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健
【摘要】質疑習慣一旦形成,學生在閱讀中就會自覺地遵循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質疑原則,采取科學的質疑策略,發(fā)現(xiàn)并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聯(lián)想;想象;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閱讀教學,教師要在研讀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擇最優(yōu)教法,強化學生默讀、朗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的習慣;要善于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構建文本信息;要樹立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圍繞文本內容和形式進行質疑,將思維引向深入。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掌握標注策略
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教學離不開標注,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標注策略。首先,在初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標畫出重點詞語如生字、新詞等,標畫出有疑問的地方,以便在學習的時候提出質疑。其次,還要標畫出重要的句子,如總起句、過渡句、中心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句子等。再次,要標畫出能夠體現(xiàn)文章脈絡的詞語或句子,比如閱讀《記金華的雙龍洞》《黃果樹瀑布》等游記,就要標畫出反映作者游蹤的詞句;閱讀《煙臺的海》《夾竹桃》等寫景狀物類的課文,就要標畫出反映事物特點的詞句??傊瑯水嫅撚械姆攀?,而不是漫無目的。
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養(yǎng)成運用不同符號進行標注的習慣。比如說畫線標注,可以用直線或波浪線在相關句子乃至自然段下面進行標注,這些線條可以是單線,也可以是雙線,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顏色以表示信息的主次、輕重;還可以用雙斜線標注段落層次等。再比如符號標注,可以在一些重點字詞下面加點或者畫圈,可以用透明有色的記號筆直接在句子或短語上涂抹,也可以用三角符號、五角星對文本內容進行標注,以引起閱讀理解時的有意注意等。
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允許學生自創(chuàng)一套適合自己閱讀的符號系統(tǒng)。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標注符號及其運用場合,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標注策略。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讀深度、廣度會不斷拓展,教師應允許學生增加、改造、創(chuàng)新符號,形成一套適合學生自己閱讀習慣的相對穩(wěn)定的符號系統(tǒng),牢固掌握區(qū)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標注策略。
二、搜集或提供背景知識,為理解文本作好鋪墊
在篇章閱讀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信息、作品的寫作背景等,有助于學生把握文本內涵,克服學生因相關知識缺乏所造成的文本閱讀阻礙。比如教學季羨林的《夾竹桃》這篇經(jīng)典的散文,筆者首先給學生播放朗誦音頻,借助多媒體手段,簡明扼要地給學生提供了關于作者季羨林的一些事跡材料及散文的相關知識,巧妙地拎出“散文”“對話”“傾聽”等關鍵詞語,這樣設計可以為學生主動、積極地篩選文本重要信息提供一個較為明確的指導性方向。
關于寫作背景,除了介紹作家的作品之外,還應依據(jù)課時目標的需要,向學生及時呈現(xiàn)一些必要的文學常識,逐漸讓學生領會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方法。尤其是文體知識更值得關注。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特點,也就決定了區(qū)分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時應該選擇適合該種文體的策略方法。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體不同,選擇重要信息的立足點自然就不同。即使是同一種文體,也應該體現(xiàn)同中求異。比如說記敘文,側重于記人的,就應該把信息重點定位在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和肖像描寫上面;側重于記事的,則應該把關注的重點集中在事件的起因、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上。
三、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推理,引導學生主動構建文本信息
教師要引導學生憑借語言進行相關的聯(lián)想或大膽的想象,在頭腦中構建生動、具體的形象。在語文篇章閱讀推理中借助必要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推理,其結果可以是對原文故事情節(jié)的延伸性補充,也可以是對原文人物形象的進一步刻畫,還可以是對原文景物特征更為具體細膩的描寫、說明等。比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倔強的吶喊”,可以說濃縮了阿炳一生坎坷的人生遭遇及其切身感受。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藝術性地再現(xiàn)了阿炳的幾個生活片段,讓文本中的阿炳顯得更具體、鮮活、形象。這既是對“嘆息”“哭泣”“激憤”和“吶喊”所作的連接推理,使得“嘆息”“哭泣”“激憤”和“吶喊”有了依據(jù)和著落,也是對《二泉映月》這首經(jīng)典之作的內涵所作的科學、合理、藝術性的闡釋,讓人對阿炳敢于征服悲慘命運、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肅然起敬。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知識積累、知識結構,直接影響著文本推理的效果。學生的知識積累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完善,其推理過程的思維邏輯性越強,推理的結論也就越豐富、越科學、越準確,在課堂教學中就極容易閃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極善于在閱讀推理中積極主動地構建文本信息。因此,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就顯得至關重要。
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邁開質疑的步伐
教師要善于打消學生顧慮,使之由畏疑向敢疑轉變,進而煥發(fā)閱讀動力并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首先,教師要在閱讀活動中通過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克服種種畏疑的心理障礙,敢于提出問題,養(yǎng)成質疑習慣。這一習慣一旦形成,學生在閱讀中就會自覺地遵循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質疑原則,采取科學的質疑策略,發(fā)現(xiàn)并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其次,要鼓勵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持認可的態(tài)度,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熱心答疑,耐心地點撥或讓別的同學發(fā)表意見,以實現(xiàn)生生交流與分享,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膽量和熱情。此外,教師還要交給學生質疑的鑰匙,使之善于質疑,能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可以提出課文的內容結構可以分哪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課文的結構順序與一般文章比較有什么特殊之處等問題。比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就要引導學生提出課文是按什么線索來組織材料的,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等問題。通過這樣的質疑,將關注的目光引向了文本的結構和語言風格,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可以從中借鑒到實用的寫作方法,進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總之,在閱讀課堂上教師不要進行生硬、枯燥乏味的灌輸,而要強化問題意識,借助核心、有價值的問題去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情感,真正把質疑問難、探究發(fā)現(xiàn)的時空還給學生,讓他們做閱讀實踐的主人。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