏的《孫子兵法》多種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研究①參見裘禾敏的“《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134-138頁.和李寧的《孫子兵法》林戊蓀譯本在海外的接受情況研究②參見李寧的“《大中華文庫》國人英譯本海外接受狀況調查——以《孫子兵法》為例”,《上海翻譯》2015年第2期77-82頁.。在典籍譯本整體在域外接受研究方面,只有陳梅、文軍(2011)通過亞馬遜圖書網對典籍英譯讀本的國外閱讀市場有過調查研究,得出了讀者對多種典籍的評分排名結果③陳梅、文軍的研究表明,根據(jù)購買者對中國典籍在該圖書網參與的評分人數(shù)和得分數(shù),排名靠前的10本書是:排名第一的是由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出版的《道德經》,有199位讀者購買,讀后有127位給了5分,17位給了4分,13位給了3分,20位給了2分,22位給了1分。排名第二至第十的依次為:《三國演義》(外文出版社)、《孫子兵法》(Shambhala 出版社)、《西游記》(外文出版社)、《道德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水滸傳》(外文出版社)、《紅樓夢》第一卷(美國企鵝出版社)、《老子道德經》(Ballantine Books)、《大中華文庫之孟子》(湖南人民出版社)、《孫子兵法》(美國企鵝出版社)。。跟蹤評估研究是件費時費力的工作,但這項工作又不得不做,因為它確實關系到我們典籍傳播的最終效果。因此,我們呼吁,今后的典籍譯本域外出版發(fā)行后應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評估機制,除了國內的評價外,主要應由國外的出版機構、讀者和翻譯評論家參與進來,通過來自域外的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可為我們的典籍傳播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國內讀者或研究人員的評價可作為參考。另外,國內研究人員也要加大典籍在域外傳播接受情況的研究力度,從理論層面給予典籍外傳更多的支撐。

        7.結語

        中華典籍域外傳播是一項關乎我國文化全面走出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zhàn)略工程,也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近二十年來,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支持典籍的外譯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本文從典籍傳播的有效性視角討論了幾個與之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我們對中外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問題,有些則是我們的傳播手段、途徑和策略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有些則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中華典籍的外譯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業(yè),是一個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通過不斷摸索、不斷努力方能完成的偉大歷史使命。這有賴于中外譯者、翻譯評論家、出版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同探索,以一種包容、創(chuàng)新、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之中,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典籍對外傳播的有效性。

        [1] 保羅·肯尼迪著.1988.王保存等譯.大國的興衰[M].北京:求實出版社.

        [2] 畢冉.2016.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J].出版廣角,(4):45-47.

        [3] 陳梅 文軍.2011.中國典籍英譯國外閱讀市場研究及啟示——亞馬遜( Amazon) 圖書網上中國典籍英譯本的調查[J].外語教學,(4):96-100.

        [4] 王宏印.2015.關于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的若干問題與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59-68.

        [5] 汪榕培.2006.為中國典籍英譯吶喊——在第三屆全國典籍英譯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中國外語,(1):66.

        [6] 許多 許鈞.2015.中華文化典籍的對外譯介與傳播——關于《大中華文庫》的評價與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3):13-17.

        [7] 張西平.2015.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域外傳播研究的門徑[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3):79-91.

        On the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ics Dissemination Overseas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study o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ion with a number of surpris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in the meantime a few puzzles need to be answered, for instance, why do we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s and for whom? What should be translated? How and by whom? How should the translation be published and valued? etc..All these are actual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semination.Some scholars once discussed them, but not profoundly. Therefore,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discussion so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ics dissemination overseas can be improved.

        classics translation; Chinese culture; effectiveness

        H059

        A

        2095-4891(2017)04-0080-06

        萬本華,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跨文化交際、英語教育教學

        通訊地址:614000 四川樂山市市中區(qū)肖壩路222號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外譯典籍譯本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文化翻譯視閾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譯制討論及其對影視外譯的啟示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40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建與啟發(fā)
        柔性侵入:文化外譯接受策略研究
        語言與翻譯(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民族典籍外譯比較研究——以藏族《薩迦格言》英譯本為例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52
        欧美成人猛交69| 国产成人亚洲合色婷婷|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在线成人影院国产av|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97影院在线午夜|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 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日本精品视频二区三区| 把女的下面扒开添视频|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91九色|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黑人乱大交|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蜜臀|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婷婷四虎东京热无码群交双飞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中文字幕久区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品二品精品在线| 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欧美俄罗斯乱妇| 老熟妇高潮av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阴唇两边有点白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