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江陰市錫劇團,江蘇 江陰 214400)
在音樂表演中,“美”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在音樂中我們不斷地追求美,希望將整個音樂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音樂中的樂器伴奏在整個表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樂器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為音樂的表演起到點睛之筆。錫劇音樂是一個具有江南水鄉(xiāng)民間特色戲曲劇種,擅長抒情,輕快悅耳。錫劇音樂中的竹笛伴奏體現(xiàn)出了濃濃的中國韻味。
錫劇音樂在表演中,竹笛伴奏為整個表演賦予了新的靈魂。藝術家在進行竹笛演奏時,精湛的表演技巧是每個藝術家所追求的。演奏技巧不僅僅是指技術,還融合了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精湛的技藝是在平時的實踐與練習中累積而成的,通過不斷的鉆研,創(chuàng)作出更為精美的音樂。錫劇音樂中的竹笛演奏家的一個標準就是具備精湛的演奏技巧,這是其基本的藝術修養(yǎng)。
藝術家都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對身邊的事物變化具有較強的洞察力,我們在進行竹笛表演時需要靈敏的感知能力。表演者留心身邊不斷變化的人或物,在不斷地進行表演的過程中對于作品的理解力也會越來越強,對作品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在培養(yǎng)竹笛演奏者注重培養(yǎng)對事物的洞察力和勇于不斷的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我們都知道,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需要有高度的洞察力,不斷地注意著舞臺上的變化,不斷地注意著與其他表演者的配合,不斷地注意作品細節(jié)的變化,才能隨機應變,讓整個表演達到最好的效果,將作品所要傳達的深層含義向觀眾表達出來,引起觀眾的共鳴。
創(chuàng)作作品都有需要自己的想象力,只有通過自己豐富、獨特的想象力,才會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想象力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用語言來具體言說,只有靠自己去體會,去想象。竹笛表演家在進行表演和創(chuàng)作時,需要用自己無窮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來創(chuàng)作作品,讓整個表演更加精彩絕倫。藝術家對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將表演進行重組、排列,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別致的作品。這個想象力不受任何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是自身對作品的感悟,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經(jīng)過藝術家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和想象才得以展現(xiàn)的,因此,對于竹笛表演者來說,豐富而又獨特的藝術想象力是極其重要的,對整個藝術生涯的創(chuàng)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藝術修養(yǎng)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學習、去培養(yǎng)的。在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中,筆者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竹笛演奏家可以去學習竹笛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彈奏技巧,加強自身去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的一個必備的條件。我們只有不斷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表演中對整體的表演有更加深切的理解,有利于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則更加需要我們?nèi)ゲ粩嗟膶嵺`學習。在不斷的實踐表演中,在多年的歷練中,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竹笛表演時,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和不斷的實踐表演,才能達到人與竹笛合一,達到一種非常和諧的狀態(tài),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來做到的,需要藝術家不斷地進行探索與磨合,才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只有將作品賦予自己的感情貼切真實的生活,才能讓作品賦予的靈魂更加深刻真摯,并且豐富的實踐表演和認識閱歷是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的源泉。
好的作品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練習。藝術家都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去探索和思考,才慢慢累積達到成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汗水累積而成。竹笛表演者要想獲得成功,只有通過用大把的時間去練習、去琢磨,把心放在竹笛創(chuàng)作中,在音樂表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才能為今后的表演奠定扎實強硬的基礎。
錫劇音樂中的竹笛伴奏為整個音樂表演賦予更深切的色彩,在竹笛表演中,演奏者必要的藝術修養(yǎng)是必須要具備的,一個作品的好壞與演奏者息息相關,只有精心進行創(chuàng)作的音樂才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大眾喜愛;也只有不斷地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投入自身的感情,才會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發(fā)揮竹笛伴奏在音樂中的作用,提高演奏者的藝術修養(yǎng),推動音樂藝術的發(fā)展,才能讓竹笛樂器的演奏走上更加寬廣的舞臺。
[1]郭樹薈.當代語境下的中國民族器樂獨奏音樂——傳承與創(chuàng)作雙向路徑與解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1).
[2]任俊文.馮子存竹笛藝術人生[J].中國音樂,2008(02).
[3]胡亮.當代中國竹笛改良的追溯與反思[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02).
[4]郭樹薈.從民間到專業(yè)化改編與創(chuàng)作中的竹笛藝術[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02).